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老人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2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外公家。
  外公家隔壁有一位老爷爷,一位头发胡子全都花白了的老爷爷。他常年佝偻着的背影,像一座百年的拱桥,桥上的行人来去匆匆,留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迹。“老桥”是靠一根拐杖才勉强挺住的。拐杖敲击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声音,这声音在静谧的早晨和清幽的夜晚,空灵得让人打颤。
  不论春夏秋冬,老人似乎都穿着单薄的衣服,瘦削的身材仿佛能在风中游走。每天清晨,当公鸡清嗓,隔壁就会传来木门相互摩擦发出的吱嘎声。我知道,是那位老爷爷要外出买菜了。这时,我便会从床上溜下来,悄悄地躲在门后,从门缝中眯着眼偷偷地看他。
  他怎么永远弓着腰、低着头?那位老爷爷走路是那样的慢。他总是先伸出拐杖,敲敲地面,等“笃笃”的声音传来,然后再慢慢悠悠地伸出一只脚,用脚尖点点前方的路,才敢大胆地将整个脚掌踩在地面上,再伸出另一只脚来。接着,便是反复、反复、再反复,一直如此徘徊不定地走下去……
  “他总是这样,生怕脚下突然窜出一只怪兽,把他生吞了似的。”小小的我对这个老人充满了好奇。村里头,有不少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对此我也略有耳闻。知道他一辈子都在这村子里,膝下无子,没有亲人,不太喜欢与人交谈。
  老爷爷一直都是这么独来独往,就像我在动画片里看到的“独行侠”。“独行侠”戴着面具,穿着一身黑衣,总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也喜欢独来独往,是小孩子们心中的大英雄。可这位老人才不是什么“独行侠”,他只是一个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似乎只与自己交谈的老人。
  我想认识那个老人。
  尽管有许多孩子说,那个老人是吃人的恶魔,尽管他们还会做出各种可怖的鬼脸,装扮成那个“恶魔”,但我一点也不怕。
  之后,我几乎每天傍晚都会小心翼翼地走到老人家门口,远远地瞅上一眼,看看他在做什么。可我每次看到的,都是他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无神地凝望着前方。
  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去看老人,却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瓦片。“咔嚓、咔嚓”,瓦片被鞋底碾碎,发出一阵阵细微的声响。屋里的老人转过头朝我望来,他的眼神刚好与我交汇。这是我第一次直视那老人的眼睛,那眼神带着一丝忧伤,还有淡淡的愁绪。
  我的心顿时慌了,刚想转身逃开。不料,老人匆匆从椅子上站起来,似乎有点慌张地走出门,不停用拐杖敲打地面:“孩……孩子,别……别走!”
  我停住脚步,老人含混不清的口齿和一系列怪异的神态动作,使我忍不住想起小伙伴们说的那个“吃人的恶魔”,一丝害怕掠过心头。
  我僵硬地转过头去,再一次直视老人的眼睛,我发现,他的眼神似乎带着几分焦急和期许。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深吸一口气,故作镇定地和他打了一声招呼:“老爷爷,你好。”
  “进来坐坐吧。”
  我大着胆子跨进木门,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打量着这间破屋和老人。老人龟裂的手指在拐杖上敲着,一下、一下、又一下……他看着我,只是看着我,什么都不说。许久,他脸上密密麻麻的皱纹被拉扯着——老人的嘴角居然有了笑意。
  “从来没有孩子来过这里。”他的口齿十分混沌,我费了好大劲才听清。
  “我是第一个?”
  他并没有回答,只是茫然望着窗外。此时,他的眼中满是无尽的惆怅和落寞。
  我顺着他的眼神望去,天边早已渲染上金黄的颜色,夕阳西下,余光洒在巷子里,巷子里满溢着饭菜的香味。
  “我该走了。”我站起身来,向老人告别。
  “噢。”老人收回思绪。顿了一会儿,对我露出了一个微笑。虽然他的笑容有点机械,但我很高兴——他似乎只对我一个人笑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总是避开大人,算准时间,偷偷溜到老人家里“做客”。我发现老人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也不像是“吃人的恶魔”。他总是喜欢轻轻抚摸我的头,有时还会给我糖吃,经常露出开心的笑容。而我,也褪去原来的戒备。只是,每次和老人在一起时,我的心中总会泛起一丝不知何起的怜悯。
  一次,我从家里带出来几本书,准备让老人瞧瞧。来到老人家里,我看到老人正颓然地躺在躺椅上,半眯着眼睛,呆滞地凝望着天空,阳光钻进他脸上的皱纹,均匀地填满水波般的缝隙。他一见我来了,连忙坐起来,对我笑了笑。霎那间,阳光仿佛被他脸上的皱纹压缩了,深深镶嵌在里头,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我走到他身边,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对他说:“老爷爷,我为您读首诗吧!”
