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显著意义。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引发了电力技术的全面革新,电力企业对新入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构建工程项目引导与多元协同培养的电力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有利于培养行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项目引导;协同培养;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8-0073-02
近几年来,大学生求职竞争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找工作和升学等事务极大地分散了在校生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1]同时,临近毕业季,一些学生对待学业最后一个环节的态度还存在自我松懈、盲目、浮躁等情绪。[2]此外,不少毕业设计选题陈旧,与工程实践脱节,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兴趣。[3]上述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连续整体下滑,人才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受到严重折扣。以电力专业为例,国家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电力相关企业急需能够充分认识行业前沿动态、创新意识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枢纽,毕业设计的科学选题和规范指导是有效引导学生逐渐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最佳途径。行业前沿项目引导下的多元协同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对实现新形势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引导下的科学选题
电力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4]迫切需要全面贴近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因而,提倡选择能够兼顾企业生产、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有实际依托的好课题。两年多来,秉承“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指导原则,在选题时精心安排选材对象,在项目类别上进行仔细斟酌和筛选,尽量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提前参与到一些正在开展的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家/省/市类资助纵向课题、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等中去。同时,为了避免设计内容过多,任务过重,需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分配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具体任务。另外,选题时要做好实际工程项目的任务有机分解和子课题化,兼顾课题内容与学生就业去向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做到学生发展方向上的能力“量身定制”培养,同时紧扣电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机制
为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5]需要引入一些项目管理机制。总结两届毕业班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制定不同阶段的考核目标、营造学术研讨氛围等是毕业设计有效完成的保障。
1.构建团队,明确分工
提倡组建毕业设计团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题分工和任务攻关。团队组建后首先要将选题阶段确立的子课题布置给各成员,内容上成员间需要保持相对独立,体系上又要有所衔接和交叉,以便既兼顾学生的独立性,又考虑成员之间的协作性。
2.强化考核,定期研讨
考核是监督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定期研讨是团队成员相互影响和思想火花实现碰撞的载体,二者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非常重要。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做好毕业设计的阶段考核和定期研讨工作进行了探讨。
(1)确定以周为单位的考核节点,制定周工作任务和计划,根据目标要求,严格考核每位团队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同时,针对考核结果给出成绩评价,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后总成绩。
(2)建立周例会学术研讨制度。在例会前,每位团队成员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进展文档总结、PPT整理、上次遗留问题后续处理情况描述等。例会时,各成员逐一轮流汇报,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团队学生自由发言,或给出建议、或提出质疑。指导教师承担现场问题解答和工作点评任务,并给出下一步具体工作意见。
另外,针对学生汇报内容、语言表达能力、回答完整性、解决手段创新性等综合表现进行排名,排名结果折合成相应分数计入总成绩,并且依据本轮排名的倒序名单来决定下次汇报的先后次序。
3.建设平台,保障条件
紧贴技术发展前沿、依托实际工程项目背景,建设一系列高水平实验平台,是进一步保障高质量毕业设计成果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力专业本科生接触学科发展方向、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直接载体,对锻炼本科生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显著意义。以“微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实验平台建设为例,在硬件和设备投入上,搭建了一套光—储型微电网实验系统,添置了一系列的高性能的ARM/FPGA数字开发平台及示波器等其他关键仪器设备,基本满足了项目试验的有效进行;在软件投入上,购置了PSCAD/EMTC仿真系统,保障了理论建模与算法开发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在资金投入上,依托横向/纵向课题、企业联合共建等方式,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使学生的研究有了落地实践载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打破传统提炼创新点。
三、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机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力行业正在逐步深化改革,产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增强,电力运营机构和设备制造供应商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之高,电力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凸显了资源和条件上的限制,迫切需要调动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开展人才的协同培养。[6]
南京工程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苏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是江苏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首批建设点,参与协同建设的单位既有南京南瑞继保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有限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等行业类龙头企业,也有中科院、江苏大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校,汇聚了以院士为代表的85名高端人才,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需要充分利用“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科研项目合作、实验场地、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等优质资源,不断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如海上风电直流传输系统的设计团队,在毕业设计开题和中期阶段就分别邀请协同单位的资深工程师来校讲学与指导,近距离聆听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专家所分享的经验与方向,对提高学生兴趣、把握行业技术前沿有很大作用。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未来计划在电力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上,逐步采用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的多元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提供复合交叉的有机营养。
四、结论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对综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显著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力类毕业生在智能电网产业全面发展技术背景下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压力,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工程项目引导与多元协同培养的电力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和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现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力,袁丽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8,206(8):35-36.
[2]廖志凌,邵学军,刘贤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4-85.
[3]冯璐,张刚林.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2):117-118.
[4]刘冠卉,凃洁.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9,129(8):170-172.
[5]孟梅,范世东.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84-85.
