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教育发展趋势是如何进行的。
关键词: 中职教育;发展趋势;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263-01
当前我国社会的就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很多技术性人才缺口无法被现有的主流人才培养机制所弥补。因此,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是存在必然性的。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探讨探讨中职教育在未来将如何发展。
四、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面临的问题。
(1)招生问题。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教育方法、教学思想、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都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因此导致了招生困难,中职校的生源减少、素质降低。近几年来,中职教育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呈现着下降趋势。(2)就业难问题。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和金融危机等大环境影响,中职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此外,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较高,不愿接纳或者干脆排斥中职生,导致中职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首先,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企业的关联最为直接和密切,对经济变化的反应也最为敏感。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高速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有金融危险等因素影响导致就业压力加大,阻碍了中职教育发展,而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层次逐年提高,人才市场需求上以高学历为主,本科生就业都已出现问题,他们不断降低就业要求,自然对中职教育产生了冲击。其次,近几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逐年扩大,高校扩招直接拉动了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普高热”的升温,必然导致中职教育的萎缩。其三,目前城市当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加大,只有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让子女去中职学校,导致中职生源受到严重影响。(2)内部原因。首先,中职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质量跟不上。部分学校教育体制陈旧,没能随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没有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仍按传统教育办学。更有甚者随意缩短学制,减少课时,专业课形同虚设,专业设备达不到教学要求。还有部分学校甚至以实习代替文化课和专业课,把学生当作学校创收的“机器”,因此造成教学计划无法实现,家长反映强烈,学校声誉受损。
二、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成果和重要里程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既要坚持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原则,又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实现各切入点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体系的上下贯通、内外融合。而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这一重要节点的探索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引领政策导向上、引领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提出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使命,相关政策扶持短期内也难以到位,使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条件受限。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区域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导致职业院校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金周转不畅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间的沟通和贯通,阻碍了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建设,职业院校的机制体制改革推行相对缓慢。高职教育也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来带动中职教育发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今后应如何发展
近年来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如上海从1999年起,在部分学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部分办学有特色、专业列为市50个重点专业建设的学校)内进行普职渗透综合高中班试点,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至2000年底,共有30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在校生有0.49万人,共开设51个专业。另外上海市已经着手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立交桥。1998年起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校、技校)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文化及相关高校的专业技能考试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2000年共招收0.94万名“三校生”,占高校招生总数的15%;2000年起进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即前三年接受中职教育,后三年接受高职教育。2000年有31所高校与4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办“3+3”模式试点,共招收0.38万名初中毕业生;另外,从2000年起,应届“二三校”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普通高校,“三校生”享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天津市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试办了“课程改革试验班”,学生毕业时可参加春、秋两次高考,既可升学,也可就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1999年,天津成为国家首批“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城市,当年就有6800名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考试录取到高等职业学校。到2001年,高等职业学校在全市招生12600名,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5600人,占44.4%。2000年,在5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2001年,在5所市属本科院校开展了高职升本科试点,2002年试点院校扩大到16所,招生计划增加到2000人,从而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小结
以上分析说明,今后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仍占很大的比重,但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已发生转变,已不再完全是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要从单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转向更加注重学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将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并重,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升学的机会。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管理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辉.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J]. 祖国, 2016(12):228-228.
[2] 李博, 罗静. 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 学理论, 2015(5):127-129.
关键词: 中职教育;发展趋势;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263-01
当前我国社会的就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很多技术性人才缺口无法被现有的主流人才培养机制所弥补。因此,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是存在必然性的。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探讨探讨中职教育在未来将如何发展。
四、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面临的问题。
(1)招生问题。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教育方法、教学思想、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都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因此导致了招生困难,中职校的生源减少、素质降低。近几年来,中职教育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呈现着下降趋势。(2)就业难问题。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和金融危机等大环境影响,中职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此外,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较高,不愿接纳或者干脆排斥中职生,导致中职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首先,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企业的关联最为直接和密切,对经济变化的反应也最为敏感。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高速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有金融危险等因素影响导致就业压力加大,阻碍了中职教育发展,而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层次逐年提高,人才市场需求上以高学历为主,本科生就业都已出现问题,他们不断降低就业要求,自然对中职教育产生了冲击。其次,近几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逐年扩大,高校扩招直接拉动了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普高热”的升温,必然导致中职教育的萎缩。其三,目前城市当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加大,只有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让子女去中职学校,导致中职生源受到严重影响。(2)内部原因。首先,中职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质量跟不上。部分学校教育体制陈旧,没能随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没有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仍按传统教育办学。更有甚者随意缩短学制,减少课时,专业课形同虚设,专业设备达不到教学要求。还有部分学校甚至以实习代替文化课和专业课,把学生当作学校创收的“机器”,因此造成教学计划无法实现,家长反映强烈,学校声誉受损。
二、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成果和重要里程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既要坚持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原则,又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实现各切入点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体系的上下贯通、内外融合。而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这一重要节点的探索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引领政策导向上、引领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提出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使命,相关政策扶持短期内也难以到位,使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条件受限。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区域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导致职业院校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金周转不畅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间的沟通和贯通,阻碍了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建设,职业院校的机制体制改革推行相对缓慢。高职教育也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来带动中职教育发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今后应如何发展
近年来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如上海从1999年起,在部分学校(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部分办学有特色、专业列为市50个重点专业建设的学校)内进行普职渗透综合高中班试点,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至2000年底,共有30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在校生有0.49万人,共开设51个专业。另外上海市已经着手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立交桥。1998年起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校、技校)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文化及相关高校的专业技能考试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2000年共招收0.94万名“三校生”,占高校招生总数的15%;2000年起进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即前三年接受中职教育,后三年接受高职教育。2000年有31所高校与4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办“3+3”模式试点,共招收0.38万名初中毕业生;另外,从2000年起,应届“二三校”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普通高校,“三校生”享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天津市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试办了“课程改革试验班”,学生毕业时可参加春、秋两次高考,既可升学,也可就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1999年,天津成为国家首批“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城市,当年就有6800名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考试录取到高等职业学校。到2001年,高等职业学校在全市招生12600名,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5600人,占44.4%。2000年,在5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2001年,在5所市属本科院校开展了高职升本科试点,2002年试点院校扩大到16所,招生计划增加到2000人,从而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小结
以上分析说明,今后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仍占很大的比重,但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已发生转变,已不再完全是终结性的就业准备教育,要从单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转向更加注重学生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将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并重,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升学的机会。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管理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辉.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J]. 祖国, 2016(12):228-228.
[2] 李博, 罗静. 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 学理论, 2015(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