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指导。本文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区抽选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对幼儿园的态度”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涉及许多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和教育的经验我们以为,“子女的抚养任务是谁在承担”、“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投入如何”、“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当”、“家庭中家长间的在教育孩子上的合作”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的态度”等方面反映了儿童入园后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应该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针对幼儿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需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获得实效的前提。
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幼儿家庭,在家庭教育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在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性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发展,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前进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发现不同类别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满足它们的需要是提高针对性更高层次的体现。
本部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幼儿家庭的各类看护人承担各种带养任务的比率;(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各种投入的现状与问题;(3)家长对各种教育现象提法的现状与问题;(4)家长对子女的各种教育行为的现状与问题;(5)家庭中家长间各种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6)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态度的现状与问题;(7)不同类别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
二、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区抽选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为了提高对象的代表性,我们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家长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3960份。
(二)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情况: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对幼儿园的态度”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全部80个调查项目的题型包括:(1)填充题:“基本情况”部分中的“幼儿园所在地区”、“幼儿园名称”、“幼儿所在班级”、“幼儿出生年月”和“对象年龄”等5个项目;(2)一般选择题:“基本情况”部分中其余的25个项目;(3)李克特式的等第选择题。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的选项为“完全是的”、“基本是的”、“说不清”、“基本不是”、“完全不是”。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将全部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对调查数据经过校验、转换和统计3个环节进行处理:通过幅度检验和逻辑校验控制非正常数据。通过转换,形成新的变量。包括:对基本情况中反映幼儿特点、家长特点和家庭特点的25个选择题项目,按选项对每一个项目逐一进行分解,使每一项目形成与选项数相同的“01”计分的子项目。对反映家庭教育情况的50个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项目,通过给等第赋值进行数量化。赋值的标准是:完全是的-1;基本是的-2;说不清-3;基本不是-4;完全不是-5。将赋值后的项目变量值作为项目的指标值,指标值数值愈大,表示水平愈低、表现愈差;指标值愈小,表示水平愈高、表现愈好。
研究的结果
(一)家长对孩子抚养任务的承担情况
数据表明:
(1)无论是孩子的睡眠、饮食、玩耍和学习的照看,还是幼儿园接送,或是出席家长会,由孩子的母亲承担的比率都最高并超过50%,分别达到62.8%、65.4%、52.0%、65.0%、50.9%和70.3%。
(2)祖辈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孩子饮食和幼儿园接送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父亲,列第二;比率分别为20.0%、26.8%和28.6%。
(3)父亲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孩子学习和出席家长会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祖辈,列第;比率分别为29.1%、26.6%和18.3%。
(4)保姆和其他人在各项任务的承担比率都很小,其中保姆的承担比率均低于1.0%,其他人的比率均低于4.0%。
(5)幼儿家庭主要带养人的比率分布与上述情况一致,其中母亲占66.3%,祖辈占20.7%,父亲占12.2%。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情况
表3-1-2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应该提高自身素养”、“选购玩具不追求多”、“经常浏览阅读育儿书籍”和“选购衣服不追求贵”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较好;第二层次由“应多花时间带孩子”、“孩子教育责任在家庭”、“应由父母自己带孩子”和“事业成功影响孩子”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一般;第三层次由“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组成,表现较差。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
表3-1-3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5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教育应多说理而不是惩罚”和“对犯错严格教育不能宽容”两项组成,表现最好;第二层次由“户外活动安全重于锻炼”和“养成习惯比培养智能重要”两项组成,表现较好;第三层次由“入园前就应进行早期教育”和“树大不自然直从小严格要求”两项组成,表现一般;第四层次由“首先尊重个性再年龄特点”和“发脾气时冷处理而不斥责”两项组成,表现较差;第五层次由“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两项组成,表现最差。
(四)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
表3-1-4数据表明:可将7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别人训斥孩子不生气”和“家庭应亲子教育为主”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好;第二层次为“家庭矛盾会避开孩子”、“别人体罚孩子会回避”和“别人劝阻不加重训斥”等3个项目,合作状况一般;第三层次为“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差。
(五)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
表3-1-5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外出活动鼓励孩子交 往”、“冲突出小伤宽容不计较”、“餐前不放任孩子吃零食”和“指出事不适合但不讽刺”等4个项目,家长教育行为较妥善;第二层次:“对孩子爱在心里不外露”、“掌握相当多教育理论”、“尽可能多与孩子相处”和“积累相当多教育经验”等4个项目,教育行为一般;第三层次为:“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教育行为较不妥。
(六)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态度
表3-1-6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幼儿园质量有明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和“孩子没学好不怪教师”等3个项目,对幼儿园态度比较积极肯定;第二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批评”、“教师理论不少水平不低”、“青年教师不缺经验可放心”和“能接受教师建议不质疑”等4个项目,态度一般;第三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态度比较消极否定。







