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几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以信息检索教学为例,探讨了在E-Learning环境下借助课程教学网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阐述了其整合方式和实施过程,对师生的要求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等。
  关键词: E-Learning 信息技术 信息检索课程 研究性教学模式
  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工具和文化基础之一,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人们相继提出了E-Business、E-Marketing、E-Government、E-Management、E-Home、E-Library、E-Learning等概念。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学校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契机。纵观中外,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淡化计算机专门课程,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工程的完善和“校校通”工程带来的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善,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只有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才能真正适应这些变革。
  在E-Learning环境下可以实施有别于传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课程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其教学宗旨正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所以立足信息检索课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可以很好地融合信息技术知识。当然,这对高校信息检索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探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在E-Learning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笔者以信息检索教学为例,开展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通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1.核心概念界定
  为了更好地论及本文的研究主题,有必要先阐述课题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
  E-Learning,就是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学生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美国教育部对E-Learning概念的定义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学习方式,即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E-Learning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它支持学习者在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动态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实现协作学习、灵活组织学习内容,并通过发掘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使教育得以社会化、网络化,从学校学习到终身学习,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互动,让课堂学习和虚拟学习通过学习者得以成功的结合。
  信息技术,泛指一切信息的获取、储存管理、加工处理、输出等技术,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
  信息检索课程,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学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学课程,也是培养合格、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核心课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初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率。课程整合则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教育技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所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提出了关于教学模式内涵的全新观点,他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和应用[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所涉及的教学阶段来说可以划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整合教学模式”两种。“课外整合模式”也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如WebQuest和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即是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影响最大、也最为有效的两种课外整合教学模式[2]。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Web”是指“网络”,“Quest”是指“寻求”、“探究”。WebQuest相当于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3]。WebQuest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国内也相当盛行,也即通常所说的“专题研究型教学”,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际践行的一种教学模式。Just-in-Time Teaching可以翻译为“适时教学”或“及时教学”,简称“JiTT”,是20世纪末在美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需要借助于网络环境,有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才能够实施,所以基于JiTT的教学过程也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简称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适时教学模式)或JiTT模式[4];“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则可以根据技术支撑环境的不同而划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类型。笔者比较推崇其中基于网络教室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组织小组协作活动的创新能力;而根据选用教学策略的不同,“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原则上可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类型[1]。在这种分类方式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比较普遍的两种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它们都强有力地支持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而探究性教学模式则在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中,“教”的成分多一些;而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则是“学”的成分多一些[1]。在这两者之中笔者对探究性教学模式更为认可。   3.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
  E-Learning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则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这与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构建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E-Learning环境下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3.1研究性教学模式整合方式和实施过程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需要探讨如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笔者在信息检索的课程教学中,将“课外整合模式”中的WebQuest这种专题研究型教学与“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中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基于检索课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即以课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开展新型教学实践。这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结合实际的科研活动主动地获取各方面相关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逐步解决科研课题。
  具体说来,在E-Learning环境下可以借助于课程教学网站,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合作性。下面以笔者开展的信息检索教学实践为例来说明这种研究性整合模式。首先在引入课程时,笔者会向学生介绍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平台,包括开发的信息检索专题学习网站,其中的BBS论坛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园地,也有基于Web2.0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等。学生在网站注册并登录,既可学习下载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信息,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在线评价进行自测等,从而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自身的信息素养有一个较好的了解。随着授课内容的展开,笔者会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并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学生期望完成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意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或者为他们量身定制研究课题。接下来组织学生认领项目任务,推荐项目组长,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在上机课上,我会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检索词和检索式,并借助搜索引擎、图书、百科全书等网站了解课题的核心概念、基本知识、信息背景,论证课题研究的新颖性、可行性等;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布尔逻辑等检索技术,在综合型或专业数据库中进行专家或高级检索,针对既定目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检索特定信息,进行知识点跟踪,收集、整合、分析、汇总课题相关信息,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并通过小组交流与研讨,分工完成各项任务,包括撰写项目调研报告,开设小组博客,记录研究心得体会,制作PPT等项目汇报材料,等等。还可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上将每组课题中的核心概念编辑成百科词条,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拍摄记录下来的信息发布到网站上,以便与别人分享。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开放、参与、分享及创新等Web2.0的思想精髓,使整个授课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此外,笔者还十分注重将信息检索与利用并重,给学生讲授学术道德、法律、引文,以及写作技术规范等,指导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论证与研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撰文投稿。如果得以发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得以历练,初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为他们今后的求职或出国之路增加一个有利条件。
  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教师从过去主导者的地位变为一个引导者,或者Path Finder(探路者)的角色,负责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学生所在专业密切相关的课题,并带领学生项目小组去探究并解决这些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在教学内容及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方法与策略指导。例如,通过给学生讲解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及思维导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给他们以技术指导,培养他们快速获取信息、有效管理信息、快速挖掘信息,以及分享协作创新的能力。在信息获取、管理与分析,开题报告和综述撰写,PPT制作等方面,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协作完成。同时,也注意分阶段、渐进性推进、跟踪学生的项目进程,并及时给予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此外,在学生项目小组完成研究工作之后,组织各小组在班级进行汇报演讲,将教师点评和各小组互相点评相结合,并在学习小组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给予全局性总结和提高。
  实施信息检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将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信息管理等技术充分整合到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继智商、情商之后,还具备了搜商这第三种能力,即借助工具获取新知识的搜索能力。这种针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学习小组的协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和研究成果,教师通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可谓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2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要求
