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眼界、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完成。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理性的规范,更多的是凭着长期的体验与语文实践中形成的语感。因此,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逐渐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善于从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联系中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义,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言之语”,而且能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中丰富人生经历,发展思维,增长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有声有色,情不自禁,用心体验
1.以各种媒体的魅力吸引学生。
实践证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直观再现、微观凸显、宏观囊括,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像交辉,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参与学习。如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从学生专注、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2.以教师的魅力唤醒学生。
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共同生命的投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绝不是单向的给予。如在《林海》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岭、林、花”几段时,我为学生范读了一遍,伴着优美的乐声,他们边听边想象。读着读着,我先听到几个低低的声音附和着,后来一部分同学跟着高声地有感情地读了起来。这样情不自禁、自然而然的朗读不是真正地用心在体验吗?这让我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极为普通而又蕴涵深意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
二、栩栩如生,跃跃欲试,角色体验
在教学中,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通过表演体验,获得情感。
表演使课文内容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
2.通过模拟体验,加深情感。
有一次,我外出听课,听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东方之珠》一课,这篇课文按“总—分—总”的段式写了六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旅游度假胜地浅水湾”、“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香港三大闹市口之一的铜锣湾”,第五自然段则描写夜景下的迷人香港。执教老师首先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模拟活动,(因为那是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让每一个学生走下自己的座位,扮演“小导游”,各自选择一位听课老师作为游客,用“导游”的口吻向客人老师介绍“东方之珠”的情况。听课老师给各位“小导游”评分打等地。“小导游”们生动形象的介绍,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样的课堂模拟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3.通过操作体验,升华情感。
操作可以启发创造动机、发现创造对象、确定创造方向。实际上,操作是一种有意识的动作,在动作的同时,思维也紧张进行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适时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思考,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例如《捞铁牛》、《曹冲称象》都是动手操作的好材料。
三、海阔天空,如鱼得水,生活中体验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只有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与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观察生活。
有些课文内容既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拓宽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回归生活。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采用的方式虽然可能有所变化,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技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父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父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那教学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作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化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四、多姿多彩,各得其所,自我体验
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特定的个体对特定的读物又有特定的认识规律和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能相机指导。实践证明,教师的讲解和结论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其对知识的深刻性会优于纯粹的间接传授数倍。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少一些直接传授,多建一些桥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从个体以往的生活积累和生命感受出发,深入其中,去领悟和揭示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蕴,通过各种心理素质的交融、碰撞、互汇,使相对凝固和静态的知识体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活、催化,赋予新的意义,产生更强烈、更深刻的生命活力。
一、有声有色,情不自禁,用心体验
1.以各种媒体的魅力吸引学生。
实践证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直观再现、微观凸显、宏观囊括,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像交辉,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参与学习。如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从学生专注、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2.以教师的魅力唤醒学生。
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共同生命的投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绝不是单向的给予。如在《林海》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岭、林、花”几段时,我为学生范读了一遍,伴着优美的乐声,他们边听边想象。读着读着,我先听到几个低低的声音附和着,后来一部分同学跟着高声地有感情地读了起来。这样情不自禁、自然而然的朗读不是真正地用心在体验吗?这让我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极为普通而又蕴涵深意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
二、栩栩如生,跃跃欲试,角色体验
在教学中,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通过表演体验,获得情感。
表演使课文内容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
2.通过模拟体验,加深情感。
有一次,我外出听课,听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东方之珠》一课,这篇课文按“总—分—总”的段式写了六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旅游度假胜地浅水湾”、“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香港三大闹市口之一的铜锣湾”,第五自然段则描写夜景下的迷人香港。执教老师首先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模拟活动,(因为那是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让每一个学生走下自己的座位,扮演“小导游”,各自选择一位听课老师作为游客,用“导游”的口吻向客人老师介绍“东方之珠”的情况。听课老师给各位“小导游”评分打等地。“小导游”们生动形象的介绍,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样的课堂模拟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3.通过操作体验,升华情感。
操作可以启发创造动机、发现创造对象、确定创造方向。实际上,操作是一种有意识的动作,在动作的同时,思维也紧张进行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适时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思考,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例如《捞铁牛》、《曹冲称象》都是动手操作的好材料。
三、海阔天空,如鱼得水,生活中体验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只有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与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观察生活。
有些课文内容既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拓宽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回归生活。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采用的方式虽然可能有所变化,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技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父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父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那教学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作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化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四、多姿多彩,各得其所,自我体验
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特定的个体对特定的读物又有特定的认识规律和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能相机指导。实践证明,教师的讲解和结论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其对知识的深刻性会优于纯粹的间接传授数倍。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少一些直接传授,多建一些桥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从个体以往的生活积累和生命感受出发,深入其中,去领悟和揭示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蕴,通过各种心理素质的交融、碰撞、互汇,使相对凝固和静态的知识体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活、催化,赋予新的意义,产生更强烈、更深刻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