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小天地我为尊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庙奇遇,敢“打”士兵的老人
  
  1983年,满脸稚气的我应征入伍后,在新兵连集训了一个半月,因为在回答首长询问为什么当兵时讲了一句“就是为了解决全民工作,混个‘铁饭碗’养老娘”的大实话,逗乐了老红军陈政委,于是被调到了后勤部机关。在战勤处当通信员。因庸俗的回答而被调到机关工作。那一年我的运气还不错。
  春节过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值班干部老段同志喝茶时,也为我沏上了一杯,“微香而小苦”的滋味,更加触动了我的乡愁,直到凌晨四点多依然无法进入梦乡,索性爬起来去文庙练拳。文庙与我们机关只是一墙之隔,“文革”后一直是省军区通信部门的仓库,故而人迹罕至,早晚在那里练拳根本用不着担心被人发现。那天早上雪下得特别大,纷纷的雪片把文庙装饰成一个银白色的庭园,在我每天练拳的那块空地上,我看见树下有位微微驼背的老人正练着一种我不认识的拳术。姿势有着明显的个人特色,手势、身形、头颈和步态都有特殊的、古怪的风格,虽然他长得有些猥琐,穿戴脏不拉叽的,有好几块油渍补丁几乎可以反光,但出于尊重,我没贸然上前打扰,只是站在一旁看他旁若无人的练着。老人气色甚好,步履轻健,动作忽快忽慢,动静无常,变化无端,也看小出是他围着树转还是树围着他转,令我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他反反复复练得是什么。约莫半个小时后,他自己停了下来,我快步上前,敬过军礼后便问他练的是什么。为什么身上冒白气,老人一瞪眼反问我一句:“我老吗?”我一愣,忙说不老,可他又非常生气似的说了一句“你的年龄还没有我的零头大呢,我怎么不老!”没容我思考,他接着又说,“能看出我身上冒正气,看样子你也跟‘高人’学过拳脚,不知道经不经打”。话音未落,我还没看清他是怎样从丈外过来的,就被他一抬手打了出去,我顿时火冒三丈,爬起来二话没说,就用达摩八式的小开门攻了上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我是攻一次,倒一次,什么达摩八式、小红拳、猴拳没有一招管用,一连被他摔了七八跤。有横着出去的,有嘴啃泥的;有斜着飞出去的,有屁股坐地上的;有仰面朝天的。脸肿了,牙磕掉了半个:右腿胫骨被台阶磕了一个黄豆大的坑:右脚的大脚趾盖也被老人踩掉了。当时被打得火气全无,斗志全无。大脑一片空白,跟傻子没什么两样。真是“从来未有事,竟出在文庙”。身上的伤将息了半个多月才恢复,切身体验了什么叫跌打损伤。跟老人学拳之后,才知道他用来打我的手法是戴家心意拳三种打法之一的打法。另外两种打法分别是拿穴法和打穴法,可惜未等我全部领会和掌握,老人就撒手人寰了。辞世前的一天早上,他把平素为我讲解的两本拳谱交给了我,一本是他姐夫著的《戴家拳通》,一本是老人自著的《神拳点睛》。这么多年。我一直把拳谱带在身边,没舍得跟任何人分享。
  大前年,小儿背诵完二十篇《论语》后,我带他去参观重新修缮过的文庙。旧地重游,颇多感慨。我让小儿背四书。其实也是老人的意思,老人非仙非佛,不道不禅。若强给老人定位的话,老人只能算是大隐于世的杂家。在新塑的孔夫子行教像前,我告诉儿子,我就是在这里接触《论语》和狂热地爱上传统武术的(没好意思对儿子讲,也是在这里饱餐了一顿老拳,比子路受教还惨)。儿子听了笑一笑,我问儿子,将来有没有可能习武,儿子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不是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吗?他可不想把欲望当成志气,免得他日被人嘲笑勇而无礼。“子不类父”,我对他也是有看法没办法,不学就算了罢。由他自己做主吧,反正我也希望他成为一个和武术毫无关系的人,今天的武术界确实有点像无术界。拾阶而上进大殿前。我提醒儿子要“行不履阈”。