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策略,轻松学“言”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h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白话文是一脉相承的,现代的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把文言文选入统编版教材,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古文,了解古文的独特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接受文言启蒙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轻松学习文言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教学策略。
  一、故事“设”境,让文言文有趣起来
  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把知识融入生活中,才易于被学生接受。创设与学生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语境,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世界观,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喜欢上文言文。
  例如,教学文言文《守株待兔》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爱挑战的特点,从“守株待兔”这个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先让学生用白话文在2分钟之内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老师再讲文言文故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设置讲故事的情境,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新知识会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转化而成。这样既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披情入文,学生兴趣盎然地融进了特定的情境中,对陌生的文言文慢慢有了熟悉的感觉,学习文言文也变得有趣起来。
  二、多维比较,让文言文亲切起来
  1. 以“文”比“言”、顺学而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熟悉的“推敲”的故事,就是诗人贾岛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积极思考,精心锤炼的最好例证。教学开始以古今“文”“言”对比故事,以白话文为桥梁,巧妙地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运用“文白对读策略”,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让学生运用文言说话,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外,在语言的转换中也明确了寓意。联系学生熟悉的故事学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回忆,促使学生进入阅读文本,理解信息,寻求答案。
  2. 比较参读、学法指导。教学本课《守株待兔》时,要理解寓言所要阐明的“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事”,学生感悟起来有一定困难。当课文读到熟悉处,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看到种田的人最后一无所获,你打算怎么劝劝他?这样学生更加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寓意。
  教师还可以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图文对比参读、角色比较体验参读等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明白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也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三、学“言”有法,让文言文简单起来
  1. 读“言”。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但始终离不开“读”这一重要的工具。读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例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采用“以读代讲策略”,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模仿教师的范读;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读出节奏、读出味。
  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字成词,单字成义。遇到不懂的生字,可运用“猜读”的方式。“猜读”就是聯系上下文猜一猜生字的意思。例如,教学“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时,学生虽然不认识“耒”这个工具,但结合插图和联系白话文,就能猜出“耒”是一种手工操作的农具。“释”字的理解也比较难,又是生字。学生联系故事的前后文,很快猜出是“放下”的意思。
  2. 诵“言”。吟诵是学生亲近文言文的最有效的途径。反复吟诵,学生才能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熟读成诵。
  例如:学习理解“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时,可反复引读,想象练读,再引导学生想象练说:
  第二天,当别人在地里锄地时,这个耕者——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第三天,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这个耕者——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样一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可耕者依然——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样围绕一个“读”字,使学生从“念字”到“韵读”到“成诵”,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积淀了语感,积累了语言。
  3. 吟“言”。文言文讲究音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儿童对音律的感受强于成人。把文言文抑扬顿挫、高亢低回的吟唱方式带进课堂,让学生自由自在快乐地吟唱起来,陌生的文言文不就成了孩子们美妙的乐词吗?
