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爱学生”,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老师更爱自己”,这也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老师爱学生是为了老师更爱自己”,这是否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危害倾向?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危言耸听与杞人忧天,但请允许我陈述我的理由:有些老师对学生已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老师们在理论上似乎都懂得教育学生应“以人为本”,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却把学生当作纯“工具”来教:学生是知识承载的工具,学生是实现 升学率的工具。说得堂皇一些,学生是老师们实现 其所谓“理想”的工具,而掩盖着的某些事实是“应试教育”的功利评判推动下,学生成了老师表现自我而获取名利的工具,这样,老师急功近利的对待学生的严苛行为,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与情绪对立。
二、不尊重学生的现实要求
有些老师为“出色”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上力求“不出乱子”而不敢推陈出新,在教学上力求“面面俱到”而不能大胆创新,因而总是按自我意愿,我行我素,似是苦口婆心,殷切叮咛,实为纸上谈兵,事倍功半,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势必助长了学生厌学情绪。
三、不尊重学生的智慧能力
老师普遍存在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而难求进取,何谈创新?更不知,在刻意追求教学形式完美的过程中,逐渐把鲜活、灵动的教育教学活动演绎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与能力增长,更何谈思维拓展与增长智慧涵养?
四、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
有些老师具有很强的“逞强”欲望与“好人为师”的职业疾患,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学生关怀备至,处处为学生周到设想因而一切包办。
殊不知,在这种不自学的习惯中,违背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不尊重学生的纠错意向
有些老师为求责任心强,往往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求学生表现完美,以致处处挑剔,从而削弱了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甚致扼杀了学生主动纠错的意识,从而在是非辨别方面表现出被动、甚至麻木不仁。
六、不尊重学生的心理顺迁
老师们普遍存在一种自以为是的通病,自我意识强烈,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去硬件的塑造学生,殊不知,心理学有一种“反效定律”,即老师的教育教学违背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会逐渐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其教育教学的负效应。
以上是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现象的表现,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为消除这些不良效应,我的尝试如下:
1、禁止向领导、向家长告学生的状。
2、谨防婆婆妈妈,啰嗦说教。
在对学生睥反复询查中,“告状”与“啰嗦”是学生对老师最反感的两种行为。学生普遍认为,老师告状,是对学生人格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完全可以在人格独立方面与老师形成一种对等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引导学生,因而师生之间“一切好商量”,就看老师是否有度量;而婆婆妈妈、啰嗦说教,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学生认为,一个称职的老师,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啰嗦”只能表明老师思维的呆板与思想的陈腐。
3、多留存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时宁愿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多一些缺陷,甚至出现漏洞,而不应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自我查漏补缺,更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没听到学生在课堂上一无所获,学生更会在课外延续探索。
5、对学生的某些过错,特别是初次犯错的过失行为,尽可能的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更有利于学生自省而促其是非观念、道德意识的自我成长。
6、注意观察与辨别学生的群体情绪,有时甚至可以采取顺期趋势、任其放纵的“不教”之法,因势利导达到“教”而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老师与学生之间要构成一种“和谐”关系,老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在“爱”学生的同时,躬问自己是否“真诚无私”,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由陌生人般的互相戒备,而发展成为朋友之间的互尊互信,最终达到朋友之间的彼此关爱、共荣共进。
(作者单位:422400湖南省武冈市实验小学)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危言耸听与杞人忧天,但请允许我陈述我的理由:有些老师对学生已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老师们在理论上似乎都懂得教育学生应“以人为本”,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却把学生当作纯“工具”来教:学生是知识承载的工具,学生是实现 升学率的工具。说得堂皇一些,学生是老师们实现 其所谓“理想”的工具,而掩盖着的某些事实是“应试教育”的功利评判推动下,学生成了老师表现自我而获取名利的工具,这样,老师急功近利的对待学生的严苛行为,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与情绪对立。
二、不尊重学生的现实要求
有些老师为“出色”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上力求“不出乱子”而不敢推陈出新,在教学上力求“面面俱到”而不能大胆创新,因而总是按自我意愿,我行我素,似是苦口婆心,殷切叮咛,实为纸上谈兵,事倍功半,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势必助长了学生厌学情绪。
三、不尊重学生的智慧能力
老师普遍存在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而难求进取,何谈创新?更不知,在刻意追求教学形式完美的过程中,逐渐把鲜活、灵动的教育教学活动演绎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与能力增长,更何谈思维拓展与增长智慧涵养?
四、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
有些老师具有很强的“逞强”欲望与“好人为师”的职业疾患,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学生关怀备至,处处为学生周到设想因而一切包办。
殊不知,在这种不自学的习惯中,违背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不尊重学生的纠错意向
有些老师为求责任心强,往往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求学生表现完美,以致处处挑剔,从而削弱了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甚致扼杀了学生主动纠错的意识,从而在是非辨别方面表现出被动、甚至麻木不仁。
六、不尊重学生的心理顺迁
老师们普遍存在一种自以为是的通病,自我意识强烈,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去硬件的塑造学生,殊不知,心理学有一种“反效定律”,即老师的教育教学违背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会逐渐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其教育教学的负效应。
以上是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现象的表现,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为消除这些不良效应,我的尝试如下:
1、禁止向领导、向家长告学生的状。
2、谨防婆婆妈妈,啰嗦说教。
在对学生睥反复询查中,“告状”与“啰嗦”是学生对老师最反感的两种行为。学生普遍认为,老师告状,是对学生人格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完全可以在人格独立方面与老师形成一种对等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引导学生,因而师生之间“一切好商量”,就看老师是否有度量;而婆婆妈妈、啰嗦说教,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学生认为,一个称职的老师,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啰嗦”只能表明老师思维的呆板与思想的陈腐。
3、多留存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时宁愿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多一些缺陷,甚至出现漏洞,而不应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自我查漏补缺,更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没听到学生在课堂上一无所获,学生更会在课外延续探索。
5、对学生的某些过错,特别是初次犯错的过失行为,尽可能的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更有利于学生自省而促其是非观念、道德意识的自我成长。
6、注意观察与辨别学生的群体情绪,有时甚至可以采取顺期趋势、任其放纵的“不教”之法,因势利导达到“教”而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老师与学生之间要构成一种“和谐”关系,老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在“爱”学生的同时,躬问自己是否“真诚无私”,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由陌生人般的互相戒备,而发展成为朋友之间的互尊互信,最终达到朋友之间的彼此关爱、共荣共进。
(作者单位:422400湖南省武冈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