  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不一会儿,他止住笑声,转过头来,饶有兴趣地看着我说:“读诗?好啊,我听听。”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人低着头,看着地面,一只手不停地在白花花的胡子上摩挲着,若有所思地重复着最后的两句诗。
  就这样,我经常与老人从午后呆到黄昏日落之时,然后与他告别。告别时,我分明看到他眼神里的无限留恋与不舍。而我,也总是站在门口,回望他独自在房中踱步的孤单背影,接着离开,与我的亲人相聚。一切都好像一场约定。
  小巷又一次变成金黄色,缕缕菜香萦绕,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传来。我看着老人,他的脸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变得红润,睫毛上似乎挂着一颗颗晶莹的“星星”,不停闪烁。我问老人:“怎么了?”
  “哦。没什么。”
  我起身。
  “你要走了吗?”
  “嗯。”
  我跨出大门,刚一抬头,却意外地看到了外公——他正站在不远处看着我,似乎很紧张的样子。这下惨了!我可是一直瞒着外公偷偷来看老人的,不会挨骂吧?正这么想着,只见外公着急地向我招手,神情异常严肃。看着外公的样子,我惴惴不安地来到他身后。外公望了望四周,确定四下无人后,压低声音,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别跟那个老人靠太近,知道吗?以后都别去了!”我没有吱声,只是安静地从外公身边走开,回家瘫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
  不久之后,我上了小学,搬回县城,不再与外公外婆同住,只有节假日才能回乡下看望他们。但我的心没有被书本和作业填满,始终有一小块净土是留给那位老人的。我经常在想:老人没我的陪伴会感到寂寞吗?他知道我已经不住在老家了吗?他还会像往常那样露出开心的笑容吗?一个个小小的问题藏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平静的日子,竟多了几分期许……
  盼啊盼啊,终于等到村里过节了,可以回老家了,可以再见到那位老人了!
  夜晚,村子里灯火通明,烟花在空中恣意绽放,爆竹的声音夹杂着男女老少的笑声、谈话声,到处都是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
  我坐在外公家的窗下,望向老人的屋子,看着他家门前丛生的杂草,脑海里浮现出一幅老人修剪草坪的画面。夕阳下,大地一片金黄,他佝偻着身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花剪,动作是那么迟缓,那么笨拙,又是那么安详,那么孜孜不倦……
  想到这里,我不禁嘴角轻扬,脸上荡起一抹浅浅的微笑,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漾起了层层涟漪……
  可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会放任杂草疯长呢?内心的涟漪瞬间消失了,一种不详的预感浮上心头,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我拼命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一定是我想多了。
  我努力抑制住自己不安的情绪,走到外公身边,怯生生地问道:“外公,隔壁的老人去哪里了?”
  同样的神态,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场景。外公把我拉到僻静处,看看四周,压低声音对我说:“那人死掉了。”
  我吸了吸鼻子,将头微微抬起,忍住自己的眼泪:“怎么死的?”
  “病死的,那病是会传染的,那个人得了好多年了。”
  我终于知道了,知道小伙伴們为什么要说他是“吃人的恶魔”;知道为什么他总是独来独往;知道为什么那时外公会那么着急地招我回来……
  “外公,我知道了。”我默默从外公身边走开,来到空旷处,抬头仰望夜空。夜空中,烟花依然此起彼伏,依然绚丽多彩!可烟花再美,终究也只是昙花一现,绽放完了,夜空又变得寂静,回归黑暗。
  这时,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控制,像决堤的河水奔涌而出,滑过我的脸颊,落入我的嘴里,带着一丝丝的苦涩!
  死?死是什么?离开这个世界?再也回不来了吗?
