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年蜗居
当记者提出想到家里看看时,林师傅一脸迟疑。“咱们第一次见面,也不知根知底,万一你是坏人咋办?”后来记者才知道,担心只是表面原因。骨子里,他是怕被笑话。
红红绿绿的各式开锁广告,霸道地贴满了铁门,仅给钥匙孔留出一缝之地。推开门,眼前一片黑暗——如果不拉灯,居然看不到一尺远的地方。潮气,随即涌来。
林师傅说,屋子小,有点乱。此话属实。门口右手边摞着四个纸箱子,上面码着28棵白菜。往前两步,是个锈迹斑斑的大铁箱,“单位以前的工具箱,在咱家顶碗柜用”。箱子上面胡乱摆着各种盆子,空中一根细绳掠过,挂着的女士手包正噼啪朝下滴水。箱子对面搭着简易石板,放了做饭用的煤气炉,紧贴着的是老式水磨石水池,池边堆满了洗发水、洗洁精等瓶瓶罐罐。寻常人家的客厅,在此集储物、厨房、洗漱于一身,仅留下窄长的过道。
卧室显得更拥挤。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占去了近一半的空间。剩下的,还有衣柜、梳妆台、电脑桌,电视机和洗衣机。老式双缸洗衣机上的商标早磨没了,打开电视机,图像晃很久才会蹦出张人脸。
这就是一家三口栖身之地,28.83平米,狭小而窘迫。而且,屋檐下还住着两户人,林家在南,另一户居北,两家共用客厅走道和厕所。“说起来不怕你笑话,我女儿都不愿让同学来咱家。来了没地方坐,饭都得在梳妆台上吃!”
即使这样,林师傅告诉记者,房子也不是自己的。这是岳母单位的公房,他每月还要向市里交几十元的费用。“这就是现在流行的蜗居,是不是?”林师傅自嘲说。
他,一个46岁的东北爷们,还试图坚持某个时代的传统,力争体面。但其实,他的体面和这座建于1980年代初的老楼一样,早就破败不堪了。
也曾风光过
林师傅正经风光过。
“抚顺是煤都,抚顺矿务局以前是国家大一型企业。”林师傅说,自己以前就是抚矿运输部劳动服务公司的正式职工。
他参加工作是1986年,当时在一个小企业。单位效益不好,断断续续地开工、放假。家里托关系给他调到了抚矿运输部劳动服务公司,成了一名集体工。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因为矿产资源丰富,加上日伪此前的经营,众多城市很快走上了重工业发展之路。大型国企,甚至一度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民众都以在国企或其下属企业工作为荣。
在劳服公司,林师傅负责开车。1991年还在小企业放假时,他花了几百元,拿下了驾照。一年后到新单位,这项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开过工程车、大货车,还有金杯130半截子车。
第一个月,他工资领到手157元,一年后涨到190元。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仅100元。挣得比一般人多,还是国企正式职工,林师傅觉得生活很有盼头。第三年,工资涨到257元,他娶妻,很快妻子有了身孕。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
生活突然露出了无情的底色。
1995年12月,春节临近,林师傅失业了。“那天9点钟,车队通知开会。咱20多个司机挤在一起,平时不咋看到的领导也到了。他们宣布:厂里效益不好,一半人放假回家。”十几年后再回忆往事,林师傅语气平淡,像是在讲述无关紧要的路人。当年的打击与怨气,怕是早被生活磨平了。
他是第一批放假的司机。数月后,车队的另一半同事也被放假。一年之内,运输部劳动服务公司的数百名集体职工全部回家。“本来好好的,咋就变成这样式了?”林师傅至今也想不明白。
当年,正是国有企业改革年。这场发轫于1980年的变革,随着1994年国家提出要在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进入攻坚阶段。国企伤筋动骨,其附属集体企业也难逃厄运。是年,国家对集体企业的免税政策不再,上级国企也陆续停止扶持。大批集体企业不适应市场,或停产或倒闭,职工被迫遭遇改革阵痛。
保障没了
算起来,林师傅只享受了3年的保障福利。
他调进抚矿运输部劳服公司是1992年。彼时,为配合国企改制进程,中国开始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从前由企业全面包揽的职工保障待遇,从此被推向社会。林师傅告诉记者,企业给他缴了3年的保险,失业后就再没缴过。
名为失业,本质其实是待岗在家。“失业了,不得解除合同,发失业证吗?这些咱都没有。”
但失业的罪,依然得遭。媳妇单位效益不好,随之也下岗了,林师傅必须担起养家的重担。他卖过蔬菜水果,倒腾过水产,结果勉强糊口。没办法,他重新当起了司机,给私人老板开车,拉货送货。
女儿需要有人接送上学,母亲身体不好也要人照顾。2000年前后,林师傅换了份新工作。早上6点接班,下午3点半交班,他当上了出租车司机,一直干到现在。他很庆幸,自己当年学了开车这门技术。“46了,现在想干点啥都没人要!”
