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班级读书会的提出背景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语文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在课外阅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小学低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板块,意在激发并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教材,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教材设计,旨在纠正以往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忽视课外阅读、读书少的弊病。温儒敏先生强调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指导儿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探索。笔者从班级读书会入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给儿童提供一个文本“输入”和“输出”的学习平台,以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班级读书会的内涵阐述
班级读书会是推进儿童阅读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一个自主、合作、共享的读书团体。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林先生诠释道:“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而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的读书活动。因此,班级读书会包括了“选书——阅读——讨论”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在班级读书会上,儿童的阅读不再是单篇的文本,而是整本的读物;教师对读物中的字、词、句一般不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激发儿童持续的阅读兴趣;师生既可以对读物中的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更加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班级读书会的实施路径
1. 严选好书,确定读本。选书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是必要的,这个导向主要是名著和经典,健康向上、有文学趣味的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读的书,它们体现在:
① 经典性,即坚持向儿童推荐经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文学著作。入选作品具有独特的新时代价值追求,丰厚的精神文化引领,能撞击读者心灵,令人久久回味,如《西游记》 《水浒传》 《一千零一夜》等经久不衰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② 序列性,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其生命成长的节点相链接,合理有序地选择一到六年级的儿童读物。如低年级的《爷爷一定有办法》 《安徒生童话》 《三毛流浪记》等绘本、童话、故事,符合儿童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和故事化的阅读习惯;中高年级的《三国演义》 《上下五千年》 《草房子》等叙事性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利于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③ 趣味性,即在文本内容和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期待与审美品位。如低年级的《小猪唏哩呼噜》 《不一样的卡梅拉》 《格林童话》等作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2. 时光浸润,全班阅读。确定了班级读本,儿童阅读便能有的放矢。那么,在阅读的时间上,如何充分合理地把握呢?纵观儿童一日的生活和班级的课程表,可见儿童的阅读时光无时不有:如早到校的学生可以“美美晨阅”;午间休息四十分钟后,全班安静午读;每周一节阅读课,师生一起阅读,或导读,或共读,或分享;校园之外,睡前半小时“亲子阅读”亦可成为低年级儿童的精神食粮。
读书有痕,填写“阅读时光”记载卡。中高年级的儿童在阅读之余,把每天阅读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如“2019年1月5日,我閱读了《三国演义》第15~40页。”将阅读留痕作为儿童阅读的过程性资料,记录自己的阅读时光。
低年级,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带着儿童开展“绘本导读”。借助精美的插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或朗读,或讲述,或带着儿童猜读,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不忘“授人以渔”,教给儿童阅读绘本的方法,引导其关注绘本的封面、封底、插画,借助图画和文字了解故事内容,呼应故事情感。中高年级,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带着儿童开展“名著导读”。抓住作品中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最引人深思的人物对话、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或质疑,或设置悬念,激发儿童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怀着好奇之心阅读名著,一步步揭开名著的神秘面纱。
3. 整本读物,全班讨论。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何将读到的内容,经过大脑的处理和加工,有效及时地输出呢?班级读书会的讨论环节,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围绕整本书,师生平等自由地开展讨论,大家不再拘泥于对文本的分析,而是注重对读物的整体感知,或人物的刻画,或语言的描写,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或读书的感受。比如读完《西游记》后,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说说你的看法。”“《西游记》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游记》这部小说拍成了电视剧,你觉得拍得好,还是写得好?”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利用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平台,儿童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撷取智慧之果。总之,儿童阅读有吸收输入,才有表达输出;有吸收输入,就应创造机会让其自由充分地表达输出。
四、班级读书会的多元评价
温儒敏先生强调,课外阅读要得到重视,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阅读量的要求也不行,关键还要有相应的评价。如何考察儿童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外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呢?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
1. 诊断性评价。即在开展班级读书会之前,对班里儿童的阅读现状做适当程度的了解和摸底,以便采取相应举措使读书会开展得更加顺利、有效。如对儿童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进行阅读情况的测试,以对儿童的阅读现状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数。
2. 形成性评价。即在班级读书会上通过观察、对话、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调整,不断完善班级读书会。如“美美晨阅”是否安静地阅读,“阅读时光记载卡” 是否认真及时地填写,班级读书会上是否积极地分享读书感受等,均可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
3. 总结性评价。即班级读书会实施一段时间后,对儿童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综合性检测。例如,低年级开展“童话在我心”讲故事比赛、“我喜欢的书中人物”绘画展等;中年级开展读后感评比、“共读一本书”知识竞赛、绘制读书小报等;高年级开展“我爱阅读”演讲比赛,撰写个人读书报告单,进行阅读能力综合测试等。在交流展示中,教师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儿童一段时间以来的阅读情况。