儿子会心一笑……“行不履阈”是《论语》“乡党篇”中的一句,也是老人当年为我讲解虎步要领时讲的一句话,初中水平的我当时根本不解其意,老人摇了摇头,一声长叹后随手从书架上取了一函石印本的《论语》递给我这个不可雕也的朽木,我认真查阅一周,总算弄明白了老人要点化我什么,他是要我明白如何避开对手给自己脚下设的“磙子”,而不被其绊倒。是啊!“谁能出不由户”做到“善行无辙迹”。说句废话:步法和腿法不结合,只能打、不能顾,什么劈崩钻炮横,屁用都没有。记得有一天我在一本武术杂志上看到了“半步崩拳打遍黄河两岸”的故事。就问老人是否知道形意拳家郭云深,老人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确,老人除了戴先师和董海川外,根本不知道任何武林人物。他讲的“绊步崩拳”也与人不同,是“绊人”的“绊”,不是“一半二半”的“半”,有意者可尝试一下“绊步崩拳”的惊人效果。
  拳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戴家拳的高、大、深,俱非常人nr及。老人传拳反对“素隐行怪”,主张举一反三,让我最受益的就是可以到他老人家身上去吃吐拳劲,找跌、拿、打的感觉。吐到人所不能吐到的为高:吃到人所不能吃到的为大;化到人所不能化的为深。这种言传身教的法门,在今天的武术界已是不可寻了。
  大概是我命中注定没师缘吧,老人虽无私地传授我拳术,却不许我尊称他为师父,他毫不隐讳地说我不够格,只承认指点过我。的确,在他眼里,我的资质实在是太差了,身子骨弱,又没有协调性和灵敏度,根性顽痴、缺乏自制力,还……他之所以把旷世绝学传给我。是因为他自知大限将至,时口不多,迫不得已只能用我这个有点缘分的废物来延续他的武学生命了。
  那几年我经常半夜溜出去偷偷练拳。战友们不知缘由,背后都悄悄议论说大帅(我在部队时的绰号)魔魔怔怔的,肯定是精神病,我也不予计较。倒是刘参谋长家养的那条纯种德国狗很识货,一见我练戴家拳就狂吠不止,也许是这畜生感受到了戴家拳的不同凡响之处。
  “敛用务求其适。”对于戴家拳的“致用”,老人要求我跌、打、拿不分,要一气呵成。他能轻松做到“肘上措杯”收发自如。所谓肘上措杯,就是一只手持杯。另一只手制人而水不外溢,过程只在一瞬间。可惜我二十多年埋头苦练,虽然有一点温故知新,但积之即久,还是不能水到渠成。我忽然感到有些悲哀。不怪当年老人家说我不成器,现在真是心服口服了。这些年我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想进一步探本求源,足迹虽遍及晋、豫、沪、陕,也曾有幸领略了一些心意名家的风采,可是老人能演示的上乘拳学境界在他们身上却得不到印证。譬如说拳无拳来意无意的“抖把”,偶尔有一二能道出其名称的却练不出;有大言不惭、信誓旦旦说自己练的就是“抖把”的,其实也是面目皆非,不过是想骗青年的学费罢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其实,你就是把浑身的肥肉哆嗦下来,也与“抖把”无关呐!在这里本人不妨透露一点消息,老人的“抖把”从顾法上来说好像处处都是陷阱,用力按他身体任何部位都会使自己产生掉进万丈深渊的感觉,想不失衡都不行。想起当初练这把拳时也颇有趣,老人当时命我闭着双眼一直往前走,直到我一脚踏空、摔入文庙的泮池中,我才似懂非懂地领悟了一点“引进落空”、“泥牛入海”,今天饶舌讲一点,希望能对爱好者有所启发。
  老人阅历丰富,除了具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一眼洞穿人肺腑的识人之明外(在其自著的《神拳点睛》上,此功法为见性之法),还有一门十分骇异的功夫,我本人曾多次领教,老人说这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谓之神打,即所谓的“上士杀人用语言”。只要他说我的手抬不起来:同时扫我一眼,我的手真就无法举起来,他说我腿不能动,腿就真的无法动地方。这有点类似今天流行的催眠术,但还不完全相同,当时真是令人恐慌,事后莫名其妙却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这真是拳经上所记载的“神受神攻”,那可真是神啊!