其他文献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值得回忆的老师,会时常想起,时常动容。文学名家们妙笔生花,追忆师恩师情,讲述他们与老师之间难忘的故事和深厚的情谊。  王蒙感激不已的老师,是启蒙老师华霞菱。王蒙在《华老师,你在哪儿》一文中写到:二年级时平生第一次造句,用“因为”造了一个长句,受到华老师的激赏,并在班上念了这个句子,王蒙因此爱上了写作。只是,王蒙在后来的写字课上忘了带文具,按规矩
期刊
访亲的时间段一般会集中在春节和农闲期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终身大事,事关传宗接代,实在非同小可。因此,在我的故乡扬泰地区以及苏北一带,男女间婚嫁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访亲,访对方贫富,访脾气秉性,访兄弟姊妹,访祖宗八代。  男女到一定的年龄,媒人往往就会不请自来,向你提亲说媒。说有些职业媒人巧舌如簧,是一点也不假的,他们有时能把丑的说美,死的说活。对方明明有缺陷,也会被媒人说成朵花。所以,媒人的话
期刊
入职二十几年来,第一次碰到自闭症的孩子。  他有一个帅气的名字——祺。人长得相当清秀,细皮嫩肉,尤其两只眼睛比常人更圆溜,更闪亮,但是经常飘忽不定。  上课时,我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专注看黑板或电脑屏幕,总会大声说:“小朋友,眼睛、眼睛在哪里?”孩子们的嘴巴应道:“眼睛、眼睛在这里!”所有的目光立马集中了过来。  觉察出祺的异样,是在开学后两三天。每次他坚持不到五分钟,脑袋就耷拉下去,要嘛望着
期刊
受文友水静之邀,去参加文友铁杆的扑克展。这个展览在某古玩城。  铁杆多年收藏的扑克牌,果然有不同凡响之处。大凡喜欢,并且坚持下来的,都是不会太平凡。本来是参观完铁杆的扑克展后,要立即走人,不在里面流连。古物,岂是我等平民能够涉足能够玩得起的。但是,看到铁杆扑克展中有几副扑克,从大王到小鬼的头像,均为美轮美奂的奇珍异宝——就是故宫才看得到实物的那些古董,心又痒了起来。还是那句安慰自己的老话,不能拥有
期刊
“中学毕业后,能当上一个小职员,抢到一只饭碗,继而浑浑噩噩地,甚至窝窝囊囊地过上一辈子,就算了”。谁也不会想到,这曾经是当年季羡林的人生目标。  1917年,年仅6岁的季羡林跟随叔叔到济南读书、生活。他先后就读于私塾、一师附小、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北园高中(旧山东大学附中)、省立高中(济南一中前身)等学校。  儿时的生活,季羡林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贪玩、喜欢读小说、看闲书,正如他在自传中说的:“到济
期刊
小雅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今天,我终于被自己感动了。我常常看到被别人感动的故事,却很少有人说被自己感动的,便有些好奇,追问她是什么事,她说今天终于坚持跑完十公里,她一直以为她最大的极限就是八公里。我想象那十公里的漫长路程,她汗流浃背地跑,跑得暢快淋漓,十公里啊,我走到终点都有些难度。  小雅说她常被自己感动,做出一桌丰盛的晚餐,或是写了一篇优美的文字,或是连续踏步三千步,抑或是一晚上看完一整本书,她
期刊
位于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的镇海卫,在明皇朝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并称四大卫所。这里,曾经是南疆锁钥、刀光剑影之地,见证了有明一代的兴衰成败;这里,又曾是崇儒重教、科甲连绵之区,素有“武功镇海疆,文教冠闽中”之称。无论是在将士征战助力王阳明建立不朽功业上,还是在弘扬传播阳明学说上,都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一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渐为世人所遗忘而已,令人唏嘘。岁次戊戌的深秋初冬之际,咋寒还暖,笔者
期刊
“大口宽腹”,黄里泛绿,铜火锅美观且萌,流线型的外观分为三层——下层为空心炭炉,一空心圆柱直达三层顶端,内可置炭火,中间层是一个平底的大盆,以圆环状紧包于炭炉壁,两侧分别铆有两个手拉环,方便端起,盆中可放置汤料及食材,最上层有一盖子可从空心圆柱顶端处盖下,严丝合缝,没有间隙。  铜火锅的使用,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开场,自带仪式感:小心地从厨柜顶层拿下,打开外部包装,搬至院子,拿些木炭敲碎塞进空心炭炉
期刊
婆家在海澄珠浦。婆家古厝的边上有一条美丽的小河,亭亭玉立,弯弯蜒蜒的,婉转流淌一路欢歌。对岸村庄河边上种满一棵棵苍翠的大树,大树根盘交错,枝丫向天际延伸,远处是群山袅袅,真应了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到傍晚,晚霞轻罩天空,犹如少女脸上羞涩的红晕久久没有散去;落日遥遥倒影在河水中一点点化去,似洛神临去的秋波翩然留驻文人骚客的夢。夏日的雨急急的,偶而刮过一阵,又转晴了,运气好的话便会
期刊
一九八二年金秋十月,我怀着一颗青春四射的激情之心到仙都镇税务所报到,抱着年青人的刚愎和热情所拥有的一腔热血,从城关到仙都,随着客车的颠簸,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头晕得厉害,竟然俯向车窗张嘴呕吐了,眼睛发花冒着金星。下车后边走边问才打着背包走进税务所,听着漆黑老旧的古屋大门一拉一开“吱哑、吱哑”的叫声,像看着一位肃穆的哲学老人,立在那里,等你听他的开化。陈旧的木地板一遇到有人在上面风吹草动,灰尘像沙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