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新课改核心之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以上核心,我认为其关键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资源,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灵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去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具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例如,在讲“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一节时,课前先用一枝树枝在红墨水中培养一天,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刀进行横切和纵切,认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随即产生疑问:为什么树枝中会出现红色,并且越往树枝顶端,红色越淡?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手段来创设情景,使学生自发的去发现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切去胚芽鞘尖端,而往往表述成切去胚芽鞘。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三、问题归类,确定目标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从教学角度看又有重点和非重点、难和易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合理的评价和对探索目标的定位。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探索目标的定位可以参照课程标准。
例如,在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关于向性运动的课题中,有的想知道为什么植物会产生向性运动,有的想知识什么原因引起向性运动,还有的想知道更多的植物运动类型,有的想知道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不同及造成这些运动的原因,有的想知道琼脂块是什么做的等等,对此教师进行记录并予适当评价,然后共同确定一个课堂上的探究主题,其余的问题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课题探究。
四、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有关系,这是在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正确的认识便会由此产生。
让学生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就是水到渠成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中、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教师在听取小组汇报时要配合适当的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的意见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既是對讨论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小组讨论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例如,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胚芽鞘尖端长度的测量争议比较大,那么这两个问题就是课堂中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学。
五、产生新问题,激发求知欲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前面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对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问题讨论中,一方面进行知识的应用,同时产生新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去探索、去研究、去论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做好准备。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再疑则再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提问,愿意提问,善于提问,必将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真正实现新课改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资源,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灵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去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具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例如,在讲“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一节时,课前先用一枝树枝在红墨水中培养一天,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刀进行横切和纵切,认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随即产生疑问:为什么树枝中会出现红色,并且越往树枝顶端,红色越淡?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手段来创设情景,使学生自发的去发现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切去胚芽鞘尖端,而往往表述成切去胚芽鞘。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三、问题归类,确定目标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从教学角度看又有重点和非重点、难和易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合理的评价和对探索目标的定位。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探索目标的定位可以参照课程标准。
例如,在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关于向性运动的课题中,有的想知道为什么植物会产生向性运动,有的想知识什么原因引起向性运动,还有的想知道更多的植物运动类型,有的想知道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不同及造成这些运动的原因,有的想知道琼脂块是什么做的等等,对此教师进行记录并予适当评价,然后共同确定一个课堂上的探究主题,其余的问题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课题探究。
四、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有关系,这是在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正确的认识便会由此产生。
让学生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就是水到渠成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中、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教师在听取小组汇报时要配合适当的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的意见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既是對讨论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小组讨论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例如,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胚芽鞘尖端长度的测量争议比较大,那么这两个问题就是课堂中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学。
五、产生新问题,激发求知欲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前面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对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问题讨论中,一方面进行知识的应用,同时产生新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去探索、去研究、去论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做好准备。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再疑则再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提问,愿意提问,善于提问,必将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真正实现新课改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