抚顺市的活并不好拉。除节假日外,林师傅一般每天能挣100元。最少时,才三四十元。媳妇现在一家超市打工,每月收入一千元左右。乍听下,俩人收入还不错,但却朝不保夕。“给人打工,老板只要不高兴,随时可以让你走人。”林师傅说,一年中他有个把月都呆在家里找活。
上要赡养老人,下要供女儿读书,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咱家一天净吃白菜土豆了。”就在铁箱子做成的碗柜里,头晚吃剩的白菜汤还静静躺着。“姑娘实在馋肉了,就到姥姥家吃一顿。”说完这句,林师傅眼圈红了,半天没话。
最可怕的是看不起病。“我现在满身都是病。”说着,他把随身揣的速效救心丸掏出给记者看。“高血压,头晕、总迷糊,背上骨质增生,怀疑还有糖尿病。但不敢去检查,查了也没钱治呀!”他说,只能咬牙挺着。
2000年,他做过一个小手术,花了几千元,全是自费。为啥不找单位报销?“去了也告诉你,下岗了跟单位没关系,来干啥?再说也没给咱交医保,拿啥给你报啊?”林师傅说,刚放假之初他还有出去拼一拼的冲动,如今才彻底后悔了。“是自由了,可保障也没了。” 他说,做梦也想着哪天单位效益好了,能把他的社保费给缴上,起码先把医保解决了。“谁不想到老了有个归宿、有个保障呀?”
抢手货也失业
等待社保,等待迟到的保障,这不是林师傅一个人的期盼。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当年兴办的大集体仅辽宁一省就有1400多户,其中亏损企业占七成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占一半以上。有媒体报道称,目前这些集体企业主要集中在抚矿附企、鞍钢附企、阜矿多种经营公司等企业,总人数约有20万人。这些职工除了当年极个别买断的,大多都跟林师傅一样,处于在职失业的状态,社保费的缴纳有名无实。
48岁的英秀华就是其中一员。1983年她进了西露天矿建筑公司,这也是抚矿下属集体企业。跟林师傅一样,她也是集体工。
英秀华告诉记者,上学时她长于运动,曾先后在省市和全国拿过奖。1985年,军队举办运动会,到地方选拔人才,正在市里集训的英秀华被相中了。“后来一打听,说要到吉林白城子。我父母说那地方苦,不让我去,就这么错过了。现在后老悔了!”
不过在企业里,英秀华也没吃过亏。起初她在公司工会,几年后又转到了行政,成为中层管理者。因为经常代表企业参加运动会,在近千名职工里,她是不折不扣的名人。“可抢手了。咱们涨工资按3%的比例,每次都有我!”
