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是语文教学之根本。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说明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教育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因为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伟大的心灵。古人云“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而其香”,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呢?现我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谈看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金色的鱼钩》写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应该互相帮助和互相关心。《长城》、《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熏陶。《七根火柴》、《梅岭三章》、《最后一次讲演》等,让学生从前辈的抗争史与创业史中了解什么是毅力,了解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通过写作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先生在《作文论》中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搞胡编乱造、移植他人的作品,不仅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与我们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又存在假、丑、恶。儿童生活其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习作的过程,也是辨事明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例如我曾经在三八节那天,布置了一篇题为《我为妈妈剪指甲》的作文。结果,几个妈妈在外打工的孩子居然煞有介事地写了他们为妈妈剪指甲的事,我知道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告诉他们:事情做了当然要写,没做可不能胡诌瞎写,习作时,可以写写没做的理由、心情和想法,但绝不能说谎。第二天,那几个学生把重新写好的作文交给我,因为写上了内心话,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非常感人。另外,学生习作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有写师生情、骨肉情的;有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有写父母孝敬老人、关心邻里的……这些习作都是对学生陶冶性情的材料,教师在对优秀习作进行品析交流时,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呢?写作文是学生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生活的主旋律。观察事物,搜集材料,确立主题,取舍材料,写作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过程,又是思想教育过程。随着写作的深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会不断深化。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经常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书法比赛、办板报和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语文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我在四年级开办了一次“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她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不再自卑,她不仅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既可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
四、认真研究学生,强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无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金色的鱼钩》写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应该互相帮助和互相关心。《长城》、《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熏陶。《七根火柴》、《梅岭三章》、《最后一次讲演》等,让学生从前辈的抗争史与创业史中了解什么是毅力,了解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通过写作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先生在《作文论》中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搞胡编乱造、移植他人的作品,不仅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与我们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又存在假、丑、恶。儿童生活其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习作的过程,也是辨事明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例如我曾经在三八节那天,布置了一篇题为《我为妈妈剪指甲》的作文。结果,几个妈妈在外打工的孩子居然煞有介事地写了他们为妈妈剪指甲的事,我知道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告诉他们:事情做了当然要写,没做可不能胡诌瞎写,习作时,可以写写没做的理由、心情和想法,但绝不能说谎。第二天,那几个学生把重新写好的作文交给我,因为写上了内心话,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非常感人。另外,学生习作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有写师生情、骨肉情的;有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有写父母孝敬老人、关心邻里的……这些习作都是对学生陶冶性情的材料,教师在对优秀习作进行品析交流时,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呢?写作文是学生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生活的主旋律。观察事物,搜集材料,确立主题,取舍材料,写作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过程,又是思想教育过程。随着写作的深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会不断深化。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经常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书法比赛、办板报和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语文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我在四年级开办了一次“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她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不再自卑,她不仅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既可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
四、认真研究学生,强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无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