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艺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扬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民艺资源非常丰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扬州民艺的生存环境及发展境况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宏观的视角,从扬州民艺的发展策略的角度进行论述,为扬州发展旅游文化,带动民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为扬州民艺产业政策的制订及发展规划策略提供理论研究借鉴。
  【关键词】 扬州民艺;发展策略;研究;保证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7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研究成果《江淮地区民艺设计方法研究》,课题号:2017SJB1567;2020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项目研究成果,《5G时代背景下的盐城民俗文化研究》,课题号:20szfsk3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乡村振兴视阈下江苏民间手工艺的价值选择及分类创作研究》,课题号:20YSD006。
  一、扬州民艺概述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地理位置特殊,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在中国古代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艺项目有:玉器、漆器、剪纸、绒花、刺绣、灯彩、通草花等。这些民艺项目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地方特色鲜明的特点。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间手工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扬州民艺文化底蕴丰富深厚,其艺术文化价值、民间审美造型艺术、哲学美感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挖掘与发现探讨。
  二、扬州民艺特色
  (一)地域明显,特色鲜明
  扬州地处苏中地区,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深受江淮地区文化影响,其民风淳朴、民俗独特,充满俚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诞生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艺项目更是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扬州漆器技艺独树一帜,具有做工精湛、造型雅致、色彩典雅的地方特色;扬州玉器与扬州文化底蕴相融合,其技艺巧夺天工、雅俗兼备;扬州刺绣技艺技术精妙,绣制要素独特。这些独特的扬州民艺受到扬州历史文化因素和扬州八怪人文因素的影响,平实中藏精致,精致中见平实。
  (二)品种繁多,内容丰富
  扬州民艺的品种繁多,分属多种行业,其玉器、漆器、刺绣等属于工艺美术类,清曲、杖头木偶等属于文化艺术类,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属于餐饮类。扬州民艺在创作上更是凸显出内容丰富的特色,如扬州玉器将花鸟、走兽、人物等器物的形象及中国传统的造型纹样、图案等通过作品刻画,来表现人们追求及向往美好生活之情。扬州漆器在兼具美观装饰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性,可作为食器、酒器、家具、娱乐用具等。
  (三)内涵丰富,影响深广
  在扬州悠久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下,在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民艺项目,如扬州刺绣受到在“扬州八怪”的影响下,作品多以历代名家的山水、人物画为创作素材,并融入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及水墨意境,作品构图层次丰富,色彩典雅。并开创了“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的作品样式,具有格调雅逸、高雅传神的艺术风格。近年来,扬州刺绣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其作品既保留了民族的传统工艺特色,又与实用性相融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具有现代艺术设计风格,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属性独特,特点鲜明
  扬州民艺的品种繁多,造就了其独特的属性。如扬州玉器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既保持了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与扬州的城市特点有机的相融合,具有浑厚、圆润、精巧的特点,也形成了玲珑剔透,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
  三、扬州民艺发展策略
  (一)扬州民艺发展现状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扬州民艺的生存环境及发展境况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扬州民艺与其他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多数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境地,急需挖掘抢救,如通草花、扬州灯彩等。部分正逐渐或部分地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需要通过其他产品勉强维持生存,如刺绣、雕版刻印等;而有的民艺项目则市场需求广阔,生命力旺盛,如扬州漆器、玉器、“三把刀”、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扬州民艺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民艺传承过程中自身的原因,也有市场、社会等多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资金匮乏;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民艺认知度不够;代表性传承人缺失;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其对学术关注度不够等。
  (二)扬州民艺发展构想
  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非遗保护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扬州民艺的发展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六字工作方针的前提下,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从思想、体系、资金、人才和宣传等角度加强对扬州民艺的保护与开发。
  1.在思想观念上注重扬州民艺自身的保护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文旅发展的大框架体系下,在完整保护扬州历史老城区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充分认同扬州民艺的价值,做好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
  2.在组织体系上建立健全扬州民艺保护机制