班级读书会承载的“选书——阅读——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班级读书氛围中,让儿童的“输入吸收”变得自觉、持久,让儿童的“表达输出”变得自然、欢畅。愿班级读书会能让儿童阅读有法可循,任其畅游书海,恣意遨游!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语文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在课外阅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小学低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板块,意在激发并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教材,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教材设计,旨在纠正以往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忽视课外阅读、读书少的弊病。温儒敏先生强调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指导儿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探索。笔者从班级读书会入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给儿童提供一个文本“输入”和“输出”的学习平台,以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班级读书会的内涵阐述
班级读书会是推进儿童阅读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一个自主、合作、共享的读书团体。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林先生诠释道:“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而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的读书活动。因此,班级读书会包括了“选书——阅读——讨论”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在班级读书会上,儿童的阅读不再是单篇的文本,而是整本的读物;教师对读物中的字、词、句一般不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激发儿童持续的阅读兴趣;师生既可以对读物中的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更加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班级读书会的实施路径
1. 严选好书,确定读本。选书时,给予儿童一定的引导是必要的,这个导向主要是名著和经典,健康向上、有文学趣味的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读的书,它们体现在:
① 经典性,即坚持向儿童推荐经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文学著作。入选作品具有独特的新时代价值追求,丰厚的精神文化引领,能撞击读者心灵,令人久久回味,如《西游记》 《水浒传》 《一千零一夜》等经久不衰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② 序列性,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其生命成长的节点相链接,合理有序地选择一到六年级的儿童读物。如低年级的《爷爷一定有办法》 《安徒生童话》 《三毛流浪记》等绘本、童话、故事,符合儿童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和故事化的阅读习惯;中高年级的《三国演义》 《上下五千年》 《草房子》等叙事性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利于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③ 趣味性,即在文本内容和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期待与审美品位。如低年级的《小猪唏哩呼噜》 《不一样的卡梅拉》 《格林童话》等作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2. 时光浸润,全班阅读。确定了班级读本,儿童阅读便能有的放矢。那么,在阅读的时间上,如何充分合理地把握呢?纵观儿童一日的生活和班级的课程表,可见儿童的阅读时光无时不有:如早到校的学生可以“美美晨阅”;午间休息四十分钟后,全班安静午读;每周一节阅读课,师生一起阅读,或导读,或共读,或分享;校园之外,睡前半小时“亲子阅读”亦可成为低年级儿童的精神食粮。
读书有痕,填写“阅读时光”记载卡。中高年级的儿童在阅读之余,把每天阅读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如“2019年1月5日,我閱读了《三国演义》第15~40页。”将阅读留痕作为儿童阅读的过程性资料,记录自己的阅读时光。
低年级,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带着儿童开展“绘本导读”。借助精美的插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或朗读,或讲述,或带着儿童猜读,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不忘“授人以渔”,教给儿童阅读绘本的方法,引导其关注绘本的封面、封底、插画,借助图画和文字了解故事内容,呼应故事情感。中高年级,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带着儿童开展“名著导读”。抓住作品中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最引人深思的人物对话、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或质疑,或设置悬念,激发儿童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怀着好奇之心阅读名著,一步步揭开名著的神秘面纱。
3. 整本读物,全班讨论。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何将读到的内容,经过大脑的处理和加工,有效及时地输出呢?班级读书会的讨论环节,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围绕整本书,师生平等自由地开展讨论,大家不再拘泥于对文本的分析,而是注重对读物的整体感知,或人物的刻画,或语言的描写,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或读书的感受。比如读完《西游记》后,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说说你的看法。”“《西游记》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游记》这部小说拍成了电视剧,你觉得拍得好,还是写得好?”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利用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平台,儿童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撷取智慧之果。总之,儿童阅读有吸收输入,才有表达输出;有吸收输入,就应创造机会让其自由充分地表达输出。
四、班级读书会的多元评价
温儒敏先生强调,课外阅读要得到重视,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阅读量的要求也不行,关键还要有相应的评价。如何考察儿童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外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呢?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
1. 诊断性评价。即在开展班级读书会之前,对班里儿童的阅读现状做适当程度的了解和摸底,以便采取相应举措使读书会开展得更加顺利、有效。如对儿童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进行阅读情况的测试,以对儿童的阅读现状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数。
2. 形成性评价。即在班级读书会上通过观察、对话、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调整,不断完善班级读书会。如“美美晨阅”是否安静地阅读,“阅读时光记载卡” 是否认真及时地填写,班级读书会上是否积极地分享读书感受等,均可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
3. 总结性评价。即班级读书会实施一段时间后,对儿童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综合性检测。例如,低年级开展“童话在我心”讲故事比赛、“我喜欢的书中人物”绘画展等;中年级开展读后感评比、“共读一本书”知识竞赛、绘制读书小报等;高年级开展“我爱阅读”演讲比赛,撰写个人读书报告单,进行阅读能力综合测试等。在交流展示中,教师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儿童一段时间以来的阅读情况。
班级读书会承载的“选书——阅读——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悦的班级读书氛围中,让儿童的“输入吸收”变得自觉、持久,让儿童的“表达输出”变得自然、欢畅。愿班级读书会能让儿童阅读有法可循,任其畅游书海,恣意遨游!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江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