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当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说排在最首要的位置,因为人的全面、长远发展,需要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和前提。为此,在实际的中学教育工作当中,尤其是体育教学当中,应当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且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针对性的优化、改进体育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然后主要就如何通过体育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在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应当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一方面既要客观、科学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更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
与通常所提及的“身体健康”的概念和意义有所区别,“心理健康”相对更为抽象,指的是人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如兴趣、人格、态度、情感、动力等等。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逃避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与社会的接触增多,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再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加,所以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复杂、敏感,进而发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不论是对于其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生活及社会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阻碍[1]。因此,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新课改,都明确的要求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之所以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就中学生来说,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其体魄,改善其内分泌,释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其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还可以得到情绪和压力的释放,调节其日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2];再者,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与人的沟通、交流与互动也能够明显增多,有利于学生受到积极、开朗、乐观的情绪引导,身心变得更加愉悦。
二、体育教学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一)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从以往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单方面侧重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技巧和体能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应当将心理健康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将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认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如虽然当前的不少中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重点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心理健康,从科学层面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体育运动锻炼和人的心理健康是相关的。还有就是任何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处境下,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不用感到羞愧、失落,更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以及其他科学的方法,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重塑光明、乐观和积极的内心世界。
(二)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正确引导
情感与人格,既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从概念上来讲,情感是指人在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种习惯或模式,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如何,决定着其心理健康水平,将对其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乐观、豁达、谦虚、礼让,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人格,它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胸襟去接受、容纳事物,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永远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3]。为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通过对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情感引导。从整体上来讲,教师应当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弱化体育竞争,让学生认识到胜败是兵家之常事,没有常胜的将军,也没有永远战败的小兵。所有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人,都对此有所感悟,从而使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胸襟,接受、容纳所有的成功、失败,好与不好,甚至要尊敬自己的对手,对人、对物要始终乐观、豁达,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增强学生对挫折和困境的心理抵抗能力
现实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绝对原因,事实上很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个人心理对于挫折和困境的抵抗能力较弱,缺少正确的思维模式。在人的一生当中,挫折和困境必然是会相继出现的,任谁都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因此,为了避免中学生在当前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强学生对挫折和困境的心理抵抗能力。
如教师应当在体育技术、技巧教学和学生运动训练中,从心理层面、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尤其是对于一部分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或是在体育竞赛中失利的学生,要通过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还有无穷的潜力没有被开发出来,失败可能是常有之事,但永不言弃更是体育精神的内核,体育就是激励我们不断向前,通过训练、付出,在强大自我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更好的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对体育的这种态度、信念,应用到学习中、生活中来,要敢于挑战、克服一切的挑战,不被暂时的挫折和困境击倒,增强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
(四)合理调节学生心理压力
对心理压力进行释放与调节,是保证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方式。中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交,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对此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此达到调节其心理压力的效果和目的。
如传统的跑、跳、投、掷体育教学,其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技巧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较为枯燥和机械,难以让他们真正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其中。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融入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对这些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游戏化改造,如将其组合为一个闯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分别通过跑、跳、投、掷,来突破关卡,达到目的地。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增加其运动兴趣和运动量[4]。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
三、结语
在如今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并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发展需求,优化体育教学策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保障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松.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心理机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02):16-24.
[2]魏红红.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2):164-165.
[3]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04):570-576.
[4]纪富珏.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14~16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J].体育风尚,2021(01):13-15.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在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应当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一方面既要客观、科学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更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
与通常所提及的“身体健康”的概念和意义有所区别,“心理健康”相对更为抽象,指的是人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如兴趣、人格、态度、情感、动力等等。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逃避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与社会的接触增多,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再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加,所以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复杂、敏感,进而发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不论是对于其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生活及社会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阻碍[1]。因此,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新课改,都明确的要求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之所以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就中学生来说,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其体魄,改善其内分泌,释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其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还可以得到情绪和压力的释放,调节其日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2];再者,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与人的沟通、交流与互动也能够明显增多,有利于学生受到积极、开朗、乐观的情绪引导,身心变得更加愉悦。
二、体育教学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一)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从以往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单方面侧重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技巧和体能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应当将心理健康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将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认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如虽然当前的不少中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重点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心理健康,从科学层面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体育运动锻炼和人的心理健康是相关的。还有就是任何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处境下,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不用感到羞愧、失落,更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以及其他科学的方法,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重塑光明、乐观和积极的内心世界。
(二)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正确引导
情感与人格,既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从概念上来讲,情感是指人在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种习惯或模式,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如何,决定着其心理健康水平,将对其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乐观、豁达、谦虚、礼让,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人格,它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胸襟去接受、容纳事物,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永远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3]。为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通过对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情感引导。从整体上来讲,教师应当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弱化体育竞争,让学生认识到胜败是兵家之常事,没有常胜的将军,也没有永远战败的小兵。所有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人,都对此有所感悟,从而使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胸襟,接受、容纳所有的成功、失败,好与不好,甚至要尊敬自己的对手,对人、对物要始终乐观、豁达,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增强学生对挫折和困境的心理抵抗能力
现实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绝对原因,事实上很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个人心理对于挫折和困境的抵抗能力较弱,缺少正确的思维模式。在人的一生当中,挫折和困境必然是会相继出现的,任谁都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因此,为了避免中学生在当前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强学生对挫折和困境的心理抵抗能力。
如教师应当在体育技术、技巧教学和学生运动训练中,从心理层面、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尤其是对于一部分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或是在体育竞赛中失利的学生,要通过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还有无穷的潜力没有被开发出来,失败可能是常有之事,但永不言弃更是体育精神的内核,体育就是激励我们不断向前,通过训练、付出,在强大自我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更好的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对体育的这种态度、信念,应用到学习中、生活中来,要敢于挑战、克服一切的挑战,不被暂时的挫折和困境击倒,增强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
(四)合理调节学生心理压力
对心理压力进行释放与调节,是保证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方式。中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交,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对此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此达到调节其心理压力的效果和目的。
如传统的跑、跳、投、掷体育教学,其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技巧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较为枯燥和机械,难以让他们真正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其中。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融入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对这些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游戏化改造,如将其组合为一个闯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分别通过跑、跳、投、掷,来突破关卡,达到目的地。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增加其运动兴趣和运动量[4]。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
三、结语
在如今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并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发展需求,优化体育教学策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保障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松.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心理机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02):16-24.
[2]魏红红.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2):164-165.
[3]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04):570-576.
[4]纪富珏.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14~16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J].体育风尚,2021(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