(七)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的家庭因素(K&3-1-7)
数据表明:
(1)影响“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家庭教育因素有10个。依影响力的大小它们依次是:①学历:大专及以上;②户籍:本地非农;③职业:农民;④出生年代:80后;⑤家庭结构:隔代家庭;⑥职业:工人;⑦职业:商服人员;⑧一起生活:祖辈;⑨一起生活:父亲;⑩一起生活:母亲。
(2)这10个家庭因素对“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总体影响力(决定系数R2)为8.4%,其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和“户籍:本地非农”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已经达到6.1%。
(3)10个影响因素(预测变量)与“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因变量)之间呈正相关的有3项,呈负相关的有7项。
(4)实际含义。经归并后,影响因素的实际含义如表3-1—7-1。
四、研究的结论
1 从幼儿家长的角度看,母亲在幼儿教养中担负着主要责任;祖辈其次,主要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饮食和接送幼儿园方面协助母亲;父亲第三,主要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学习和出席家长会方面配合母亲。
2 涉及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两个项目。
3 家长教育观念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
4 就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状况看,7个项目中合作得较差的是“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
5 就教育行为看,9个项目中家长表现较不妥善的是“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
6 就家长对幼儿园态度看,9个项目中家长态度比较消极的是“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
7 下列家庭的“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较低,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家长职业为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父母亲为80后出生的家庭,隔代家庭,不与父亲而与祖辈、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家庭。
五、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幼儿的家长。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不仅要针对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要针对幼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无论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编制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制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或者是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制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虽然在确定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时已经开始重视针对性问题,但是离开“更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基层指导单位在对幼儿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重视以下专题内容的指导:
1 过早定向培养不利全面发展——兼评进课外特色班的利弊;
2 生儿育女的目的为什么?——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3 身教重于言教、形成氛围比提出要求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 对孩子评价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兼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 别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推给母亲——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6 妥善处理两代家长的教育代沟——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
7 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实施积极的安全教育策略;
8 亲爱孩子、听取评价、调理对策——如何对待教师对孩子的评价;
9 积极反映意见、主动提出建议、促进家园合作——充分利用父母的教育权利。
(二)注意对不同类别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除了需要面对全体幼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家庭自身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开展分类指导。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加强对下列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根据这些家庭的自身特点、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开展分类指导。这些家庭是:
1 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
2 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
3 家长职业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
4 父母在80后出生的家庭;
5 由祖孙两代人组成的隔代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父亲不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
(三)采用多种指导形式提高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传统的“专家台上讲,家长台下记,回家后照专家讲的做”的指导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形势,不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变单一的讲座报告形式为多种指导形式”、“变单向的封闭式指导为多向的开放式指导”、“变家长被动接受教育为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指导形式应适应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状况,应适合接受指导的家长的特点和需要,应符合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性质。可供选择的指导形式主要有:
1 家庭访问、来园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联系、书信便条交流、家校联系册沟通等面对面进行的个别指导。这类指导形式便于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比较适用于解决个别问题。
2 讲座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和文艺表演等集体性的指导活动。这类指导形式面对家长的较多、公开进行、有较大的声势,比较适用于解决同年龄段共有问题。
3 利用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文字音像资料和媒介进行的指导。这类指导形式在进行前指导者与家长不直接面对面,家长对指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可以自行选择和控制。
4 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网上直面交谈等网络互动。这类互动可不受时空限制,而且相互间可深入交流。这种指导形式需要家长具有使用网络设备和掌握网络技术的条件,但从发展趋势看前景无限。
