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长远的意义。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又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虽然知识不很深奥,但我们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紧随课程改革的步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生机;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见证者和实施者,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焕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收获知识、培养习惯、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的最佳场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能够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一、大胆质疑,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质疑才能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注重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给学生知识一个过程,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实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联系实际,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科学是和生活密切关联的学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科学,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科学课的重要价值。
如:在教学《溶解》一课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老师兜里有两快“金丝猴”奶糖,想泡一杯水来喝。你们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尽快喝到这杯奶糖水吗?”泡糖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说能帮老师做事,都非常高兴。有的说“用汤匙不停的搅动能够使奶糖快一点在水里溶解。”还有的说“用热开水来冲泡能更快的溶解奶糖。”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尽力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生机;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见证者和实施者,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焕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收获知识、培养习惯、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的最佳场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能够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一、大胆质疑,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质疑才能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注重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给学生知识一个过程,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实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联系实际,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科学是和生活密切关联的学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科学,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科学课的重要价值。
如:在教学《溶解》一课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老师兜里有两快“金丝猴”奶糖,想泡一杯水来喝。你们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尽快喝到这杯奶糖水吗?”泡糖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说能帮老师做事,都非常高兴。有的说“用汤匙不停的搅动能够使奶糖快一点在水里溶解。”还有的说“用热开水来冲泡能更快的溶解奶糖。”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尽力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