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谈:老师待学生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爱学生”,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老师更爱自己”,这也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老师爱学生是为了老师更爱自己”,这是否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危害倾向?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危言耸听与杞人忧天,但请允许我陈述我的理由:有些老师对学生已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老师们在理论上似乎都懂得教育学生应“以人为本”,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却把学生当作纯“工具”来教:学生是知识承载的工具,学生是实现 升学率的工具。说得堂皇一些,学生是老师们实现 其所谓“理想”的工具,而掩盖着的某些事实是“应试教育”的功利评判推动下,学生成了老师表现自我而获取名利的工具,这样,老师急功近利的对待学生的严苛行为,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与情绪对立。
  
  二、不尊重学生的现实要求
  有些老师为“出色”完成其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上力求“不出乱子”而不敢推陈出新,在教学上力求“面面俱到”而不能大胆创新,因而总是按自我意愿,我行我素,似是苦口婆心,殷切叮咛,实为纸上谈兵,事倍功半,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势必助长了学生厌学情绪。
  
  三、不尊重学生的智慧能力
  老师普遍存在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而难求进取,何谈创新?更不知,在刻意追求教学形式完美的过程中,逐渐把鲜活、灵动的教育教学活动演绎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与能力增长,更何谈思维拓展与增长智慧涵养?
  
  四、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
  有些老师具有很强的“逞强”欲望与“好人为师”的职业疾患,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学生关怀备至,处处为学生周到设想因而一切包办。
  殊不知,在这种不自学的习惯中,违背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不尊重学生的纠错意向
  有些老师为求责任心强,往往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求学生表现完美,以致处处挑剔,从而削弱了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甚致扼杀了学生主动纠错的意识,从而在是非辨别方面表现出被动、甚至麻木不仁。
  
  六、不尊重学生的心理顺迁
  老师们普遍存在一种自以为是的通病,自我意识强烈,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去硬件的塑造学生,殊不知,心理学有一种“反效定律”,即老师的教育教学违背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会逐渐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其教育教学的负效应。
  以上是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现象的表现,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为消除这些不良效应,我的尝试如下:
  1、禁止向领导、向家长告学生的状。
  2、谨防婆婆妈妈,啰嗦说教。
  在对学生睥反复询查中,“告状”与“啰嗦”是学生对老师最反感的两种行为。学生普遍认为,老师告状,是对学生人格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完全可以在人格独立方面与老师形成一种对等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引导学生,因而师生之间“一切好商量”,就看老师是否有度量;而婆婆妈妈、啰嗦说教,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学生认为,一个称职的老师,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啰嗦”只能表明老师思维的呆板与思想的陈腐。
  3、多留存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时宁愿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多一些缺陷,甚至出现漏洞,而不应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自我查漏补缺,更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没听到学生在课堂上一无所获,学生更会在课外延续探索。
  5、对学生的某些过错,特别是初次犯错的过失行为,尽可能的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更有利于学生自省而促其是非观念、道德意识的自我成长。
  6、注意观察与辨别学生的群体情绪,有时甚至可以采取顺期趋势、任其放纵的“不教”之法,因势利导达到“教”而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老师与学生之间要构成一种“和谐”关系,老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在“爱”学生的同时,躬问自己是否“真诚无私”,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由陌生人般的互相戒备,而发展成为朋友之间的互尊互信,最终达到朋友之间的彼此关爱、共荣共进。
  (作者单位:422400湖南省武冈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老师的赏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我是优秀的”,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学习,赏识激励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宗旨,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赏识激励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寻找学生的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1、
期刊
一、面临写作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英语口、笔头交际能力是整个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其中“写”又是较高层次的信息系统,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形成了“听到写作学生心烦,见到习作教师不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方面:(1)汉语影响、生词造句;(2)词汇贫乏、搭配不当;(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4)信息不
期刊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技能和技巧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恰当把握和妥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并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贯穿到教与学的始终,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获得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何尝不是这样,若没有独特材料这股“活水”,又怎能写出吸引读者的美文?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称得上是独特的材料——“活水”呢?    一、真实、熟悉的材料  从七年级始,我们提倡学生习作“从自我写起”、“从小事写起”、“从感受最深处写起”,其实就是强调从“真实、熟悉”写起。熟悉的材料一般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是别人没有而我们独有的。    二、新颖的材料  这类材
期刊
《陌上桑》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汉代乐府名歌,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位年轻貌美、机智勇敢、不畏权势的罗敷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主要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具体体现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年轻貌美、观者表睐,尽在烘托。我们知道,在描写人物时,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动作、外貌服饰等即为正面描写;用器物来陪衬人物,借他人的反映、看法来表现人物,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等,都属于侧面烘托。
期刊
能否扣紧话题,是话题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写作时如何扣牢话题呢?    一、标题扣话题  如:以“感悟”为话题,有学生拟题《春天》、《考试》、《跟我走吧》、《我终于走出了阴影》等,这些标题扣话题体现不够。相反,有同学拟题《感悟春天》、《爱之感悟》、《感悟初三》、《唤醒我灵魂的蜗牛》、《父亲是一本书》等,这些标题扣话题比较巧妙,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再如:以“心事”为话题,有同学拟题《窗口》、《风波
期刊
【摘要】:本文就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存在的问题:教育内部的问题;外部因素的影响。2、对策: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实际;抓住机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困境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久积未发的自我反思终于冲决了横亘其前的于塞,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发出了声声急切的呼唤,丰腴的时代和社会土壤孕育并昭示着未来社会我国教育必然走势
期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五分钟的导入非常关键。一个良好的导入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教师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  小学数学的“导入新课” 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应该如何搞好这种导入呢?(附:一个五分钟的导入片断)  片断: 10以内的加减法  显示大屏幕:一张“美丽的动物园”的大照片。  师:“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猴子。”  师:“嗯,
期刊
当代社会竞争的复杂和激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近些年来,高中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学生精神不振奋,对前途信心不足,有的产生了抑郁情绪,个别的走上了极端,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教育还有空白地带,加强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求学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要着力探讨和实践的新课题。在此,笔者专门就如何克服高中生抑郁情绪谈点粗浅的看法: 
期刊
我们几位语文老师在一起谈论教学中有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谈到一个令大家都感到很困惑的现象:学生在课下争论问题和小组内讨论问题时都表现得非常积极,非争出个结果不可。有时简直像是吵架一样,但是到了课堂上发言时,却显得不会用语言表达了,往往是言不达意,不知所云。甚至有时一言不发。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平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造成的。虽然近年在语文教学中都有口语交际的训练,但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平时都在说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