  例如,在指导读懂课文《守株待兔》时,运用多种形式指导读:去掉标点读、竖着读、横着读、想象读,多种形式实现熟读成诵。接着,教师把音律引入课堂进行吟唱;指挥学生做动作,半读半唱;教师根据“平长仄短”,示范吟唱,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吟唱”不强求统一的理解标准,只要学生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体验,随乐吟唱即可。渐渐学生便发现,原来读文言文是这么好玩,这么有趣。
  四、找寻链接点,引“言”运用起来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检验在于学法迁移。统编版教材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需要我们运用教材的“例子功能”发挥学生阅读课内外的“引子”作用,运用学习范本之“法”,找寻链接点,让范文“引”路。例如:《守株待兔》这一篇古文寓言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在《守株待兔》和选文《南辕北辙》之间找寻链接点,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主阅读并知道文中的乘车人错在哪里。这样,在语言文字上教学便更清晰些,学生就会学得明白、轻松。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运用,实现对课程资源的盘活运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整本书的阅读在于一个整体,学生阅读了一本书,留下些什么印象,感受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同学间的互相督促、交流分享,老师指导的及时跟进,帮助学生由“他制”到“自制”,促使其能实实在在地读完一本书。这里我以《小水的除夕》 《400张图看世界史》这两本书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开展的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活动。  一、阅读《小水的除夕》  《小水的除夕》这本书中,作者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了最有趣的故事。每
期刊
探奇一:想象神奇  1. 老师将带你们去读保存中国神话最多的一本书,它是古代先民行走山海,观察山海,用天马行空的文字描绘山海的一本经典。我们一起走进《山海经》,去看看它到底是本什么书?同时,我们一起思考怎么去读这本书,又能读出些什么?  2. 我们可以在《山海经》里找一找神话故事的原型。由成语“补天浴日”引出“羲和浴日”神话故事,师生共读原文,用多种方法理解意思。  3. 由“羲和浴日”联想到“后
期刊
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一种阅读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明确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的重要地位。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童话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三年级上册童话的分量就很大:编者安排了7篇童话故事的课文,1次“我来编童话”的习作训练,还有“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也是阅读童话系列的书籍。由此可见,统编小语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童话类文本的学习。在解读教材时,我发现7篇童话故事中,有5篇采
期刊
薛法根:本次论坛,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是什么?第二,在语文课程中,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文化传统教育,教材当中编排的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其教学价值在哪里?第三,在课堂中,如何让革命文化傳统教育题材的教学落到实处?前两个问题,是对革命文化传统教育这类题材的教学价值的追寻,即为什么我们要教这类文章。请吴永军教授给我们做一下理论的阐释和引领。  吴永军:各位老师好。我那天给学生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中,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课文由四篇材料组成,是由非连续性文本串连了说明文、故事、图片、平面示意图等文本样式而成的,这有别于之前所见的简单的、形式单一的非连续性文本。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一词在语文学科中正式出现,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
期刊
2019年秋季开学,全新的统编版教材如约跟小学高年级师生见面了。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比重和课外阅读书目的引导,同时将大量的名家经典之作编入教材,浓浓的语文味和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爱不释手。纵观五、六年级教材,郭沫若、梁晓声、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众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选入课本。这些文章语言或典雅优美、或朴实无华、或含蓄隽永、或活泼灵动,呈现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无论哪种风格的语言,阅读这样
期刊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单元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是统编教材的创新编排之一。  本单元编排的阅读策略是“预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预测”阅读策略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旨在学习预测,对预测策略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掌握预测的一般方法。  所谓“预测”,就是读者根据一定的线索去猜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学生在以往的阅读过程中,预测的行为其实早就已经发生,只
期刊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前进速度有多快上,盯着时间不放。其实比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指南针,相比你人生跑得多快,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确实,无论是航海、探险、旅行还是生活,如果没有了指南针,就注定会迷路。教学亦如此,课堂上也需要指南针来明确教学的方向,同时借助舵手的引导,朝磁石的方向前行。  一、学生是课堂上的“指南针”  《蝙蝠和雷达》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
期刊
一、校园阅读的现实困境  在全民阅读炙手可热的氛围中,推广阅读是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的举措。然而,真正地让阅读根植于人的心中,铺陈于教与学的场域中,游走于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中,我们感到还是难点较多、时有不爽,甚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1. 片面应试的传统惯性依然强大。  片面应试的观念、思维使得我们的教育行为形成了难以掉转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迷信(有时是麻醉)于死抠教材和教辅,不放过可能没
期刊
学科工作坊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营造同伴互助的教研场域意义重大,是引领教师自主发展的孵化器。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教研员,在学科工作坊建设中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学科工作坊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在日常教研中我发现:教师们渴望专业成长,却找不到好的途径与方法;他们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关键时刻仍感觉课拿不出手;周周都搞教研,但是提升却不明显,在实践中常常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