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将“走班制”再无“同桌的你”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这首经久不衰的校园歌曲描绘的“同桌”,在新的高考改革之后,也许从此就将真的成为记忆了——以后的高中校园里,我们都忙着在不同的教室里“走班”,身边的同桌全是随机遇上的陌生面孔!
  一、高中生活将被3 3高考模式改变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中,实行的都是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也就是相同的一群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三年,“同桌”也相对固定。
  “走班制”则不会把学生固定在一间教室里,而是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这样一来,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没有了班主任和“同桌的你”。
  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在以后的高中校园里出现。这是因为,从今年即将开始的高考改革,将直接导致高中学习状态的变化。
  2014年12月16日,作为高考改革的配套实施办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被称为高中学业考试的“国家标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意见》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老师和专家都认为,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
  二、“走班”不是划分“尖子班”
  高中走班,并不是没有先例。
  浙江的部分高中从2012年开始,便在实际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试点的学校让一部分班级实行走班制,另一部分班级则仍实行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从试点的结果看,有学校表示在期末考试测验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出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
  浙江实行的“走班制”,主要还是指“分层次教学”,即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9个高考科目的教学中,分为A和B两个层次,也有的学校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类班级适合学习程度更好的,B类班级则适合基础程度相对差一些的。
  严格来讲,浙江尝试的还只是“分班制”,通俗的说法就是划分“尖子班”,把每个学科学习水平相对接近的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教学。
  三、“70后”、“80后”、“90后”的同桌观
  对这种可能出现的“高中走班”生活,同样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所长,扬长避短”,反对者则认为“学生还是要在集体中才能成长”。
  反对者中“70后”、“80后”的高中过来人居多。“我不支持走班制,因为没有了美好的同桌往事。”“70后”的南京市民常先生就强烈地表示,“我曾经喜欢过高中同桌的女孩,虽然后来分道扬镳,但我仍然觉得很美好,这段经历不可替代。”
  “80后”李博飞是南京某单位的白领,他同样对可能“没有同桌”的高中表示惋惜。他说,高中是建立世界观的阶段,一个好同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老9币和家长,“我的一个同桌就是这样,他知识很渊博也很有想法,他给过我很多的鼓励和指引,回头想想还是觉得很温暖”。
  “其实这个担心有点多余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IB班的高三学生小吕,就正在经历高中这种“走班制”生活。她说,除了每天早上和中午各点一次名,同学们都在上着各自的课程。
  而对可能从此没有同桌的担心,她说:“不会交不到朋友,因为通过选课,兴趣相同的人经常在一起上课和交流,更容易成为朋友,只要约好了,照样是同桌”。
  四、“最好的高中”不该只有分数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走班制是未来教学的改革方向,相比现有固定班级模式确实存在许多优点,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甚至选择授课教师,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角色。
  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在每门科目的学习中,都会接触到不同的同学,交往范围可以扩大几倍,实际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凡事有利就有弊,他认为,“走班制”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更自由的空间,但难免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还有,“走班制”一旦实施,哪个老师教课好,我就选择哪个老师,这是学生们的朴素要求。优秀教师的课堂注定会人满为患,教学水平一般的老师又将何去何从?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上最好的高中、考最好的大学,而考试的高分数,就是实现目的的垫脚石。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分数决定论”,即使有了“走班”的形式,实质上也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其他文献
夕阳是一口红色的大染缸,染红了茶山,染红了树林,也染红了人们。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茶山。山上的茶树数不胜数,他们一棵挨着一棵,中间没有一点儿空隙,好似在相互说着悄悄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语言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多种途径,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积极的语言心理,丰富语言感受,从而全面优化语言发展,达到提高写作语言能力的目的。  一、激发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
为了论证该预报流载荷的方法用于FPSO是否合适,采用风洞模型试验方法,针对FPSO深、浅水中的流载荷进行了预报,与OCIMF、AP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OCIMF规范中统计分析对象为
考虑到胜利油田埕岛海域海底管线的修复及维护施工难度大,分析埕岛油田浅海区域内海底管道漏点、外管变形及断裂的修复方法,同时对修复的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笔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有了想写的内容,也不知该如何表达。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表达方法的引导。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教师引导,巧
<正>在绝对称不上宽敞的密闭空间里,与陌生人共处一段时间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多半会认为这样做会让你感到不适,但列于打车APP的司机们来说,那或许是非常事受的事。英国《金
【摘 要】 要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学生在思索与探究中自然会对于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问题有领会。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学生主体性;实现;途径  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在高中历史课程
针对岸接泵直接供水运行时,舰船各区用户流量分配不均,存在明显的水力失调问题.提出在冷媒水管网系统中增设动态流量平衡阀、增压泵及分流跨接管3种水力平衡措施以改善系统水
没劲  一个朋友说,感觉日子越过越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生活无趣,日复一日尽是重复。吃饭无趣,一天三顿味同嚼蜡;周末无趣,看书或娱乐都没精神。他甚至没办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  我不得其解,问他为什么。  他满脸无奈地回答,因为觉得没意思啊。  他问我,是不是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激活一下人生。  其实,身边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的,大有人在。看着一张张写着“生无可恋”的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