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如何提问才是最有效的?这仍然是一个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进行有效提问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情境、协作、对话。因此,可通过提问,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片段: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课时,先展示视频——《美丽大自然》;或观看图片,回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创设情境。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设问:你观察到短片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学生纷纷发言。再问:这些生物若要能生存下去,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得有草、有食物等等。显然学生说得不全面,教师继续引导:生物光吃不喝能活下去吗?提醒学生意识到生物也离不开水等非生物条件。再问: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若草原上没有水会造成什么后果?教师总结性设问:以上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以上提问创设情境,提供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炼和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不但降低了概念教学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外,还可带着问题进行小组活动。比如,伴随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优美曲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心目中的“草原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因素的作用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设问: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是什么关系?生态系统有哪些因素组成?
各组成成分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是什么?
二、针对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提问
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课,出示文字资料,请学生阅读,提问:文中描绘的是哪种生物现象?要求学生将文中所描绘的食物链写出来。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同学根据写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注意各成分之间要用箭头联系起来,箭头的方向指向被捕食者。可引导学生分析箭头方向所代表的含义。
提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食物链吗?这条食物链完整吗?引导学生注意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提问:食物链主要表现出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介绍有关消费者的地位的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找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组织学生汇报连线结果,以此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再如:为什么大部分生物不会绝种呢?生物对外界如何及时作出反应趋利避害的?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生物如何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对生存的环境有影响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在举例子的过程中理解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总之,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搭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延伸,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效提问
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
2.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提问
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如果所提问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太大,即超过了最近发展区,既使教师引导协助,学生也无法理解和完成这一问题。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应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基本技能为前提,适合学生的实际,提问也应把握难度。教师应从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问,有启发性地提问。
如在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内容时,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状态、重要性都具有一定的常识,以此为基础设问:血液为什么呈红色?你受伤为什么会流血?伤口小的话会自动止血,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一次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血液组成成分到底是什么?血液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通过这些问题的启发、引领达成教学目标。
可见,把提问的难度把握在借助一定的手段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和解决的范围之内。也就是保证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是有效地提问,促进学生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把最近发展区不断推进。这样,学生自然在不断发展中前进。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策略,只要所提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善于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乐于学习、乐于创造,就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进行有效提问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情境、协作、对话。因此,可通过提问,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片段: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课时,先展示视频——《美丽大自然》;或观看图片,回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创设情境。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设问:你观察到短片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学生纷纷发言。再问:这些生物若要能生存下去,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得有草、有食物等等。显然学生说得不全面,教师继续引导:生物光吃不喝能活下去吗?提醒学生意识到生物也离不开水等非生物条件。再问: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若草原上没有水会造成什么后果?教师总结性设问:以上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以上提问创设情境,提供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炼和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不但降低了概念教学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外,还可带着问题进行小组活动。比如,伴随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优美曲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心目中的“草原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因素的作用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设问: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是什么关系?生态系统有哪些因素组成?
各组成成分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是什么?
二、针对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提问
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课,出示文字资料,请学生阅读,提问:文中描绘的是哪种生物现象?要求学生将文中所描绘的食物链写出来。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同学根据写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注意各成分之间要用箭头联系起来,箭头的方向指向被捕食者。可引导学生分析箭头方向所代表的含义。
提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食物链吗?这条食物链完整吗?引导学生注意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提问:食物链主要表现出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介绍有关消费者的地位的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找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组织学生汇报连线结果,以此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再如:为什么大部分生物不会绝种呢?生物对外界如何及时作出反应趋利避害的?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生物如何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对生存的环境有影响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在举例子的过程中理解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总之,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搭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延伸,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效提问
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
2.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提问
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如果所提问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太大,即超过了最近发展区,既使教师引导协助,学生也无法理解和完成这一问题。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应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基本技能为前提,适合学生的实际,提问也应把握难度。教师应从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问,有启发性地提问。
如在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内容时,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状态、重要性都具有一定的常识,以此为基础设问:血液为什么呈红色?你受伤为什么会流血?伤口小的话会自动止血,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一次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血液组成成分到底是什么?血液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通过这些问题的启发、引领达成教学目标。
可见,把提问的难度把握在借助一定的手段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和解决的范围之内。也就是保证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是有效地提问,促进学生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把最近发展区不断推进。这样,学生自然在不断发展中前进。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策略,只要所提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善于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乐于学习、乐于创造,就是有效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