  心意拳强调养心为寿,至于老人到底是高寿了。说来惭愧,我也弄不清楚。1998年存朋友引荐下,我去拜访老人的忘年交小老弟,黑龙江名医,老武术家高式国先生(高老时年102岁,享寿104岁,无疾而终,火化后得舍利子五颗),根据高老的年龄推算,我1984年初遇老人家时,他已是百岁以上的高寿了,要不然他怎么会说我的年龄(18岁)还没有他的零头大呢。本人不以教拳为生,更不想涉足武术界,为了不引起无谓的纠纷,避免被人指责为冒充大辈,老人的师承、名字、拳谱,还有神奇的功法只能留待机缘成熟时再公开吧。这也是老人告诫我遵守“时至不疑,见善勿殆,去非勿处”的处世原则。
其他文献
陈广路这个名字,在大多数读者的眼里是非常陌生的,对于哈市武术界的年轻同道来说,恐怕也不大熟悉。然而,黑龙江老一辈的武术家,如陈再实先生、张继修先生、王连成先生、孙铭九先生当年都曾经器重他,对他表示关怀和敬意。陈广路先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得武林前辈的器重?他在什么精神的驱动下,沉寂三十年后又奋然提笔著书弘扬中华武术的瑰宝——天罡绵掌拳?乍暖还寒的阳春三月,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问:是何种思
期刊
十大真形归定把中的鹞形钻天把,是继虎形双把式之后的第四个单练归定把式。    一、动作要领    1.定步鹞形钻天把:由轻扑站,屈身下沉,塌肩坠肘,双掌根下按,以腰腹带动双掌在下沉中向右翻转(下蹲的高度视个人情况而定),整个身体在拧裹螺旋中运行,体重由后脚(右脚)逐渐随身动转移至前脚(左脚),完成下蹲的定式。然后身体向右转,左脚蹬地,身体边旋转边站起,双掌同时向有转,右掌转至头部右上方,略高于头部
期刊
桩步又叫桩功,因桩功是拳术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夫,所以它既有强壮身心(能使体内的中气保持中正安舒)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太极拳中有很多桩步练法,这里只介绍吴氏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四种桩法。    1.马步站桩    练步之法以马步为基础。马步,又名马裆、地盆或站桩。为什么要练马步站桩呢?因其步稳气沉,不但可免血气上浮和呼吸短促之病,而且可使浮力渐去,得到气力沉重的效果。虽然拳术多半都在练手上的功夫
期刊
第一式刀技 向前(正面)    意义:敌我互相对峙,我预感对手有杀机,即先发制人,拔刀向对手太阳穴挥击,即由正面向下斩。  动作:一、正面而坐,三次呼吸后(吸第三次气息时),两手稳握刀柄和鞘口,同时推刀离鞘,直起腰部,竖起双足足尖,使上身垂直于地面,将鞘向左扭,慢慢拔出刀,至刀尖差10厘米出鞘时,右足踏出,同时将刀水平地向对方太阳穴挥击。  注:刀拔出时,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鞘,擦着左腰带,左肘要
期刊
(鸟台)形是李老能仿猛禽编创的动作    李老能(1807-1888年),字能然,直隶深州窦王庄村人,身材魁梧,性格憨厚,出身于独尊儒术的家庭。他是读书人,知识非常渊博,熟悉道家方术之天文、历法、医术、占卜、遁甲等,懂道教《道藏》之《胎息经》、《胎息气经》学,研究道教“修仙”方法。道教理论称,经过修炼,人的呼吸可以做到“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    “胎息”亦作“导引”,又为“道引”,为“
期刊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米,岭南尚武成风,历代英雄辈出,形成了以洪、刘、蔡、李、莫为首的“五大名家”和十八名拳。新中国成市后,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得到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最视和提倡,古洪拳重现了勃勃生机。  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武风炽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练武者,各拳派更是群英荟萃。洪家拳传人中锐意进取者甚众,而其中尤以“大波”,“细波”和“火妹”兄妹三人
期刊
黄达生,是岭南著名武术家,洪拳巨子,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虽曾在各种传媒上多次见过他的大名,愧我寡闻,直到周至蔼先生介绍后,才略晓其平生:黄先生193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洪拳圣手黄添老前辈,黄先生初从乃父习洪拳,后又转易多师,因其天资聪颖,加上练功勤奋,习武数年,洪拳精华使已全部烂熟于胸。老前辈们夸奖他是“古贤行止,豪侠义烈,兼而有之”。黄先生为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艺成后多次与人较技,屡战
期刊
因为特喜欢看范伟表演的节目,这不,连拙文副题都把他的“经典”原装套用上了。本来再普通不过的言语,但一出范大笑星之口,立马“流毒”全国,并且让人琅琅上Li,忍俊不禁,该用的地方用上了,即或不该用的地方也非贴着边地往上靠,笔者大概就属于这样的主儿。  别老拿范笑星说事,博客咋不按套路出牌了?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扯上的网,既不是武术之网。也不是指泛泛的网,而是确有那么一个博客利用了一张人“网”,依然把
期刊
编前语:在练洪家拳人的眼中:内在素养方是根本,是真正有用的功夫,洪家拳之所以威震岭南、正是源于这样的修养。  洪家拳流传至今近三百年,其间历代成名的英雄人物以种田的农民和从事码头搬运的苦力等草莽居多,他们以气力营生,练起拳来自然得大独厚,也被人们误认为洪家拳只是专卖力气的庄稼把势。其实源自少林的洪家拳也沿袭了少林“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一贯传统。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练习洪家拳
期刊
一、胸口被抓解脱法之一    当你出门万一碰到歹徒纠缠,胸口被突然抓住时,不论对方多壮多高,你不必惊慌害怕,只要施展出本文所介绍的技巧,就可使歹徒落荒而逃。    当歹徒伸手抓住你胸口时,你立即双手交叉抱于胸前,暗中蓄力待发,口中却说:“对不起”,两手佯装作揖状,一面低头致歉,一面将两手搁在歹徒手肘上,顺势将两手往下猛压。以头顶骤撞其鼻面部位(图1)。只要将这一连串动作施展得“冷脆”,毫不拖泥带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