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全国到处掀起了反抗秦朝的起义。秦朝被推翻后,又经过了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皇朝,于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说进入一个新时代,是因为从春秋以来,随着周天子的大权旁落,国家就陷入了战乱纷争状态。《史记》把这段历史依次概括为:“周室衰微,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这中间虽然出现了秦朝短暂的统一,然没过数年,强大的秦朝就土崩瓦解。秦朝的迅速倾覆,给汉初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以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君臣仍在思考秦亡的原因,以从中悟出巩固汉朝的道理。“逆取而以顺守之”就是他们通过总结历史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刘邦出身微细,年轻时可以说是一个无赖汉。他鄙视儒生,看重“马上”之力量。开始,他对经验的总结,不过是限于军事领域。如他在打败项羽后,对下属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有人说,将士获得军功,您能奖励他们,给他们好处;而项羽却忌贤妒能,打胜了仗不给人家记功,获得土地也不让人得利,所以,他失了天下。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保障军队给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能得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所擒杀。有一个叫陆贾的儒生,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他就很厌烦。有一次,他骂道:“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术也。昔者吴王、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就是说,你能马上得天下,你能马上治理天下吗?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不同的,用武的方式打下天下,必须用文的方式来进行治理;文武并用,才是长久的办法。商汤、周武王采取“逆取而顺守”的方略,所以国祚长久;吴王、智伯、秦始皇,都是一味尚武,任刑不变,所以终于败亡。陆贾最后的一句反问“假使秦朝得到天下后,行仁义、法先王,今天陛下您能取得天下吗?”虽然令刘邦很不高兴但也使他无言以对。刘邦毕竟是一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他很快转变过来,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于是概略地论述了历代存亡的原因,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陆贾认识到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他在很多地方都说到秦之灭亡,在于它以武力来统治国家,用酷刑来维护它的统治秩序:“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以暴制暴,结果是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天下越来越乱。秦朝也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它的失误就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陆贾还批评了秦始皇的“骄奢靡丽”之风,认为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导致上行下效,无法遏止,正所谓“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还是从上面做起:“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说这就是孔子所谓之“移风易俗。”
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政论家。他写的《过秦论》、《治安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在对秦始皇进行评论时,就完全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贾谊分析了秦国从崛起到统一六国到最后灭亡的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兴亡之“理”,指出秦之灭亡是实行暴政的结果,“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故其亡可立待也。”他认为,政治成败、人心背向是比权位、兵器都要强大的东西。统一六国后的秦皇朝不是比它以前僻处雍州时强大得多吗?陈涉的能力、地位、兵器怎能和秦以前的对手山东六国相比,然而,结果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什么呢?贾谊反复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秦始皇犯了不知改弦更张的错误,假如秦二世知过能改,天下之人仍可能拥护他,毕竟人民心向统一,希望和平,但“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致使秦朝再也无法挽救。这就是说,不施仁政,把政治搞坏了,无论多么锐利的武器也敌不过为生存而斗争的千万起义群众。贾谊所谓“取与守不同术也”与陆贾所说的“逆取而顺守之”,意思是一样的。贾谊的“过秦”之论,有“戒汉”之意。在《治安策》、《陈政事疏》中,他更明确地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忧患心情。他说:现在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异于此!”他对人民的处境极为关切,对下层民众的苦难十分同情,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体察敏锐,指出事势中“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他斥责社会上层的奢侈挥霍为“天下之大贼”,大声疾呼“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以其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与贾谊同一时代的政论家贾言写有《至言》,揭露秦政暴虐造成“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民众“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被迫起义反抗。贾山还分析了秦亡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君主肆其淫威,堵塞言路,“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由此他说“人主不闻其失,则社稷危”。景帝时期的晁错也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并上书皇帝。其中以《举贤良对策》、《守边劝农疏》最有影响。
汉初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当时的政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地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财富充溢,国力增强,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段成功的历史也反过来证明了汉初君臣所总结的“逆取而以顺守之”的正确性。
刘邦出身微细,年轻时可以说是一个无赖汉。他鄙视儒生,看重“马上”之力量。开始,他对经验的总结,不过是限于军事领域。如他在打败项羽后,对下属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有人说,将士获得军功,您能奖励他们,给他们好处;而项羽却忌贤妒能,打胜了仗不给人家记功,获得土地也不让人得利,所以,他失了天下。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保障军队给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能得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所擒杀。有一个叫陆贾的儒生,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他就很厌烦。有一次,他骂道:“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术也。昔者吴王、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就是说,你能马上得天下,你能马上治理天下吗?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不同的,用武的方式打下天下,必须用文的方式来进行治理;文武并用,才是长久的办法。商汤、周武王采取“逆取而顺守”的方略,所以国祚长久;吴王、智伯、秦始皇,都是一味尚武,任刑不变,所以终于败亡。陆贾最后的一句反问“假使秦朝得到天下后,行仁义、法先王,今天陛下您能取得天下吗?”虽然令刘邦很不高兴但也使他无言以对。刘邦毕竟是一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他很快转变过来,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于是概略地论述了历代存亡的原因,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陆贾认识到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他在很多地方都说到秦之灭亡,在于它以武力来统治国家,用酷刑来维护它的统治秩序:“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以暴制暴,结果是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天下越来越乱。秦朝也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它的失误就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陆贾还批评了秦始皇的“骄奢靡丽”之风,认为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导致上行下效,无法遏止,正所谓“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还是从上面做起:“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说这就是孔子所谓之“移风易俗。”
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政论家。他写的《过秦论》、《治安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在对秦始皇进行评论时,就完全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贾谊分析了秦国从崛起到统一六国到最后灭亡的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兴亡之“理”,指出秦之灭亡是实行暴政的结果,“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故其亡可立待也。”他认为,政治成败、人心背向是比权位、兵器都要强大的东西。统一六国后的秦皇朝不是比它以前僻处雍州时强大得多吗?陈涉的能力、地位、兵器怎能和秦以前的对手山东六国相比,然而,结果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什么呢?贾谊反复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秦始皇犯了不知改弦更张的错误,假如秦二世知过能改,天下之人仍可能拥护他,毕竟人民心向统一,希望和平,但“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致使秦朝再也无法挽救。这就是说,不施仁政,把政治搞坏了,无论多么锐利的武器也敌不过为生存而斗争的千万起义群众。贾谊所谓“取与守不同术也”与陆贾所说的“逆取而顺守之”,意思是一样的。贾谊的“过秦”之论,有“戒汉”之意。在《治安策》、《陈政事疏》中,他更明确地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忧患心情。他说:现在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异于此!”他对人民的处境极为关切,对下层民众的苦难十分同情,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体察敏锐,指出事势中“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他斥责社会上层的奢侈挥霍为“天下之大贼”,大声疾呼“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以其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与贾谊同一时代的政论家贾言写有《至言》,揭露秦政暴虐造成“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民众“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被迫起义反抗。贾山还分析了秦亡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君主肆其淫威,堵塞言路,“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由此他说“人主不闻其失,则社稷危”。景帝时期的晁错也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并上书皇帝。其中以《举贤良对策》、《守边劝农疏》最有影响。
汉初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当时的政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地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财富充溢,国力增强,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段成功的历史也反过来证明了汉初君臣所总结的“逆取而以顺守之”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