当年公司内,集体工和全民工混岗作业,享受着同样的福利待遇。“效益可好了,工作服都发毛料子,2.5米的。”不过渐渐的,全民工开始把集体工落在了身后。英秀华回忆,等她工资挣300多元时,全民工已是800多元,近乎她的3倍。
1991年,英秀华怀了孩子,经理通知她回家呆着,不用再来了。“说单位减员增效,什么手续也没出,一句话就打发走了。”英秀华认为自己没少给单位做贡献,接受不了。经理跟她承诺,等她生产完、公司下属宾馆建好,就让她去当一把手。
这承诺终究没兑现。1992年,建筑公司近千名集体工全部放假回家。此时,职工社保制度尚未开启,所以这些职工至今也没享受过相关待遇。
“以前那么火的人呀……”英秀华窝了一肚子气,差点病倒。但日子还得继续。在家里资助下,她拿出2万元钱做了小买卖,维持家用。1998年初,西露天矿调整,建筑公司被合并到煤炭回收公司。她托关系重新回去上班,“还是想有份正经工作”。
一年后,抚矿集团将下属企业的矿坑通通收回,英秀华再次失业。这次,她彻底在家歇业。她把所有青春和激情都留在了企业,再也折腾不动了。
只能等待
林师傅只工作了3年,英秀华一直做管理,他们付出的劳动艰辛相对有限。更多的职工奉献给企业的,除了青春,还有无尽的汗水。
英秀丽是英秀华的妹妹。她是抚矿西露天矿工副业加工厂的集体工,后来该厂被合并到劳动服务公司。廖惠杰、滕红颖、张华、赵美玉,她们曾经是工友。初中毕业后进厂,都是一线职工,今年都已46岁。她们的养老和医保账户,至今都空着。
当年,廖惠杰在洗煤车间负责洗煤,其他四人是遴选车间粉碎工。刚挖出来的煤块混杂着泥沙石子,需先扔进大水槽里。煤轻上漂,杂质重全都沉底。廖惠杰站在池中,把煤一一捞起,然后把杂质一锹锹铲出池外,“有时一天能铲半人高”。英秀丽等人,则负责把一车车干燥好的煤推去粉碎。机器一开,满屋烟尘,“口罩都得自己买”。
厂里有男职工,但大都是全民工,负责管理。因身份低人一等,女工只能出力气。那时,她们才16岁。“年轻、傻,让咋干就咋干,真不值!”多年后,她们决然否定了自己的青春付出。
因为付出没给她们带来任何回报。1998年前后,她们相继下岗回家。没有解除合同,也没有下岗证,只能靠打零工维生。之前高强度劳动的损伤,开始逐渐显现:廖惠杰心脏患病,肾也不好,张华总觉胸闷、喘不上气。赵美玉更惨,她患上神经衰弱,3年里上厕所都要搀扶,“医生说是精神压力太大”。
据张华回忆,上班时企业曾从工资里扣过社保费。但2009年她去查询时,账户里是空的。没有社保,无论生活如何潦倒,她们只能靠自己。
有人没顶住巨压。英秀华说,她的一位男同事回家后就上吊了。“1.8米的大个呀,真可惜了……”20年了,这样的故事似乎早已被人忘却。一旦提及,依然令人惊心。
这些被采访的所有集体职工,现在跟企业的唯一联系就是过年前去领取50元钱。没人说得清,这到底是什么钱。平常,他们跟企业形同陌路,“死在家里都不带管你”。
如今,他们等着有人出面帮他们解决社保欠账问题。只是,该由谁来理清?女工们说,企业有责任,“怎么也得给我们口饭吃吧”。林师傅则说:“还得政府出面。要解决了,我买上十挂鞭炮庆贺!”
