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案例分析及解决对策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lj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回放
  上课不久,教室里传来了手机铃声,我停下讲课,让这个同学把手机关了,随后继续讲课,可一会儿又有一个同学的手机震动的课桌直响。学生带手机弊病真多:有在课堂上,相互发短信、传照片的;在考场上,利用手机作弊的,有的在校园里边走边打电话,旁若无人,甚至有的给老师发骚扰短信的,自习课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卑、自私、自负、逆反、忧郁、疑虑、嫉妒的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经常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心理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4.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青少年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应对策略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等影响,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用脑去处理,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与同行分享。
  1.规章约束
  要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学校和班级在建立规章时,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要让他们充分酝酿,积极讨论,做到人人提建议,个个表态度,使整个形成过程成为学生认同内化规章的过程。这样的规章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老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也会心悦诚服。如果在这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规章进行学习,对照检查,让规章的内容和精神得到强化,学生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减少或者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2.提前预防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尤其老师更是这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作出有预见性地分析。比如老师可以利用班会或者其他时间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3.保持冷静
  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从点滴抓起,重在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耐心与匠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教师在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意识的同时,应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掌握较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沉重的课题,你没办法教给学生像“1+1=2”那样的客观结论,对于同一件事,会因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观察角度甚至特定情绪的不同而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你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表达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有个性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将某种定性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升而弗达。”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会引导,会启发学
期刊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简介作家是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往往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家,更要深入展开作家研究,即对作家人生经历、思想精神、相关作品等方面进行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因为它的功用远不止于此。  一、作家研究是提升语文教学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  1.展示作家生平事迹,把握作品真精神  以曹操的《短歌行》教学为例,我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忧思?你认为
期刊
一、古与今的组合  古与今的组合是指列举事例时,既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材料,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过去历史中的人和事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已经深入人心,更容易为人所认同和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更能体现时代精神,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古与今结合起来使用事例,让材料有了一个时间的跨度,让观点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验证,不仅让人觉得文章厚重饱满,而且让人洞察到作者既能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又能关注时事,
期刊
思维与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意识,进行交往的工具。交往是相互的,个人的思想认识,要让别人知道,就要用语言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也就是表达出来;而要了解别人的思想认识,就要通过听读来接受别人的信息。所以运用语言通过听、读、说、写就能达到相互交往的目的。在认识活动中,当人们听别人说话、讲演,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这些外部的信息(语言、文字),经过人的感官内化为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加以理解。思维是在大脑中进
期刊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他对德育心理、学习成因、学生差异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就是从德育心理的角度浅谈《论语》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建立德行科,以“文、行、忠、信”教导学生,通过种种措施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根据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把他实施德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德育认识阶段  对学生晓之以理使之形成道德
期刊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官员的官职调动问题,如果将这些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动词掌握住,定能为阅读文本扫除很大障碍,下面就将这方面词语做一归纳:  一、表示官职的征调、荐举  举:举荐,选拔。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辟(bì):召,征召。例:连辟公府,不就。(同上)  征:召,征召。例: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同上)  召:征召,召请。例:累召不应。(同上)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用得最多,也最为广泛。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谈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
期刊
议论文中的论据有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在使用论据之前,应该对论据作点分析,使之更好地证明论点。  就事例论据而言,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画龙点睛式。例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一点一点的写作,带给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武用他一点一点的坚持,展现给我们北海朔风中高尚的形象;开普勒用他一点一点的计算,揭示了行星运行亘古的真谛。  “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成功永远不可能一蹴而
期刊
一、吃透精神,深读“三案六环节”  本组成员在开学以来,一直围绕“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学习讨论,研究尝试,只要有空就是讨论“三案六环节”的编写问题,不断的学习使我们对学案的实质逐渐地明朗化。即学案是使教师由原来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和随
期刊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其他学科,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又具有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语文教材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摆脱了应试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