  政府机关在挖掘扬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大力提升扬州的品牌旅游价值,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按照由点及面的方式开展工作,坚持挖掘、整理、保护的有机结合,采取了分级保护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扬州市政府开发了“扬州486”非遗集聚区,系统化的集聚非遗项目,进行活态展示、艺术品定制,非遗培训,设立传习基地,开展非遗项目的交易展演等,开创出文旅融合的新發展模式。将传承非遗文化与创新非遗产业相结合,将发展特色文化与城市旅游相结合,正致力于打造出集文化、产业、旅游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的新的商业模式。   3.在经济保障上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利用方式
  经济上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对扬州民艺保护的资金需要落实到位,建立民艺保护的专有基金,由市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以保护传承人,设立扬州民艺大师工作室或建立传习所,用于组织学员招生和培训等。通过紧抓扬州民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内核”传承,使扬州民艺活态承传,保存下去。在最大限度保护其原生态、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及方式复活,并赋予其社会生活功能,产生经济价值。赋予扬州民艺的新时代价值,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生活形式。
  4.在人才培养上致力于薪火相传
  扬州民艺发展的核心就是保护其民艺传承人。通过建立传承人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的传承人保护机制,通過改善扬州民艺传承人的待遇,改善扬州民艺传承人的工作环境。鼓励传承人开办大师创作室、名师工作坊等相关工作、培训机构,以带徒传艺、开办传习班等形式,传授扬州民艺技艺。同时在扬州民艺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队伍的素质,重视扬州民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民艺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者队伍,发挥扬州市本地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的影响力,促进扬州民艺的认定、保存、传播等方面研究,使扬州民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5.在品牌宣传上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拓展
  扬州民艺在自身品牌的基础上,要善于多方位借力、多方面借势和借台,要进行立体展示和全面推广。在传统途径方面可以借助各类盛会、政府外交、文旅开发、外贸等机会大力拓展知名度及影响力。在新兴途径方面可以借力互联网、5G等新技术手段,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及受众群体。
  四、扬州民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传统艺术的衰落,这一系列问题正在影响着不同种族、国家、地区民艺的发展。面对这种国际化的挑战,国外现有众多专家学者正在为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努力。正在实施着对全球民艺的抢救。目前,西方学者正通过环游世界的考察方式,尝试接触世界各地的各个地区、不同种族、民族的人并与他们交流,探寻与游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拜访各类公共机构等,并通过网络等形式来开展他们的研究。通过与人们交谈时的最直观和最直接的感受,以确保他们的个人经验与现在正在思考的许多领域的内容相吻合,而这些领域也恰恰是他们的课题中所涉及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个案研究来举例说明世界范围内传统艺人处于困境的广泛性。 2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与保护民艺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立了众多的传统艺术研究所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艺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说明各国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各国在研究民艺方面主要还是立足于本国,在本国民艺研究的项目中涉及到与扬州民艺相关项目时,会通过参考、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也有众多的国外专家学者直接来扬州,和扬州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从20世纪20-30年代从民俗现象出发开始关注民艺价值,50年代提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称谓,到80年代从理论上确立“中国民艺学”学科,经历了理论的深化和保护实践的过程。在中国民艺科学研究中,潘鲁生教授长期致力于此项工作,将原生态的民间工艺上升到理论高度,创立了中国民艺的新学科领域。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涌现出众多的扬州民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并发表了众多的各类学术论文,如毕亮、潘宝明、芮婷婷、刘枭的《新时期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徐行的《扬州漆器与日本漆器的发展比较分析》,田月的《扬州漆器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施晓婷的《扬州传统剪纸工艺再生的研究与实践》,赵子君的《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调查与研究》、杨天的《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等。学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及论证了扬州民艺的种类、特点、现状及发展等。学者们的文章多是从对扬州民艺的传统艺术继承与创新的角度上论述了他们各自的见解。本文不以扬州民艺中某单一项目进行微观剖析,而通过宏观的视角,从扬州民艺的发展策略的角度进行论述,为建立和完善扬州民艺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从而为扬州民艺融入文化艺术产业,提供理论研究借鉴。
  五、结语
  扬州民艺是扬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的历史文化名片、是扬州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促进扬州民艺发展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扬州民艺,对保持扬州的文化特色、打造扬州文化品牌,具有现实的商业价值;在推动扬州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扬州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毕亮,潘宝明,芮婷婷,刘枭.新时期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李道松.关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J].扬州旅游,2008,(12):112-114.