他们被丢在角落里20余年,没人搭理。连医保何时能有、退休了能不能领上养老金这些要紧的问题,都要靠猜。一切,只能等待。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丧失了价值、体面和保障,英秀华说,我们白白被耽误了一生。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职工皆为化名)W摄影/刘明烨
当记者提出想到家里看看时,林师傅一脸迟疑。“咱们第一次见面,也不知根知底,万一你是坏人咋办?”后来记者才知道,担心只是表面原因。骨子里,他是怕被笑话。
红红绿绿的各式开锁广告,霸道地贴满了铁门,仅给钥匙孔留出一缝之地。推开门,眼前一片黑暗——如果不拉灯,居然看不到一尺远的地方。潮气,随即涌来。
林师傅说,屋子小,有点乱。此话属实。门口右手边摞着四个纸箱子,上面码着28棵白菜。往前两步,是个锈迹斑斑的大铁箱,“单位以前的工具箱,在咱家顶碗柜用”。箱子上面胡乱摆着各种盆子,空中一根细绳掠过,挂着的女士手包正噼啪朝下滴水。箱子对面搭着简易石板,放了做饭用的煤气炉,紧贴着的是老式水磨石水池,池边堆满了洗发水、洗洁精等瓶瓶罐罐。寻常人家的客厅,在此集储物、厨房、洗漱于一身,仅留下窄长的过道。
卧室显得更拥挤。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占去了近一半的空间。剩下的,还有衣柜、梳妆台、电脑桌,电视机和洗衣机。老式双缸洗衣机上的商标早磨没了,打开电视机,图像晃很久才会蹦出张人脸。
这就是一家三口栖身之地,28.83平米,狭小而窘迫。而且,屋檐下还住着两户人,林家在南,另一户居北,两家共用客厅走道和厕所。“说起来不怕你笑话,我女儿都不愿让同学来咱家。来了没地方坐,饭都得在梳妆台上吃!”
即使这样,林师傅告诉记者,房子也不是自己的。这是岳母单位的公房,他每月还要向市里交几十元的费用。“这就是现在流行的蜗居,是不是?”林师傅自嘲说。
他,一个46岁的东北爷们,还试图坚持某个时代的传统,力争体面。但其实,他的体面和这座建于1980年代初的老楼一样,早就破败不堪了。
也曾风光过
林师傅正经风光过。
“抚顺是煤都,抚顺矿务局以前是国家大一型企业。”林师傅说,自己以前就是抚矿运输部劳动服务公司的正式职工。
他参加工作是1986年,当时在一个小企业。单位效益不好,断断续续地开工、放假。家里托关系给他调到了抚矿运输部劳动服务公司,成了一名集体工。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因为矿产资源丰富,加上日伪此前的经营,众多城市很快走上了重工业发展之路。大型国企,甚至一度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民众都以在国企或其下属企业工作为荣。
在劳服公司,林师傅负责开车。1991年还在小企业放假时,他花了几百元,拿下了驾照。一年后到新单位,这项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开过工程车、大货车,还有金杯130半截子车。
第一个月,他工资领到手157元,一年后涨到190元。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仅100元。挣得比一般人多,还是国企正式职工,林师傅觉得生活很有盼头。第三年,工资涨到257元,他娶妻,很快妻子有了身孕。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妙。
生活突然露出了无情的底色。
1995年12月,春节临近,林师傅失业了。“那天9点钟,车队通知开会。咱20多个司机挤在一起,平时不咋看到的领导也到了。他们宣布:厂里效益不好,一半人放假回家。”十几年后再回忆往事,林师傅语气平淡,像是在讲述无关紧要的路人。当年的打击与怨气,怕是早被生活磨平了。
他是第一批放假的司机。数月后,车队的另一半同事也被放假。一年之内,运输部劳动服务公司的数百名集体职工全部回家。“本来好好的,咋就变成这样式了?”林师傅至今也想不明白。
当年,正是国有企业改革年。这场发轫于1980年的变革,随着1994年国家提出要在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进入攻坚阶段。国企伤筋动骨,其附属集体企业也难逃厄运。是年,国家对集体企业的免税政策不再,上级国企也陆续停止扶持。大批集体企业不适应市场,或停产或倒闭,职工被迫遭遇改革阵痛。
保障没了
算起来,林师傅只享受了3年的保障福利。
他调进抚矿运输部劳服公司是1992年。彼时,为配合国企改制进程,中国开始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从前由企业全面包揽的职工保障待遇,从此被推向社会。林师傅告诉记者,企业给他缴了3年的保险,失业后就再没缴过。
名为失业,本质其实是待岗在家。“失业了,不得解除合同,发失业证吗?这些咱都没有。”
但失业的罪,依然得遭。媳妇单位效益不好,随之也下岗了,林师傅必须担起养家的重担。他卖过蔬菜水果,倒腾过水产,结果勉强糊口。没办法,他重新当起了司机,给私人老板开车,拉货送货。
女儿需要有人接送上学,母亲身体不好也要人照顾。2000年前后,林师傅换了份新工作。早上6点接班,下午3点半交班,他当上了出租车司机,一直干到现在。他很庆幸,自己当年学了开车这门技术。“46了,现在想干点啥都没人要!”
