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连地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入手,对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建设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并且提出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社会需求;建设思路;培养模式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就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7年,大连市政府将”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软件与信息服务中心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首当其沖。大连现有物流企业1500余家,分布在大窑湾国际综合物流园区、空港快速货物流园区等16个物流园区,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从事集装箱港口作业、进出口货物通关、国际货运代理、仓储配送的高素质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目前缺口达5万人之多,被列为大连市紧缺人才。
为了给大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组织教师上网浏览了关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报道及分析材料,掌握了物流人才的宏观状况,又采取访谈和问卷形式,到大连全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京大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对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储、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人才将更加缺乏。
目前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管理方面,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要掌握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其它商业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专业建设成效
2.1 专业基本情况
2006年,我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下开设物流管理方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尤其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2010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出台,把国际商务专业下的物流管理方向调整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说明学校开设专业的前瞻性。
作为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和先驱,早在2006年开设时,在教学计划中就一步到位纳入实训课程体系,首先开设了第三方物流实训,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每学年实践操作的课时达到一定比例。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不断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学校又陆续增设了港口实训、仓储实训和货代实训课程,为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掌握本专业知识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2011年,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斥资建立了现代物流模拟仓库,并配套建立了物流软件实训、仓储实训、配送实训、叉车实训,初步完成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由理论化向实践化的全面转移和对接。
2013年,学校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细分为港口物流和空港物流两个方向,并且在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地调整,这样更加有利于大连大窑湾国际综合物流园区、空港快速货物流园区输送合格的从业人才。
2.2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2.2.1 专业建设思路明确
在学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本专业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使专业建设逐步完善。
2.2.2 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等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2.3 每年开展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变化,拓宽专业面,努力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人才。
2.2.4 利用每年检查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基本情况,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人才规格调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2.2.5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主题围绕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要求等内容。
2.2.6 在兼职教师来校讲授实践课程时,进行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要求等内容的研讨,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2.2.7 对毕业生进行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和行业基本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就业起薪,及对本专业应掌握知识点、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建议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2.2.8 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研讨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
2.3 人才培养模式
2.3.1 构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设岗实习、找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 建立以“物流员”、“货代员”、“单证员”、“仓管员”等工作实际为主线,以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2.3.3 依据行业资格标准,开发与物流员、货代员、仓管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新变化、新要求相对接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2.3.4 教学过程与经营过程对接,初步构建了“校企共管、专业联动、市场运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2.3.5 构建“能力本位、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
3 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近几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综合办学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从招生情况看,逐步扩大,现在校生211人。从就业状况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已有毕业学生共计417人,历年就业状况良好,历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涌现出大量优秀毕业生和创业典型。每年向社会开展物流师、单证员等各类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400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加强。为了建设好物流管理专业,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4.2 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3 校内实训基地目前能满足要求,但根据课程设置仍欠缺。
4.4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仅停留在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方面,而应让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硬件优势得到更好地结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亚祺.高职高专物流教学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 张志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2年第20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建设思路;培养模式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就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7年,大连市政府将”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软件与信息服务中心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首当其沖。大连现有物流企业1500余家,分布在大窑湾国际综合物流园区、空港快速货物流园区等16个物流园区,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从事集装箱港口作业、进出口货物通关、国际货运代理、仓储配送的高素质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目前缺口达5万人之多,被列为大连市紧缺人才。
为了给大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组织教师上网浏览了关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报道及分析材料,掌握了物流人才的宏观状况,又采取访谈和问卷形式,到大连全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京大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对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储、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人才将更加缺乏。
目前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管理方面,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要掌握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其它商业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专业建设成效
2.1 专业基本情况
2006年,我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下开设物流管理方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尤其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2010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出台,把国际商务专业下的物流管理方向调整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说明学校开设专业的前瞻性。
作为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和先驱,早在2006年开设时,在教学计划中就一步到位纳入实训课程体系,首先开设了第三方物流实训,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每学年实践操作的课时达到一定比例。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不断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学校又陆续增设了港口实训、仓储实训和货代实训课程,为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掌握本专业知识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2011年,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斥资建立了现代物流模拟仓库,并配套建立了物流软件实训、仓储实训、配送实训、叉车实训,初步完成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由理论化向实践化的全面转移和对接。
2013年,学校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细分为港口物流和空港物流两个方向,并且在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地调整,这样更加有利于大连大窑湾国际综合物流园区、空港快速货物流园区输送合格的从业人才。
2.2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2.2.1 专业建设思路明确
在学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本专业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使专业建设逐步完善。
2.2.2 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等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2.3 每年开展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变化,拓宽专业面,努力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人才。
2.2.4 利用每年检查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基本情况,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人才规格调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2.2.5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主题围绕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要求等内容。
2.2.6 在兼职教师来校讲授实践课程时,进行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要求等内容的研讨,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2.2.7 对毕业生进行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和行业基本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就业起薪,及对本专业应掌握知识点、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建议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2.2.8 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研讨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
2.3 人才培养模式
2.3.1 构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设岗实习、找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3.2 建立以“物流员”、“货代员”、“单证员”、“仓管员”等工作实际为主线,以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2.3.3 依据行业资格标准,开发与物流员、货代员、仓管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新变化、新要求相对接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2.3.4 教学过程与经营过程对接,初步构建了“校企共管、专业联动、市场运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2.3.5 构建“能力本位、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
3 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近几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综合办学优势和特色基本形成。从招生情况看,逐步扩大,现在校生211人。从就业状况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已有毕业学生共计417人,历年就业状况良好,历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涌现出大量优秀毕业生和创业典型。每年向社会开展物流师、单证员等各类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400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加强。为了建设好物流管理专业,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4.2 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3 校内实训基地目前能满足要求,但根据课程设置仍欠缺。
4.4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仅停留在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方面,而应让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硬件优势得到更好地结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亚祺.高职高专物流教学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 张志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