(作者单位:邓伟、杨智钧为创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李洪曾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说明:本研究的具体调查工作由创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干部带领各自所属的工作人员完成,其中河北省和深圳市的调查由邓伟组织,河南、江西和陕西三省的调查由王建德组织,福建省和湖南省的一部分调查由王义书组织,此外的江苏省、湖南的另一部分、四川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调查分别由韩东杰、姜华、李浪、辛庆龙和李晓萌组织。调查数据的录入由李赛花完成。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涉及许多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和教育的经验我们以为,“子女的抚养任务是谁在承担”、“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投入如何”、“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当”、“家庭中家长间的在教育孩子上的合作”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的态度”等方面反映了儿童入园后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应该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针对幼儿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需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获得实效的前提。
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幼儿家庭,在家庭教育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在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性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发展,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前进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发现不同类别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满足它们的需要是提高针对性更高层次的体现。
本部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幼儿家庭的各类看护人承担各种带养任务的比率;(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各种投入的现状与问题;(3)家长对各种教育现象提法的现状与问题;(4)家长对子女的各种教育行为的现状与问题;(5)家庭中家长间各种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6)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态度的现状与问题;(7)不同类别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
二、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区抽选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为了提高对象的代表性,我们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家长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3960份。
(二)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情况: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对幼儿园的态度”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全部80个调查项目的题型包括:(1)填充题:“基本情况”部分中的“幼儿园所在地区”、“幼儿园名称”、“幼儿所在班级”、“幼儿出生年月”和“对象年龄”等5个项目;(2)一般选择题:“基本情况”部分中其余的25个项目;(3)李克特式的等第选择题。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的选项为“完全是的”、“基本是的”、“说不清”、“基本不是”、“完全不是”。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将全部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对调查数据经过校验、转换和统计3个环节进行处理:通过幅度检验和逻辑校验控制非正常数据。通过转换,形成新的变量。包括:对基本情况中反映幼儿特点、家长特点和家庭特点的25个选择题项目,按选项对每一个项目逐一进行分解,使每一项目形成与选项数相同的“01”计分的子项目。对反映家庭教育情况的50个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项目,通过给等第赋值进行数量化。赋值的标准是:完全是的-1;基本是的-2;说不清-3;基本不是-4;完全不是-5。将赋值后的项目变量值作为项目的指标值,指标值数值愈大,表示水平愈低、表现愈差;指标值愈小,表示水平愈高、表现愈好。
研究的结果
(一)家长对孩子抚养任务的承担情况
数据表明:
(1)无论是孩子的睡眠、饮食、玩耍和学习的照看,还是幼儿园接送,或是出席家长会,由孩子的母亲承担的比率都最高并超过50%,分别达到62.8%、65.4%、52.0%、65.0%、50.9%和70.3%。
(2)祖辈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孩子饮食和幼儿园接送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父亲,列第二;比率分别为20.0%、26.8%和28.6%。
(3)父亲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孩子学习和出席家长会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祖辈,列第;比率分别为29.1%、26.6%和18.3%。
(4)保姆和其他人在各项任务的承担比率都很小,其中保姆的承担比率均低于1.0%,其他人的比率均低于4.0%。
(5)幼儿家庭主要带养人的比率分布与上述情况一致,其中母亲占66.3%,祖辈占20.7%,父亲占12.2%。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情况
表3-1-2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应该提高自身素养”、“选购玩具不追求多”、“经常浏览阅读育儿书籍”和“选购衣服不追求贵”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较好;第二层次由“应多花时间带孩子”、“孩子教育责任在家庭”、“应由父母自己带孩子”和“事业成功影响孩子”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一般;第三层次由“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组成,表现较差。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
表3-1-3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5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教育应多说理而不是惩罚”和“对犯错严格教育不能宽容”两项组成,表现最好;第二层次由“户外活动安全重于锻炼”和“养成习惯比培养智能重要”两项组成,表现较好;第三层次由“入园前就应进行早期教育”和“树大不自然直从小严格要求”两项组成,表现一般;第四层次由“首先尊重个性再年龄特点”和“发脾气时冷处理而不斥责”两项组成,表现较差;第五层次由“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两项组成,表现最差。
(四)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
表3-1-4数据表明:可将7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别人训斥孩子不生气”和“家庭应亲子教育为主”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好;第二层次为“家庭矛盾会避开孩子”、“别人体罚孩子会回避”和“别人劝阻不加重训斥”等3个项目,合作状况一般;第三层次为“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差。
(五)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
表3-1-5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外出活动鼓励孩子交 往”、“冲突出小伤宽容不计较”、“餐前不放任孩子吃零食”和“指出事不适合但不讽刺”等4个项目,家长教育行为较妥善;第二层次:“对孩子爱在心里不外露”、“掌握相当多教育理论”、“尽可能多与孩子相处”和“积累相当多教育经验”等4个项目,教育行为一般;第三层次为:“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教育行为较不妥。
(六)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态度
表3-1-6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幼儿园质量有明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和“孩子没学好不怪教师”等3个项目,对幼儿园态度比较积极肯定;第二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批评”、“教师理论不少水平不低”、“青年教师不缺经验可放心”和“能接受教师建议不质疑”等4个项目,态度一般;第三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态度比较消极否定。







(七)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的家庭因素(K&3-1-7)
