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取而以顺守之”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全国到处掀起了反抗秦朝的起义。秦朝被推翻后,又经过了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皇朝,于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说进入一个新时代,是因为从春秋以来,随着周天子的大权旁落,国家就陷入了战乱纷争状态。《史记》把这段历史依次概括为:“周室衰微,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这中间虽然出现了秦朝短暂的统一,然没过数年,强大的秦朝就土崩瓦解。秦朝的迅速倾覆,给汉初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以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君臣仍在思考秦亡的原因,以从中悟出巩固汉朝的道理。“逆取而以顺守之”就是他们通过总结历史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刘邦出身微细,年轻时可以说是一个无赖汉。他鄙视儒生,看重“马上”之力量。开始,他对经验的总结,不过是限于军事领域。如他在打败项羽后,对下属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有人说,将士获得军功,您能奖励他们,给他们好处;而项羽却忌贤妒能,打胜了仗不给人家记功,获得土地也不让人得利,所以,他失了天下。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保障军队给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能得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所擒杀。有一个叫陆贾的儒生,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他就很厌烦。有一次,他骂道:“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术也。昔者吴王、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就是说,你能马上得天下,你能马上治理天下吗?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不同的,用武的方式打下天下,必须用文的方式来进行治理;文武并用,才是长久的办法。商汤、周武王采取“逆取而顺守”的方略,所以国祚长久;吴王、智伯、秦始皇,都是一味尚武,任刑不变,所以终于败亡。陆贾最后的一句反问“假使秦朝得到天下后,行仁义、法先王,今天陛下您能取得天下吗?”虽然令刘邦很不高兴但也使他无言以对。刘邦毕竟是一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他很快转变过来,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于是概略地论述了历代存亡的原因,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陆贾认识到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他在很多地方都说到秦之灭亡,在于它以武力来统治国家,用酷刑来维护它的统治秩序:“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以暴制暴,结果是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天下越来越乱。秦朝也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它的失误就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陆贾还批评了秦始皇的“骄奢靡丽”之风,认为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导致上行下效,无法遏止,正所谓“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还是从上面做起:“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说这就是孔子所谓之“移风易俗。”
  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政论家。他写的《过秦论》、《治安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在对秦始皇进行评论时,就完全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贾谊分析了秦国从崛起到统一六国到最后灭亡的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兴亡之“理”,指出秦之灭亡是实行暴政的结果,“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故其亡可立待也。”他认为,政治成败、人心背向是比权位、兵器都要强大的东西。统一六国后的秦皇朝不是比它以前僻处雍州时强大得多吗?陈涉的能力、地位、兵器怎能和秦以前的对手山东六国相比,然而,结果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什么呢?贾谊反复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秦始皇犯了不知改弦更张的错误,假如秦二世知过能改,天下之人仍可能拥护他,毕竟人民心向统一,希望和平,但“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致使秦朝再也无法挽救。这就是说,不施仁政,把政治搞坏了,无论多么锐利的武器也敌不过为生存而斗争的千万起义群众。贾谊所谓“取与守不同术也”与陆贾所说的“逆取而顺守之”,意思是一样的。贾谊的“过秦”之论,有“戒汉”之意。在《治安策》、《陈政事疏》中,他更明确地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忧患心情。他说:现在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异于此!”他对人民的处境极为关切,对下层民众的苦难十分同情,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体察敏锐,指出事势中“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他斥责社会上层的奢侈挥霍为“天下之大贼”,大声疾呼“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以其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与贾谊同一时代的政论家贾言写有《至言》,揭露秦政暴虐造成“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民众“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被迫起义反抗。贾山还分析了秦亡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君主肆其淫威,堵塞言路,“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由此他说“人主不闻其失,则社稷危”。景帝时期的晁错也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并上书皇帝。其中以《举贤良对策》、《守边劝农疏》最有影响。
  汉初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当时的政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地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财富充溢,国力增强,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段成功的历史也反过来证明了汉初君臣所总结的“逆取而以顺守之”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重读书、重仕宦,人们为出人头地,必得读书。而读书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并不是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对权力和特权及物质的崇拜。隋朝以后,科举实行,读书人白首皓经、穷其一生。科举劝学,以宋代尤甚。宋真宗《劝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期刊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莽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数极少。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莽姓未进入前3000位,目前仅分布在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等地。  早在西周时期,史籍《
期刊
古代帝王的统治术又称“人君南面术”。人君南面术与道家有密切关系,其核心内容是“清静”和“无为”。所谓“清静”,就是清心寡欲,谦虚礼让;所谓“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干,而是不把自己的办法拿出来,先向臣下要办法,通过发掘臣下的才智以为己用,以收“无为而无不为”之效。《吕氏春秋》认为:“有道之主,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  既然人君南面术强调君王要少说话、少做事,那么君王有什么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认为,
期刊
现代人说起八股,往往摇头。其实就是古代人,大多对它也没什么好印象。古人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愚钝,咱们看出了八股文的坏处,他们其实也都看出来了。问题是,其他的替代方案可能还不如八股考试呢!于是,在八股取士的制度下,闹出了很多心酸的笑话。  有学者认为八股戕害学问  很多学者都认为八股这个东西败坏人心,戕害学问。比如顾炎武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廿一史废。”他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
期刊
2012年5月底,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去世。在所有纪念文章中,都说到了胡适当年给他的“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胡适给周先生的信)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连《光明日报》也近乎破例地在周汝昌有关文章后“链接”《胡适与周汝昌的“红楼缘”》。关于帮助,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最早关于《红楼梦》文章发表后,胡适立即去信赞扬,并在1948年夏“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用三层报纸包好”,借给他看。  这是明的,其
期刊
巴金的低调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1993年,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  黄宗江的生死观  编剧黄宗江对生死看得很开,曾写小纸
期刊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大”是中国国家最高权力和行政监督机关,“政协”则是中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构。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表达民意的?古人有“提案”一说吗?  ?笏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期刊
不能饿死齐白石  解放后,齐白石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每月到学校一次,画一张画给学生看,作示范表演。有学生指出要把他的工资停掉,时任学校军代表的艾青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国民党来,他没有饿死。共产党来,怎么能把他饿死?”  谁是皇上  1962年,溥仪在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那里的学员就餐,每人先交四毛钱。一次,溥仪掏出一块钱,付过之后,转身就
期刊
邂逅萧军,开始文学生涯  1911年端午节,萧红出生于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城呼兰,当时她还不叫萧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廼莹,是慈祥的爷爷给起的。据说张家祖籍是山东人,早年闯关东来到东北,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到了萧红的爷爷张维祯一代,家势已经衰落,不过尽管如此,家里还有四十多垧(在东北地区一垧等于15市亩)土地、三十多间房子和一座油坊,在呼兰一带仍属于殷实人家。  萧红的父亲
期刊
西汉时期,高级官吏因年龄或健康问题而自行恳请免除官职,退休回家的,仍可以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有的临时规定其享受某一官职级别的俸禄,有的由皇帝一次性赏赐巨额财物,没有统一的规定。  孝景帝末年,诸侯相石奋告老还乡,退休待遇是上大夫的官俸。西汉时,诸侯相是“秩中两千石”,每月的俸禄是一百八十斛;上大夫为“秩比千石”,每月八十斛。也就是说,石奋退休后的收入还不到在任时的一半。汉武帝时,郎中周仁因病退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