  如何在E-Learning环境下,借助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开展结合课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要较好地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是信息化社会教师的必备技能。其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结合教学案例,与学生探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应用,指导学生去挖掘跟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专题网站或开放获取资源站点。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等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等。作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身份和职责特别适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在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他们不仅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还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真实的感受、体验和实践运用的理论依据所在。教师可以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协助他们完成从开始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展示和进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空间。此外,教师的作用还表现在能够指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开放性学习环境,善于利用互联网等获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善于利用事实数据型数据库从原理、概念上认识理解课题核心概念,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自然和社会中的真实问题。学生跟随信息检索课教师完成小组科研项目的过程,也是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这种体验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出研究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多年实践教学的结果表明,学生经过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历练后,不仅能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初步具有了科研素养,表现在他们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相关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有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就能收获发表学术论文的喜悦。   3.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方法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如何需要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其实施时间一般是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在此,主要是指“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即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摸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5]。对于信息检索课程来说,我们一般采取课前问卷调查,课上交流沟通,课后学生在课程网站在线自测系统中进行自我评价等方式,这些都是为了使课程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其作用体现在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原有信息素养水平及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包括学生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认知和设想。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在组织授课内容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可谓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学效果。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开展诊断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信息意识与能力、信息需求等都有所了解,确保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和指导,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伴随着某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继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系统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等,以便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为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6]。在信息检索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各项目合作小组随着对所研究课题的实施进程,注意收集、分析、整合各类文献信息,开展课堂内外的讨论,借助项目组开设的博客或BBS讨论版相互交流和评价,并及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通过经常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在教师帮助、指导下对研究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调整。教师自身则可以随着授课章节或单元的展开设计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并利用信息检索上机课的课堂,了解并检查督促各小组的研究进度,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小组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效率,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能够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它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最有效的途径。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课堂教学的实现结果或教学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实现目标的程度[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在项目研究的总结性阶段就是可以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整理、筛选、归类所收集的信息资源,制作PPT,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发布在基于Web2.0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的博客系统中。通过在小组博客中撰写日志,介绍完成调研的主要方法、心得体会、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还可以将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记载研究过程与成果的视频,在互动视频系统中播放,以及通过平台的爱问系统与其他院校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等。对于信息检索研究性教学模式来说,在项目小组围绕课题检索并分析、综合研究成果的总结提高阶段,可以开展主体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例如将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可以对项目合作小组在所选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全面的肯定,对项目小组的研究报告评定成绩。各项目小组可以在小组PPT汇报或工作日志中充分总结概括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过程、收获、成功与不足等,包括提炼总结本小组通过完成该课题所获得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小组成员可以客观地对本小组的完成效果进行自评。各小组彼此之间也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其他小组的课题完成和汇报情况相互评价。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反思、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加深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拓展及升华。教师也要给学生解释自己的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特别是要综合学生自评好互评情况,给出评语和指导语。各项目小组的最终评价结果是由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互评进行汇总综合的结果。这样的总结性评价是比较全面公正的,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对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4.结语
  在E-Learning环境下,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指导、帮助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是形势所需的全新教学方式。笔者以信息检索教学实践为例,借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互动学习平台,构建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充分整合,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信息检索课程这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以及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E-Learning环境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如将教师授课及课题小组的汇报课件转化为PDF格式或者把与各专业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源上传到课程网站中,成为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学习资源。而且,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小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学生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以及Endnote,Noteexpress等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鼓励帮助他们把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也比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有益尝试,师生教学相长,既促进了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促使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与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08(7):5-8.
  [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8-14.
  [3]何克抗,曹晓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五——“WebQuest”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5-12.
  [4]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9-13.
  [5]李伟成.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3):76-79.
  [6]韦丽秋.以评促学: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策略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8(3):89-93.
  [7]卢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理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5):30-3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项目“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2009/01/130)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抓住数学问题的生活性特点,从三個方面对问题有效教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教学 生活特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从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数学学科与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存在密切而又深刻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寻到数学学科知识的“影子”和“踪迹”。教育学指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自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在整个社会尤其是高校掀起了一波波创业教育的高潮。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几年下来,创业园的发展却遇到冷冬,如今能正常的发展不到三成,以江苏淮安高教园区的几所学校为例,现在能正常运行的创业园区仅为两处,这种现象到底应如何看待?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一、大学生创业园本该具备的功能及定位 
高三化学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为了适应高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题量大,知识点多等),适应高考能力的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做题速度,训练各种能力。在第二轮复习过后,面对短暂的第三轮复课时间,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搞好化学第三轮复习?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1.狠抓练习质量,加强训练的有效性策略  在化学第三轮复课备考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做一定量的题
摘 要: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依据其教学目标,作者从整合艺术技能、训练职业口语、模拟教学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从幼儿园实践教学或学生关注的课题出发,培养本科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研究幼儿文学的特性,进行文学创作、团队协作,使学生体验文学教育的快乐。  关键词: 幼儿文学 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 研究能力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什么是质疑精神呢?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讲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校“注射模具课程设计”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进行了基于CDIO模式下该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突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掌握课程理论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CDIO工程教育 注射模具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指的是C
摘 要: 本文通过一个题为“奥运总冠军属于谁?”的案例,探讨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具体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奥运会从申办、筹备到召开,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统计知识,将这些知识搜集整理,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应用统计知识的环境
摘 要: 态势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恰当地使用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服饰语等态势语,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态势语 功能 运用    在人类交际中,态势语是最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一种以说话人的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诸听话人视觉的无声伴随语言,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得力于优秀的有声语言,而且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了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作者提出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为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心理健
摘 要: 物理课程改革推动了物理教学习题设计的创新。本文结合几道习题谈谈对习题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新课程 习题设计  “解答习题是学生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因此,习题的设计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各地物理习题的设计屡有创新,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习题给人启迪,颇值品味。下面就结合几道习题谈一谈对习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