抚顺市的活并不好拉。除节假日外,林师傅一般每天能挣100元。最少时,才三四十元。媳妇现在一家超市打工,每月收入一千元左右。乍听下,俩人收入还不错,但却朝不保夕。“给人打工,老板只要不高兴,随时可以让你走人。”林师傅说,一年中他有个把月都呆在家里找活。
上要赡养老人,下要供女儿读书,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咱家一天净吃白菜土豆了。”就在铁箱子做成的碗柜里,头晚吃剩的白菜汤还静静躺着。“姑娘实在馋肉了,就到姥姥家吃一顿。”说完这句,林师傅眼圈红了,半天没话。
最可怕的是看不起病。“我现在满身都是病。”说着,他把随身揣的速效救心丸掏出给记者看。“高血压,头晕、总迷糊,背上骨质增生,怀疑还有糖尿病。但不敢去检查,查了也没钱治呀!”他说,只能咬牙挺着。
2000年,他做过一个小手术,花了几千元,全是自费。为啥不找单位报销?“去了也告诉你,下岗了跟单位没关系,来干啥?再说也没给咱交医保,拿啥给你报啊?”林师傅说,刚放假之初他还有出去拼一拼的冲动,如今才彻底后悔了。“是自由了,可保障也没了。” 他说,做梦也想着哪天单位效益好了,能把他的社保费给缴上,起码先把医保解决了。“谁不想到老了有个归宿、有个保障呀?”
抢手货也失业
等待社保,等待迟到的保障,这不是林师傅一个人的期盼。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当年兴办的大集体仅辽宁一省就有1400多户,其中亏损企业占七成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占一半以上。有媒体报道称,目前这些集体企业主要集中在抚矿附企、鞍钢附企、阜矿多种经营公司等企业,总人数约有20万人。这些职工除了当年极个别买断的,大多都跟林师傅一样,处于在职失业的状态,社保费的缴纳有名无实。
48岁的英秀华就是其中一员。1983年她进了西露天矿建筑公司,这也是抚矿下属集体企业。跟林师傅一样,她也是集体工。
英秀华告诉记者,上学时她长于运动,曾先后在省市和全国拿过奖。1985年,军队举办运动会,到地方选拔人才,正在市里集训的英秀华被相中了。“后来一打听,说要到吉林白城子。我父母说那地方苦,不让我去,就这么错过了。现在后老悔了!”
不过在企业里,英秀华也没吃过亏。起初她在公司工会,几年后又转到了行政,成为中层管理者。因为经常代表企业参加运动会,在近千名职工里,她是不折不扣的名人。“可抢手了。咱们涨工资按3%的比例,每次都有我!”
