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师由此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实施探究行为,形成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具体细化到教学之中,以此来培养中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我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就如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类的科技创造发明历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贡献的科学家,都有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等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如在讲授“主观能动性”这个知识点时,我将自己看过的一则故事演绎为一个场景,设置给学生:一家知名企业要从你们中高薪招聘营销人员。尽管学生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设,但他们流露出了期待的眼神。考题是:“要把尽可能多的梳子卖给和尚,为公司赢得利润”。我的话音刚落,教室便一下子活跃起来:“梳子、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不是明摆着难为人吗?“要真能卖出去,那才叫高明。”……此时,学生显然已对这一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宣布:“现在开始计时,能最快、最多卖出梳子者胜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有人在沉思,有人在争论,甚至有人开始了实战演练,即扮演起了和尚和营销人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想出的点子令人佩服,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甚至连他们也惊讶自己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不禁感慨:只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非但“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且还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一个好的教学时机摆在了我的面前:“大家所说的思考、创新等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同学们不约而同疑地说道。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此刻,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答案。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教起来真是得心应手,学起来也轻松自如。
二、诱发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种说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诱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简单地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因材设疑,启思,挖掘教材及生活所蕴含的探究因素。巧妙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考、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认知发展的感性阶段、理性抽象阶段再到理性具体阶段的过渡,实现认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适度的问题,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三、指导行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理论要变为实践,理论要由实践来鼓舞,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要知道,‘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映社会现象与热点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通过实践体验,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现实,学生真正了解了知识探究过程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最好的锻炼和最好的知识。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研究的时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的空间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体验。活动方式形式多样,学生可进行调查、访问、考证、文献研究、上网、参观、实验、采访、义务活动、公益服务等,从而调动多种感官,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探究过程的组织方式应该灵活,富有弹性。学生可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个人研究与全班讨论研究相结合。例如,讲授“环保问题”时,我开展“‘绿色行动’——我县环保形势调查”的专题活动。首先,让学生组成“巡访团”,走上街头,深入工厂、企业、社区,运用采访观察、实地调查、录音、拍照、录像等手段,收集我县环境问题的第一手资料。而后集体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分析,寻找对策并试图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问题。其次,成立各种“绿色行动”小组,走向社会,从自己身边和自己家庭做起,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或开展清洁环境的活动,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专题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改过去学习的被动状态,面对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写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提问,采访素材的整理,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开展环保问题调查以来,学生的主动性大为提高,触目惊心的现实,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心顿时涌上心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以体验愉快、成功、自信的情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放评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评价,要多几把尺子,要注意学生素质的综合考察,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由于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观察问题的视角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归结探究成果上自然表现得各具特色,参差不齐。在评价时,要允许学生展示差异性,不能紧盯住学生的探究结果,简单的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多层面的评价,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样,才能激发自信,促进潜能,张扬个性,鼓励创造,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在形成成果阶段,鼓励学生在搜索、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基础上,尽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提出个性化的观点与结论。教师在实践中应该设计融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测评量表,进行综合评定。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可从每一评价角度评出优秀政治小论文,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在客观上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发挥了作用。
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头脑,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放探究的教学、学习方式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师由此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实施探究行为,形成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具体细化到教学之中,以此来培养中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我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就如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类的科技创造发明历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贡献的科学家,都有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等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如在讲授“主观能动性”这个知识点时,我将自己看过的一则故事演绎为一个场景,设置给学生:一家知名企业要从你们中高薪招聘营销人员。尽管学生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设,但他们流露出了期待的眼神。考题是:“要把尽可能多的梳子卖给和尚,为公司赢得利润”。我的话音刚落,教室便一下子活跃起来:“梳子、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不是明摆着难为人吗?“要真能卖出去,那才叫高明。”……此时,学生显然已对这一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宣布:“现在开始计时,能最快、最多卖出梳子者胜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有人在沉思,有人在争论,甚至有人开始了实战演练,即扮演起了和尚和营销人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想出的点子令人佩服,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甚至连他们也惊讶自己的聪明才智。同学们不禁感慨:只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非但“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且还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一个好的教学时机摆在了我的面前:“大家所说的思考、创新等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同学们不约而同疑地说道。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此刻,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答案。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教起来真是得心应手,学起来也轻松自如。
二、诱发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种说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情境,诱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简单地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因材设疑,启思,挖掘教材及生活所蕴含的探究因素。巧妙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考、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认知发展的感性阶段、理性抽象阶段再到理性具体阶段的过渡,实现认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适度的问题,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三、指导行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理论要变为实践,理论要由实践来鼓舞,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要知道,‘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映社会现象与热点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通过实践体验,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现实,学生真正了解了知识探究过程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最好的锻炼和最好的知识。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研究的时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的空间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体验。活动方式形式多样,学生可进行调查、访问、考证、文献研究、上网、参观、实验、采访、义务活动、公益服务等,从而调动多种感官,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探究过程的组织方式应该灵活,富有弹性。学生可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个人研究与全班讨论研究相结合。例如,讲授“环保问题”时,我开展“‘绿色行动’——我县环保形势调查”的专题活动。首先,让学生组成“巡访团”,走上街头,深入工厂、企业、社区,运用采访观察、实地调查、录音、拍照、录像等手段,收集我县环境问题的第一手资料。而后集体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分析,寻找对策并试图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问题。其次,成立各种“绿色行动”小组,走向社会,从自己身边和自己家庭做起,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或开展清洁环境的活动,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专题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改过去学习的被动状态,面对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写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提问,采访素材的整理,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开展环保问题调查以来,学生的主动性大为提高,触目惊心的现实,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心顿时涌上心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以体验愉快、成功、自信的情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放评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评价,要多几把尺子,要注意学生素质的综合考察,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由于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观察问题的视角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归结探究成果上自然表现得各具特色,参差不齐。在评价时,要允许学生展示差异性,不能紧盯住学生的探究结果,简单的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多层面的评价,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样,才能激发自信,促进潜能,张扬个性,鼓励创造,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在形成成果阶段,鼓励学生在搜索、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基础上,尽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提出个性化的观点与结论。教师在实践中应该设计融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测评量表,进行综合评定。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可从每一评价角度评出优秀政治小论文,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在客观上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发挥了作用。
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头脑,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