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在心田上的“质疑树”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ufe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没入学的孩子心里有“上万个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心里有“上千个为什么”,小学生心里有“一百个为什么”,初中生心里只有“十个为什么”,高中生心里没有“为什么”……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孩子的质疑能力反而迅速下降,这是年龄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所致呢?
  教育不应该是一把削砍学生质疑能力的利剑,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曾有过思考,有过实践,但是收效甚微。看来要想为学生打开一扇更广阔的空间大门,还需要重要的科研探索才行。于是在校长的引领下,我们进行了 “学贵有疑 疑贵有思 思贵有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课题研究中,从最初的模式设计到一轮轮的实践,从课堂安排的思考到授课结束的反思,一路的科研披荆斩棘,让我收获颇丰,最让我欣喜的是看到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像小树苗一样成长起来。为了让学生心田的“质疑树”更好的成长,我在科研实践中总结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经验与大家共研。
  首先,质疑训练,把握问题范围。
  阅读疑问需要植根于文章本身,从问题中了解课文内容,文章主旨和相关的语文学习元素。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有些好奇不一定能够与语文学习有关系,如果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提问,一些语文知识就会消失在学生的问题中。刚开始引导学生质疑时,各类问题蜂拥而至,让我措手不及,一节课下来简直成了一堂零碎的问题解决课。记得当时讲的《赵州桥》就有这样一些提问:为什么它叫赵州桥,不叫李州桥?为什么桥上要雕刻狮子不雕刻老虎?……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学生的语文问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要教给学生提什么样问题,怎么表达自己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践中我一般把握两方面的问题原则:一是有疑而问,就是学生提出自己读书过程中真不理解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某个句子的意义等;二是无疑而问,就是学生心里明白,但觉得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例如与文章主旨有关的句子,能够提出来和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者心得体会。有目的的课堂阅读问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生把握住准确的问题范围。
  其次,习惯质疑,学会问题分类。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动脑筋的,要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充盈疑问、富有探索精神,这需要让质疑成为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他们依赖老师,习惯于被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将课后的问题当成自己的疑问,不愿意多动脑思考,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本着“三个周培养习惯,三个周巩固习惯”的原则,我在班上开展了“每天一篇文,每天有问题”的小组活动,每天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有价值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答疑解惑。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有的学生从最初的听别人的问题,到后来的主动发问,小组交流的内容从最初的课文内容质疑发展到课外阅读质疑。
  有了质疑习惯,还需要质疑方法。教给学生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有条理分类解决,不失一种好方法。在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已能够自觉地把问题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或脱离语文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课前自行解决;第二类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简单问题,学生通常可以自读课文或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第三类是课文所要表达的关键问题,并且学生不太容易表达清楚的,留待课堂结合课文内容集体解决。我在教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课文中的 “凋零”“步履匆匆”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已经自己预习解决了,题目中的“生命桥”的意义,也通过小组合作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两个“静静地”所在的句子等课文相关句子留到了课文讲解环节中。这样的安排学生培养的不仅是质疑能力,还有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可谓有效高效,事半功倍。
  最后,释疑辩论,多角度思考问题。
  质疑并不是科研探索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个动力,质疑教学的科研探索最终目标是释疑。有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的时候,只是结合这个句子本身,或者联系一下段落分析,缺少把握全文的思维倾向。这样就让释疑成了水中的浮萍浮在课文字面上,没有像大树一样把根更深地扎到文字里面。方法领航成为我们引导释疑的有效途径——词语理解9法,阅读理解13法,我们以智慧的力量逐步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咬文嚼字,领略文字美、意境的精妙;结合插图,揣摩文字的内涵;背景查阅,与作者共同感受世间冷暖沧桑;丰富联想,穿越与祖国大江南北,世事万万千千……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的鼓励,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方法全文思考,不断深化读书意趣,强化阅读的深度。在教授《梅花魂》的时候,我班有个孩子提问:“我觉得文中的外公并不思念祖国,要不然他为什么不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回来呢?”她的问题像一颗石子落湖一样阵阵涟漪散开,学生不自觉的形成了两个意见相反的阵营,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辩论。于是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词语成了他们反驳对方的“依据”,学生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经过几个环节的问题对垒和相对应的答疑解惑,学生终于从“梅花画卷”、“梅花手绢”、外公的几次落泪中感悟到思念祖国的赤子情怀,;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外公的身体状况中明白了外公客居他乡的原因。文字中凝结的感情被学生一一挖掘,文章所体现的爱国情怀也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所以释疑的过程就是创新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其他文献
怎样使学生不怕写作文,我来谈谈我是怎样辅导学生的作文。  以说促写。不善于作文的学生多,写得短,无话可写,而不善于说话的学生则较少。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机会多,而“说”和“写”实为近邻。写不过是用笔,用文字来说而已。因而在作文课中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使他们写其欲说,倡导明白如话的文风,是克服怕作文心里的一个好办法。  鼓励写实。无病呻吟,生编乱造,空口号,不切实际地在网上抄别人的
期刊
俗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做中学班主任不易,做好一名农村中学班主任更不易。要做好一名农村中学班主任不但要热心耕耘、勤于管理,还要熟悉班级、学生及家庭情况,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一、搭建师生间爱的天桥,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记得著名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必先知心,知之准,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要想学生听你的教育,你就必须了解你的学生。
期刊
写作是一个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可创造性过程,从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写作的因素主要包括: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对象对于语文教学我提出了以下几种作文教学方法:  一、模拟法:即教师的模拟示范作用。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应是主体能动地、真实地将对客观事物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外在体现,然而,鉴于初中生对如何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转
期刊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嬉笑怒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妙语如珠,看似信手拈来,但却皆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智慧的结晶。教师如果能自觉的锤炼语言,会使每堂课处处生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评价,要点击关键处  点评,抓关键的地方。如在教读《苏州园林》一课时,我的一组课堂点评:  1.你的见解令老师佩服!这叫会读书,会思考!  2.说得很扼要,讲的非常好!很简洁。  3.
期刊
《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内容源于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逐步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一、以教材为依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语文教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离不开读,这样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机的,但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语文课堂的读法往往缺少新意而显得枯燥,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渐在流失。选择怎么个“读”法,让学生的美好情感在“读”中荡漾起来,激起探求知识的兴趣,是激活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粗浅心得。  一、导读,牵一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新的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人们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实物的心理活动。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它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期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初中生来说广泛阅读,建立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拥有大量的材料,关键时候就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写作就胸有成竹,水到渠成。怎样让材料为我所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将材料用活,活用材料。  一、名人故事在作文材料中的活用  名人故事作为材料在作文中经常被使用,但是要做到让旧材料给文章锦上添花,可就要活用材料。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书法家十分重视第一笔;歌唱家十分重视第一声,戏剧演员高度重视第一次登台,编筐编篓者特别小心第一手,考生也应精心设计文章的开端。怎样营造诱人的凤头呢?  一、艺术导入 常用比兴、比喻、拟人、对照、烘托、故事等手法,艺术地引出文章内容,使文章开头形象感人。  1.比兴  在心头上放牧(开头)  太阳选择了白天,便慷慨地给大地一片阳光;月亮选择了夜空,就从容地撒下银辉;小路选择了前方,便延
期刊
我校属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其中农村学生占9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个体情况各不相同,但众多的个体却能反映出共性的问题,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  一、“留守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学习无助。留守儿童大多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老人年龄大还要承担家务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