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是教学评价的基础
⒈情感与价值
音乐教学把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放在首位,它是音乐的灵魂。传统的教育观过分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地位。每门学科都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内涵是不同的,音乐学科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鲜明的,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充分发现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帮助其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使之音乐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它包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及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教学中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通过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情感。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学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和感染等情感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以及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和《国际歌》等,其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只是教学生唱会歌曲和熟悉旋律,而是要通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让学生了解这类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透过音乐更好地去了解历史、认清历史,也透过历史更加深刻地去理解音乐,听懂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学评价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核心,它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
⒉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体现的就是其教育价值。传统的教学过程经常是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对于音乐学科而言,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必须要在长期的反复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倡导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作为师生互动、共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创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充分聆听音乐,并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性经验。由于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欣赏有一定的认知。如欣赏蒙古的《牧歌》、新疆的《青春舞曲》、藏族的《走进西藏》、东北的《秧歌》、芭蕾舞《白毛女》选段、国际标准舞《华尔兹》、时尚的《街舞》,学生均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蒙古舞,刚柔相济、热情奔放,具有蒙古人的性格;新疆舞“移颈”动作的民族性,常用打击乐器手鼓,节奏欢快,载歌载舞,抒发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藏族舞,长袖轻扬、祥和优美;东北秧歌具有“波”“俏” 等特点。使他们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⒊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明确: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因此,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单一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要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与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在一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要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轻松自如地听赏、演唱,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贝多芬的《命运》《欢乐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通过学习,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和历史背景,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语言要素,充分理解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从美的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潜在的表达能力。又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像是骑手们在扬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的连贯均匀,犹如万马奔驰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场面。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个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够学会的。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使音乐融入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合理的教学策略与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评价的依据
选择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体现音乐性、人文性、创新性和时代风貌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科学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出具有多样性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交流互动,建立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由师生共同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仍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教师为增加教学容量,滥用多媒体,整堂课追求花架子,对音乐内容“视而不闻”;教学没有重点,让人眼花缭乱,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教学没有落到实处。与其说是一堂音乐课,还不如说是一次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要给学生以新鲜感,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材的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设计课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所设计教学活动落实了哪些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怎样过渡和转换,在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及信息技术,实现服务于教学又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学生走进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三 、教师的素养与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课堂评价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的学科知识,不仅是文化知识,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师德修养。音乐教师的备课一要备教材: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加工处理,创造性地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特长和教材相融合地进行教材重组。二备学生:同样的目标或方法在不同的班级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要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发展。三要备音乐;教师课堂上恰当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充分表现音乐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范唱,熟练的钢琴伴奏,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师还要具有相当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拒绝“选择”与“淘汰”。要使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一首歌,考试方法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都是失败的。我们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素质、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可能样样突出,有的擅长歌唱,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演奏。新课标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参与音乐评价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快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评定采用自评、组评及互评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体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的期末成绩可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标记等级给予评分,给学生全面的综合性评价。使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让他们在评价中找回自信,战胜自我。
总之,我认为一堂好的音乐课,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步,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只要我们能遵循音乐学科的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音乐课堂评价的新途径,从而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教研室 )
⒈情感与价值
音乐教学把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放在首位,它是音乐的灵魂。传统的教育观过分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地位。每门学科都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内涵是不同的,音乐学科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鲜明的,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充分发现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帮助其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使之音乐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它包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及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教学中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通过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情感。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学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和感染等情感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以及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和《国际歌》等,其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只是教学生唱会歌曲和熟悉旋律,而是要通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让学生了解这类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透过音乐更好地去了解历史、认清历史,也透过历史更加深刻地去理解音乐,听懂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学评价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核心,它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
⒉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体现的就是其教育价值。传统的教学过程经常是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对于音乐学科而言,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必须要在长期的反复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倡导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作为师生互动、共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创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充分聆听音乐,并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性经验。由于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欣赏有一定的认知。如欣赏蒙古的《牧歌》、新疆的《青春舞曲》、藏族的《走进西藏》、东北的《秧歌》、芭蕾舞《白毛女》选段、国际标准舞《华尔兹》、时尚的《街舞》,学生均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蒙古舞,刚柔相济、热情奔放,具有蒙古人的性格;新疆舞“移颈”动作的民族性,常用打击乐器手鼓,节奏欢快,载歌载舞,抒发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藏族舞,长袖轻扬、祥和优美;东北秧歌具有“波”“俏” 等特点。使他们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⒊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明确: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因此,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单一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要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与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在一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要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轻松自如地听赏、演唱,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贝多芬的《命运》《欢乐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通过学习,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和历史背景,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语言要素,充分理解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从美的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潜在的表达能力。又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像是骑手们在扬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的连贯均匀,犹如万马奔驰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场面。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个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够学会的。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使音乐融入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合理的教学策略与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评价的依据
选择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体现音乐性、人文性、创新性和时代风貌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科学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出具有多样性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交流互动,建立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由师生共同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仍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教师为增加教学容量,滥用多媒体,整堂课追求花架子,对音乐内容“视而不闻”;教学没有重点,让人眼花缭乱,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教学没有落到实处。与其说是一堂音乐课,还不如说是一次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要给学生以新鲜感,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材的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设计课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所设计教学活动落实了哪些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怎样过渡和转换,在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及信息技术,实现服务于教学又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学生走进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三 、教师的素养与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课堂评价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的学科知识,不仅是文化知识,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师德修养。音乐教师的备课一要备教材: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加工处理,创造性地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特长和教材相融合地进行教材重组。二备学生:同样的目标或方法在不同的班级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要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发展。三要备音乐;教师课堂上恰当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充分表现音乐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范唱,熟练的钢琴伴奏,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教师还要具有相当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拒绝“选择”与“淘汰”。要使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一首歌,考试方法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都是失败的。我们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素质、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可能样样突出,有的擅长歌唱,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演奏。新课标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对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参与音乐评价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快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评定采用自评、组评及互评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体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的期末成绩可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标记等级给予评分,给学生全面的综合性评价。使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让他们在评价中找回自信,战胜自我。
总之,我认为一堂好的音乐课,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步,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只要我们能遵循音乐学科的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音乐课堂评价的新途径,从而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