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材料本科专业是为满足材料行业转型和快速发展而设立的新学科,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功能材料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我校通过行业调查确立了符合地方功能材料行业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标,通过实行“导师制”和“3 1”校企合作的实践型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
功能材料专业建设实践型培养模式一、引言
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对新材料的认知和应用推动着历史与文明的进步,材料是科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材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并迅速发展,现今,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之一。上世纪末,人们把材料、信息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则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材料学是一门领域十分宽广的学科,所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如电学、磁学、光学、热力学、力学、化学以及生物学功能等)的一类材料,它不仅是我国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提升我国基础工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强烈刺激材料从结构化向功能化方向转变,“863”高新科技发展规划把新材料定为我国高新技术规划7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973计划”则进一步把功能材料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促使了我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功能材料材料产业的兴起,其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对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功能材料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我国材料行业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与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我校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1年,我校应教育部要求开设功能材料本科专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改变和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原来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新型功能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根据拓宽基础和专业面的原则,培养能在功能材料领域内较为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功能材料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能在功能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器件设计等领域从事材料制备、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其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功能材料专业属于研究应用型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企业实践和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初步建立了面向功能材料专业人才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希望能为相关院校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功能材料专业的设立与产业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必须符合当地和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信息、能源、环境密切相关的微电子材料、绿色光电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功能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当前全省80%以上的外资或民企研发机构其研发领域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以及装备制造、绿色光电器件、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占全省总数的60%,其他城市如常州、无锡和南京则分别占全省的18%、8.5%和7.8%。类似的布局在国企中也呈明显态势,相关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急需高等教育加大力度为社会培养功能材料行业的专业从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该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虽然众多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开展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但均没有设立独立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大部分院校都是在材料专业或化学专业下,开设功能材料的相关课程,且大多为选修课程,有的学校则是在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层面上设置功能材料课程。也就是说,功能材料本科专业的批量人才培养在国内尚属空白,市场需求显而易见。
我校新增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于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瞄准苏州乃至苏南地区微电子材料、绿色光电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特种纳米材料等专业人才市场紧缺,在培养学生能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上述小类专业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苏州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能源、环境、纳米材料领域提供本科人才,缓解苏州地方经济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2.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校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建设依托于环境功能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环境治理与技术协同创新培育点、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等诸多科研平台。专业内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多数具有国外工作经历,分别组成了环境与纳米功能材料、绿色光电材料和微电子功能陶瓷材料三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承担着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等多项科技项目,科研能力强,是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沃土。
有基于此,本专业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采用导师制培养方式,将每位导师的专攻学术领域向学生们公布,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学习并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专业科研实验。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多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各种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并在今年的江苏省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得金奖(《晶彩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
功能材料专业建设实践型培养模式一、引言
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对新材料的认知和应用推动着历史与文明的进步,材料是科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材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并迅速发展,现今,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之一。上世纪末,人们把材料、信息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则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材料学是一门领域十分宽广的学科,所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如电学、磁学、光学、热力学、力学、化学以及生物学功能等)的一类材料,它不仅是我国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提升我国基础工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强烈刺激材料从结构化向功能化方向转变,“863”高新科技发展规划把新材料定为我国高新技术规划7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973计划”则进一步把功能材料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促使了我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功能材料材料产业的兴起,其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对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功能材料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我国材料行业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与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我校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1年,我校应教育部要求开设功能材料本科专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改变和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原来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新型功能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根据拓宽基础和专业面的原则,培养能在功能材料领域内较为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功能材料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能在功能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器件设计等领域从事材料制备、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其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功能材料专业属于研究应用型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企业实践和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初步建立了面向功能材料专业人才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希望能为相关院校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功能材料专业的设立与产业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必须符合当地和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信息、能源、环境密切相关的微电子材料、绿色光电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功能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当前全省80%以上的外资或民企研发机构其研发领域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以及装备制造、绿色光电器件、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占全省总数的60%,其他城市如常州、无锡和南京则分别占全省的18%、8.5%和7.8%。类似的布局在国企中也呈明显态势,相关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急需高等教育加大力度为社会培养功能材料行业的专业从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该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虽然众多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开展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但均没有设立独立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大部分院校都是在材料专业或化学专业下,开设功能材料的相关课程,且大多为选修课程,有的学校则是在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层面上设置功能材料课程。也就是说,功能材料本科专业的批量人才培养在国内尚属空白,市场需求显而易见。
我校新增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于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瞄准苏州乃至苏南地区微电子材料、绿色光电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特种纳米材料等专业人才市场紧缺,在培养学生能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对上述小类专业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苏州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能源、环境、纳米材料领域提供本科人才,缓解苏州地方经济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2.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校的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建设依托于环境功能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环境治理与技术协同创新培育点、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等诸多科研平台。专业内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多数具有国外工作经历,分别组成了环境与纳米功能材料、绿色光电材料和微电子功能陶瓷材料三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承担着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等多项科技项目,科研能力强,是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沃土。
有基于此,本专业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采用导师制培养方式,将每位导师的专攻学术领域向学生们公布,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学习并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专业科研实验。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多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各种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并在今年的江苏省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得金奖(《晶彩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