  [3]潘鲁生.民艺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47.
  [4]马丽丽.盐城地区当下民艺设计策略及路径研究[J]设计,2017,(2):85.
  个人简介:
  马丽丽,女,汉族,黑龙江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江淮地区民艺。
  张军,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从《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入手,解析“道”的哲学架构以及现实意义。并且就“自然”、“小国寡民”等论点与孟子及卢梭等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发现《老子》一书虽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在对于世界认知、社会思考等方面具有不可置疑的先进性。  【关键词】 《老子》;道;比较;孟子;卢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36-
期刊
【摘要】 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是一则关于儿童成长的伦理教诲的寓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从小受母亲的非道德伦理引导,在畸形的伦理环境中被社会伦理秩序所排斥和践踏,构建起来的脆弱的理性意志终被非理性意志所吞噬,最后做出成为“橱中人”的非理性伦理选择。小说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伦理身份确认、伦理意识构建和伦理选择的困难,揭示了道德伦理教诲之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蕴含了麦克尤恩对儿童成长伦理的省思,并藉此向社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传统舞蹈的大量缺失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侵染。在这样严峻的文化背景之下,社会的市场化、审美的泛俗化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也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千年前中西融合的举措来缓和如今日渐尖锐的文化问题?《肥唐瘦宋——西游》似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人们要用中国的眼光去看世界,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但也要具备开放的胸怀,直面现实问题,真正了解当代世界的舞蹈价值需求。鲁迅曾说:
期刊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科技、文化、经济都得到重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快速的。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完全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相应的网络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直接表现之一,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兴起受到人们生活的影响,也直接反作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思想。从梭罗创作的视角出发,分析艾默生和中国哲学思想对于梭罗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解读,探讨《瓦尔登湖》中生态系统的循环自洽、“个人主义”和“以自然为本”的冲突、人类的价值观对自然生态的审判等问题,从而从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价值归属和科技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人类生态环保
期刊
【摘要】 “跑步”与“文学创作”分属人类的物理运动与精神活动的典型代表,二者相互关联作用,从而形成“身体”这一统一、平衡的概念。本文以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跑步”的习惯和文学创作生涯作切入点和实例分析,通过认识理解“跑步”中的“节奏性”如何影响了这位著名作家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和生活方式,继而更进一步,探究人类的物理运动和精神怎样相互融合、作用,共同构建出一个具象、整体的对外呈现。  【关键词】 跑步;文
期刊
【摘要】 《楚辞》与湖南地区丧歌皆根植于湖南地区独有的文化土壤,二者不是毫不相关,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围绕《楚辞》与湖南丧歌作对比研究,从艺术层面与思想内涵两个维度,解读出二者皆保存丰富的神话材料、《楚辞》部分内容在后续发展中演变为丧葬仪式中演唱内容传流至今、皆倡导忠君爱国的精神内涵等相通之处。  【关键词】 《楚辞》;湖南丧歌;联系  【中图分类号】I207 【
期刊
【摘要】 “海上丝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文化传播也十分显著。民族装饰艺术作为时代发展产物,它既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艺术内涵,为艺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以海上丝路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民族装饰艺术设计为例,研究海上丝路背景下民族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民族装饰艺术设计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经济、文化、教育等层面,提出广西沿海地区民族装饰艺术发展对策,为广西民族艺术
期刊
【摘要】 作为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文章基于此,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出发,围绕书体、墨法以及结构,剖析了书法艺术的演变特征,继而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规律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了三点内容,包括字体种类累积增多、字体演变贵速从易、风格反映时代精神等。  【关键词】 书法艺术;演变特征;规律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田野调查作为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许多人文学科研究之中,例如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而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根植于一个地区或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经过历史的积淀代代流传。因此,在研究民间舞蹈时,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获取一手资料的途径,只有建立在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上的民间舞蹈研究,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而动作捕捉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并记录舞者在运动时的数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