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有助于知识生成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我在实际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时作了以下尝试,并收获了点滴感悟。
一
书上本来的例题是这样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16页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没有盖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求4个面或5个面的面积。如果按照书上的例题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学任务也应该顺利地完成,但是我想这样太呆板,太枯燥了,能不能从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出发呢?能不能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呢?在这种想法下,我作了以下改变。
走进了课堂,我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的四周,涂料已经脱落(教室墙壁确实非常难看),非常难看,如果现在我们想将我们的教室重新粉刷一下,我们的教室将会非常漂亮,干净、整洁。那我们的学习环境将得到改善,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学生非常高兴地说:好。这时我说:现在学校正在筹集资金准备买涂料解决这一问题,准备买多少涂料?应该先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最终得出要计算出一间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那么如何计算出我们这间教室的粉刷面积?请同学们积极动脑。学生在积极参与下共同研究出了下面的方案:1.要粉刷的面是前后、左右和上面共五个面。2.要扣除不要粉刷的面积:门窗、黑板、小广播、公布栏。3.用第一面积减去第二面积就得到粉刷面积。此时,学生学习情趣非常高涨,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很快求出这一系列的数据,迫切想知道需要多少涂料。那么如何解决第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学生说:要知道教室的长宽高。于是我就告诉学生,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高大约3.5米,那么如何求这5个面的面积和呢?学生热情很高,通过自己思考,合作交流很容易求出面积,并总结了方法。这一环节不正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吗?不正是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吗?不正是本来例5的教学意图吗?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本来只讲例题,只做练习,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样的设计,学生完全由被动变为主动,每一个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下面的问题自然很流畅地解决了。最后我把书上的例5作为练习让学生完成,学生很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
二
这就是我在教学例5时作了简单的变动,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动,但对于数学课堂来讲,却是一个质的变化。
(一)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情境教学有了现代化多媒体的介入,课堂教学生动了许多,效果增强了很多,但是在落后的农村,没有这一设施,我想我们应该利用身边的数学问题,以解决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本堂课,就利用了让学生去思考粉刷教室这一实际问题所要涉及的一些数学问题。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就非常强烈,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如果按照例5的教学,学生也能掌握求4个面或5个面的方法,但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心情、自主探索时的思考、合作交流时的思想的碰撞,师生互动就不会这么强烈了。两种教学结果虽然会一样,但我想,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的程度,合作讨论的激烈就不会有更多的精彩了。结果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不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认真动脑,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也能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体积时,我们可以用实物演示,可以借助于一些学生熟悉的故事。我在教学时,就给大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来说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它怎么这么聪明啊?其实里面有着我要学的数学知识呢?通过这样的讲解,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来就是利用加入小石子使水面升高,那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是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为什么会挤上来呢?是因为小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体积的含义概括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虽然没有多媒体,但也能创设情境,而且朴实无华,不是更好吗?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出发,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本节课,如果按照本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如何求5个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也能完成。但是可以看到,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深情投入,思维活跃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在情境的創设中,教师的引领是关键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这样,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有益,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堂数学课上改变的几点感受,这种改变确实也不是什么妙手之笔,只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一点想法。在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的朴实无华的教具下,避免了单调地讲例题,做练习,真正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简单的改变,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
书上本来的例题是这样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16页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没有盖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求4个面或5个面的面积。如果按照书上的例题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学任务也应该顺利地完成,但是我想这样太呆板,太枯燥了,能不能从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出发呢?能不能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呢?在这种想法下,我作了以下改变。
走进了课堂,我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的四周,涂料已经脱落(教室墙壁确实非常难看),非常难看,如果现在我们想将我们的教室重新粉刷一下,我们的教室将会非常漂亮,干净、整洁。那我们的学习环境将得到改善,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学生非常高兴地说:好。这时我说:现在学校正在筹集资金准备买涂料解决这一问题,准备买多少涂料?应该先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最终得出要计算出一间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那么如何计算出我们这间教室的粉刷面积?请同学们积极动脑。学生在积极参与下共同研究出了下面的方案:1.要粉刷的面是前后、左右和上面共五个面。2.要扣除不要粉刷的面积:门窗、黑板、小广播、公布栏。3.用第一面积减去第二面积就得到粉刷面积。此时,学生学习情趣非常高涨,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很快求出这一系列的数据,迫切想知道需要多少涂料。那么如何解决第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学生说:要知道教室的长宽高。于是我就告诉学生,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高大约3.5米,那么如何求这5个面的面积和呢?学生热情很高,通过自己思考,合作交流很容易求出面积,并总结了方法。这一环节不正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吗?不正是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吗?不正是本来例5的教学意图吗?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本来只讲例题,只做练习,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样的设计,学生完全由被动变为主动,每一个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下面的问题自然很流畅地解决了。最后我把书上的例5作为练习让学生完成,学生很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
二
这就是我在教学例5时作了简单的变动,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动,但对于数学课堂来讲,却是一个质的变化。
(一)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情境教学有了现代化多媒体的介入,课堂教学生动了许多,效果增强了很多,但是在落后的农村,没有这一设施,我想我们应该利用身边的数学问题,以解决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本堂课,就利用了让学生去思考粉刷教室这一实际问题所要涉及的一些数学问题。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就非常强烈,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如果按照例5的教学,学生也能掌握求4个面或5个面的方法,但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心情、自主探索时的思考、合作交流时的思想的碰撞,师生互动就不会这么强烈了。两种教学结果虽然会一样,但我想,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的程度,合作讨论的激烈就不会有更多的精彩了。结果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不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认真动脑,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也能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体积时,我们可以用实物演示,可以借助于一些学生熟悉的故事。我在教学时,就给大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来说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它怎么这么聪明啊?其实里面有着我要学的数学知识呢?通过这样的讲解,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来就是利用加入小石子使水面升高,那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是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为什么会挤上来呢?是因为小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体积的含义概括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虽然没有多媒体,但也能创设情境,而且朴实无华,不是更好吗?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出发,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本节课,如果按照本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如何求5个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也能完成。但是可以看到,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深情投入,思维活跃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在情境的創设中,教师的引领是关键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这样,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有益,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堂数学课上改变的几点感受,这种改变确实也不是什么妙手之笔,只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一点想法。在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的朴实无华的教具下,避免了单调地讲例题,做练习,真正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简单的改变,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