[6]季青春,考洪涛.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构建 [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8):35-36.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项目引导;协同培养;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8-0073-02
近几年来,大学生求职竞争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找工作和升学等事务极大地分散了在校生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1]同时,临近毕业季,一些学生对待学业最后一个环节的态度还存在自我松懈、盲目、浮躁等情绪。[2]此外,不少毕业设计选题陈旧,与工程实践脱节,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兴趣。[3]上述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连续整体下滑,人才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受到严重折扣。以电力专业为例,国家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电力相关企业急需能够充分认识行业前沿动态、创新意识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枢纽,毕业设计的科学选题和规范指导是有效引导学生逐渐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最佳途径。行业前沿项目引导下的多元协同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对实现新形势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引导下的科学选题
电力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4]迫切需要全面贴近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因而,提倡选择能够兼顾企业生产、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有实际依托的好课题。两年多来,秉承“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指导原则,在选题时精心安排选材对象,在项目类别上进行仔细斟酌和筛选,尽量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提前参与到一些正在开展的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家/省/市类资助纵向课题、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等中去。同时,为了避免设计内容过多,任务过重,需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分配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具体任务。另外,选题时要做好实际工程项目的任务有机分解和子课题化,兼顾课题内容与学生就业去向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做到学生发展方向上的能力“量身定制”培养,同时紧扣电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机制
为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5]需要引入一些项目管理机制。总结两届毕业班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制定不同阶段的考核目标、营造学术研讨氛围等是毕业设计有效完成的保障。
1.构建团队,明确分工
提倡组建毕业设计团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题分工和任务攻关。团队组建后首先要将选题阶段确立的子课题布置给各成员,内容上成员间需要保持相对独立,体系上又要有所衔接和交叉,以便既兼顾学生的独立性,又考虑成员之间的协作性。
2.强化考核,定期研讨
考核是监督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定期研讨是团队成员相互影响和思想火花实现碰撞的载体,二者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非常重要。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做好毕业设计的阶段考核和定期研讨工作进行了探讨。
(1)确定以周为单位的考核节点,制定周工作任务和计划,根据目标要求,严格考核每位团队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同时,针对考核结果给出成绩评价,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后总成绩。
(2)建立周例会学术研讨制度。在例会前,每位团队成员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进展文档总结、PPT整理、上次遗留问题后续处理情况描述等。例会时,各成员逐一轮流汇报,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团队学生自由发言,或给出建议、或提出质疑。指导教师承担现场问题解答和工作点评任务,并给出下一步具体工作意见。
另外,针对学生汇报内容、语言表达能力、回答完整性、解决手段创新性等综合表现进行排名,排名结果折合成相应分数计入总成绩,并且依据本轮排名的倒序名单来决定下次汇报的先后次序。
3.建设平台,保障条件
紧贴技术发展前沿、依托实际工程项目背景,建设一系列高水平实验平台,是进一步保障高质量毕业设计成果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力专业本科生接触学科发展方向、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直接载体,对锻炼本科生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显著意义。以“微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实验平台建设为例,在硬件和设备投入上,搭建了一套光—储型微电网实验系统,添置了一系列的高性能的ARM/FPGA数字开发平台及示波器等其他关键仪器设备,基本满足了项目试验的有效进行;在软件投入上,购置了PSCAD/EMTC仿真系统,保障了理论建模与算法开发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在资金投入上,依托横向/纵向课题、企业联合共建等方式,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使学生的研究有了落地实践载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打破传统提炼创新点。
三、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机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力行业正在逐步深化改革,产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增强,电力运营机构和设备制造供应商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之高,电力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凸显了资源和条件上的限制,迫切需要调动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开展人才的协同培养。[6]
南京工程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苏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是江苏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首批建设点,参与协同建设的单位既有南京南瑞继保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有限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等行业类龙头企业,也有中科院、江苏大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校,汇聚了以院士为代表的85名高端人才,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南京工程学院电力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需要充分利用“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科研项目合作、实验场地、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等优质资源,不断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如海上风电直流传输系统的设计团队,在毕业设计开题和中期阶段就分别邀请协同单位的资深工程师来校讲学与指导,近距离聆听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专家所分享的经验与方向,对提高学生兴趣、把握行业技术前沿有很大作用。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未来计划在电力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上,逐步采用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的多元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提供复合交叉的有机营养。
四、结论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对综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显著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力类毕业生在智能电网产业全面发展技术背景下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压力,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工程项目引导与多元协同培养的电力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和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现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力,袁丽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8,206(8):35-36.
[2]廖志凌,邵学军,刘贤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4-85.
[3]冯璐,张刚林.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2):117-118.
[4]刘冠卉,凃洁.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9,129(8):170-172.
[5]孟梅,范世东.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84-85.
[6]季青春,考洪涛.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构建 [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8):35-36.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