数据表明:
(1)影响“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家庭教育因素有10个。依影响力的大小它们依次是:①学历:大专及以上;②户籍:本地非农;③职业:农民;④出生年代:80后;⑤家庭结构:隔代家庭;⑥职业:工人;⑦职业:商服人员;⑧一起生活:祖辈;⑨一起生活:父亲;⑩一起生活:母亲。
(2)这10个家庭因素对“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总体影响力(决定系数R2)为8.4%,其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和“户籍:本地非农”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已经达到6.1%。
(3)10个影响因素(预测变量)与“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因变量)之间呈正相关的有3项,呈负相关的有7项。
(4)实际含义。经归并后,影响因素的实际含义如表3-1—7-1。
四、研究的结论
1 从幼儿家长的角度看,母亲在幼儿教养中担负着主要责任;祖辈其次,主要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饮食和接送幼儿园方面协助母亲;父亲第三,主要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学习和出席家长会方面配合母亲。
2 涉及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两个项目。
3 家长教育观念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
4 就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状况看,7个项目中合作得较差的是“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
5 就教育行为看,9个项目中家长表现较不妥善的是“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
6 就家长对幼儿园态度看,9个项目中家长态度比较消极的是“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
7 下列家庭的“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较低,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家长职业为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父母亲为80后出生的家庭,隔代家庭,不与父亲而与祖辈、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家庭。
五、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幼儿的家长。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不仅要针对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要针对幼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无论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编制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制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或者是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制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虽然在确定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时已经开始重视针对性问题,但是离开“更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基层指导单位在对幼儿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重视以下专题内容的指导:
1 过早定向培养不利全面发展——兼评进课外特色班的利弊;
2 生儿育女的目的为什么?——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3 身教重于言教、形成氛围比提出要求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 对孩子评价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兼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 别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推给母亲——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6 妥善处理两代家长的教育代沟——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
7 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实施积极的安全教育策略;
8 亲爱孩子、听取评价、调理对策——如何对待教师对孩子的评价;
9 积极反映意见、主动提出建议、促进家园合作——充分利用父母的教育权利。
(二)注意对不同类别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除了需要面对全体幼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家庭自身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开展分类指导。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加强对下列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根据这些家庭的自身特点、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开展分类指导。这些家庭是:
1 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
2 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
3 家长职业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
4 父母在80后出生的家庭;
5 由祖孙两代人组成的隔代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父亲不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
(三)采用多种指导形式提高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传统的“专家台上讲,家长台下记,回家后照专家讲的做”的指导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形势,不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变单一的讲座报告形式为多种指导形式”、“变单向的封闭式指导为多向的开放式指导”、“变家长被动接受教育为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指导形式应适应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状况,应适合接受指导的家长的特点和需要,应符合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性质。可供选择的指导形式主要有:
1 家庭访问、来园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联系、书信便条交流、家校联系册沟通等面对面进行的个别指导。这类指导形式便于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比较适用于解决个别问题。
2 讲座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和文艺表演等集体性的指导活动。这类指导形式面对家长的较多、公开进行、有较大的声势,比较适用于解决同年龄段共有问题。
3 利用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文字音像资料和媒介进行的指导。这类指导形式在进行前指导者与家长不直接面对面,家长对指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可以自行选择和控制。
4 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网上直面交谈等网络互动。这类互动可不受时空限制,而且相互间可深入交流。这种指导形式需要家长具有使用网络设备和掌握网络技术的条件,但从发展趋势看前景无限。
(作者单位:邓伟、杨智钧为创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李洪曾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说明:本研究的具体调查工作由创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干部带领各自所属的工作人员完成,其中河北省和深圳市的调查由邓伟组织,河南、江西和陕西三省的调查由王建德组织,福建省和湖南省的一部分调查由王义书组织,此外的江苏省、湖南的另一部分、四川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调查分别由韩东杰、姜华、李浪、辛庆龙和李晓萌组织。调查数据的录入由李赛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