当年公司内,集体工和全民工混岗作业,享受着同样的福利待遇。“效益可好了,工作服都发毛料子,2.5米的。”不过渐渐的,全民工开始把集体工落在了身后。英秀华回忆,等她工资挣300多元时,全民工已是800多元,近乎她的3倍。
1991年,英秀华怀了孩子,经理通知她回家呆着,不用再来了。“说单位减员增效,什么手续也没出,一句话就打发走了。”英秀华认为自己没少给单位做贡献,接受不了。经理跟她承诺,等她生产完、公司下属宾馆建好,就让她去当一把手。
这承诺终究没兑现。1992年,建筑公司近千名集体工全部放假回家。此时,职工社保制度尚未开启,所以这些职工至今也没享受过相关待遇。
“以前那么火的人呀……”英秀华窝了一肚子气,差点病倒。但日子还得继续。在家里资助下,她拿出2万元钱做了小买卖,维持家用。1998年初,西露天矿调整,建筑公司被合并到煤炭回收公司。她托关系重新回去上班,“还是想有份正经工作”。
一年后,抚矿集团将下属企业的矿坑通通收回,英秀华再次失业。这次,她彻底在家歇业。她把所有青春和激情都留在了企业,再也折腾不动了。
只能等待
林师傅只工作了3年,英秀华一直做管理,他们付出的劳动艰辛相对有限。更多的职工奉献给企业的,除了青春,还有无尽的汗水。
英秀丽是英秀华的妹妹。她是抚矿西露天矿工副业加工厂的集体工,后来该厂被合并到劳动服务公司。廖惠杰、滕红颖、张华、赵美玉,她们曾经是工友。初中毕业后进厂,都是一线职工,今年都已46岁。她们的养老和医保账户,至今都空着。
当年,廖惠杰在洗煤车间负责洗煤,其他四人是遴选车间粉碎工。刚挖出来的煤块混杂着泥沙石子,需先扔进大水槽里。煤轻上漂,杂质重全都沉底。廖惠杰站在池中,把煤一一捞起,然后把杂质一锹锹铲出池外,“有时一天能铲半人高”。英秀丽等人,则负责把一车车干燥好的煤推去粉碎。机器一开,满屋烟尘,“口罩都得自己买”。
厂里有男职工,但大都是全民工,负责管理。因身份低人一等,女工只能出力气。那时,她们才16岁。“年轻、傻,让咋干就咋干,真不值!”多年后,她们决然否定了自己的青春付出。
因为付出没给她们带来任何回报。1998年前后,她们相继下岗回家。没有解除合同,也没有下岗证,只能靠打零工维生。之前高强度劳动的损伤,开始逐渐显现:廖惠杰心脏患病,肾也不好,张华总觉胸闷、喘不上气。赵美玉更惨,她患上神经衰弱,3年里上厕所都要搀扶,“医生说是精神压力太大”。
据张华回忆,上班时企业曾从工资里扣过社保费。但2009年她去查询时,账户里是空的。没有社保,无论生活如何潦倒,她们只能靠自己。
有人没顶住巨压。英秀华说,她的一位男同事回家后就上吊了。“1.8米的大个呀,真可惜了……”20年了,这样的故事似乎早已被人忘却。一旦提及,依然令人惊心。
这些被采访的所有集体职工,现在跟企业的唯一联系就是过年前去领取50元钱。没人说得清,这到底是什么钱。平常,他们跟企业形同陌路,“死在家里都不带管你”。
如今,他们等着有人出面帮他们解决社保欠账问题。只是,该由谁来理清?女工们说,企业有责任,“怎么也得给我们口饭吃吧”。林师傅则说:“还得政府出面。要解决了,我买上十挂鞭炮庆贺!”
他们被丢在角落里20余年,没人搭理。连医保何时能有、退休了能不能领上养老金这些要紧的问题,都要靠猜。一切,只能等待。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丧失了价值、体面和保障,英秀华说,我们白白被耽误了一生。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职工皆为化名)W摄影/刘明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