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的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问题,切能够通过问题的设定,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追求。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问题设定应该具有合适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问题,而且要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问题设定;思考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我们独立思考的可能。面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和问题能力低下的状况,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既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则成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数学课堂问题设定的必要性
(1)在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有效设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创新的起源,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迫使人们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去追寻真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营造问题情境,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学生们往往难以在一节课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师长时间的课堂灌输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转移注意力。而营造一个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提出的问题上来。合适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热情和动力,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自然随之提高。
(2)课堂问题的有效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数学课堂的问答环节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和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得到了培养。在数学课堂上营造问题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都需要组织语言,并面对全体师生,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在这个小范围的公共场合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其自信心。而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随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发现更多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
(3)问答环节的设定有利于增进师生互动。在初中课堂中应用提问教学,可以增进师生互动,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的体现出来。这种频繁的师生互动,让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分析所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既避免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的重复讲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盲点和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教学。另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间接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让问题充满思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数量,更要注重问题的质量。浅陋、乏味的问题泛滥只会对初中数学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初中数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中,并具备准确性、层次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1)问题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准确性是提出问题的基本准则。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善于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关键知识点、疑难知识点和思维发散、数学规律的归纳和总结的地方,需要准确地提出探究性问题。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正确切入教学重点。另外,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学生当前的数学知识水平,并据此调整问题的难度,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问不准确,则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模棱两可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努力是在做无用功,严重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层次不明的问题,过于容易则学生思维训练的强度低,教学效果差;难度过高学生会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问题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低年龄段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直观的感性认识。针对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上的提问应在保证准确性和层次性的前提下,追求问题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避免了学生胡乱猜测,可以引导学习遵循一定的线索和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对于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逻辑有积极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对于较枯燥数学产生兴趣,发现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在魅力,并乐于探究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突出地强调了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创新的源泉。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问题,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艺术,教育教学出版社,2001.
[2]周丹.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初探,2011,6.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问题设定;思考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我们独立思考的可能。面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和问题能力低下的状况,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既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则成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数学课堂问题设定的必要性
(1)在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有效设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创新的起源,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迫使人们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去追寻真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营造问题情境,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学生们往往难以在一节课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师长时间的课堂灌输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转移注意力。而营造一个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提出的问题上来。合适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热情和动力,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自然随之提高。
(2)课堂问题的有效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数学课堂的问答环节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和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得到了培养。在数学课堂上营造问题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都需要组织语言,并面对全体师生,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在这个小范围的公共场合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其自信心。而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随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发现更多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
(3)问答环节的设定有利于增进师生互动。在初中课堂中应用提问教学,可以增进师生互动,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的体现出来。这种频繁的师生互动,让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分析所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既避免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的重复讲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盲点和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教学。另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间接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让问题充满思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数量,更要注重问题的质量。浅陋、乏味的问题泛滥只会对初中数学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初中数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中,并具备准确性、层次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1)问题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准确性是提出问题的基本准则。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善于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关键知识点、疑难知识点和思维发散、数学规律的归纳和总结的地方,需要准确地提出探究性问题。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正确切入教学重点。另外,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学生当前的数学知识水平,并据此调整问题的难度,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问不准确,则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模棱两可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努力是在做无用功,严重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层次不明的问题,过于容易则学生思维训练的强度低,教学效果差;难度过高学生会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问题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低年龄段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直观的感性认识。针对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上的提问应在保证准确性和层次性的前提下,追求问题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避免了学生胡乱猜测,可以引导学习遵循一定的线索和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对于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逻辑有积极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对于较枯燥数学产生兴趣,发现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在魅力,并乐于探究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突出地强调了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创新的源泉。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问题,让数学问题充满思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艺术,教育教学出版社,2001.
[2]周丹.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初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