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来源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198962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2—0051—05
  
  [内容摘要]从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入手,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围绕该问题所进行的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锦州地区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及其特点,从而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宗教信仰进行科学的信仰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宗教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球宗教升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所增加,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而搞清楚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及社会根源,从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与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亦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中出现宗教信仰升温的现象,可以说这既与渐进转型的社会环境、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它也同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主流宗教观的影响与挑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灌输和说教式的教科书和教学方式导致大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主流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中讲宗教问题很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教材长达四百多页,涉及宗教问题仅两页。由于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既不了解中国宗教学二十多年来的理论进展,也不了解中国宗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从单一的意识形态角度,重复 “麻痹”、“鸦片”、“颠倒”、“幻想”、“异己”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结果既不能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不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厌弃。而宗教学说由于其在大学教学中较少涉及,当大学生在不经意间接触到这些宗教思想时,反而能够以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积极地探索与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进而对宗教文化产生兴趣。另一方面,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过程的情感化和趣味化,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中,还存在着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化和趣味化的现象,认为只要能调动人们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娱乐式的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在高校宗教信仰升温的环境下,甚至以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为依据,否定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特质,强调其中的普遍性质。进而使大学生愈加淡化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挑战。现代西方哲学所大力推崇的“理性主义”思潮在理论深度上优于传统的旧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大都打着“科学主义”的旗号拒斥所谓“独断论”的形而上学,他们认为任何主张物质本原或精神本原的学说都是超出人类自身理性认识能力的毫无根据的猜测或独断,应该被视为形而上学而加以拒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限制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从而为宗教信仰留下了地盘。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旧唯物主义的思维定式,这突出地表现为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重大原则区别,脱离物质生产实践而仅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它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中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而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进到因为不可知而令人充满遐想的宗教世界中去寻求一份心灵的慰藉,由此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对宗教文化及彼岸世界的崇信。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的影响与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利他主义、奉献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与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价值体系存在严重冲突,由此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两极化的发展方向,而信教也就成了大学生所选择的一种倾向。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渐进转型,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的利他主义、奉献主义价值观不断遭受到其他价值观尤其是功利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冲击。在多种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往往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由此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两极化发展倾向,而大学生信教也就日益升温。
  (四)大学生宗教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存在问题,主要就是一些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比较困惑,虽然在理论上掌握比较透彻,但当面临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时,却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解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许多的疑惑和许多的问题,而教师却很少或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任何宗教思想都不是独立存在、随意产生的,其背后一定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果是由于实际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就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如果是认识层面偏差所引发的问题,就要着重从思想认识的层面进行教育。而事实上,一方面,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知识素养较低,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另一方面,教育者自身人格力量的削弱,难以树立威信,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和以德服人。从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反感,经常逃课,做其它事或睡觉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既是教师的尴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与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信教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树立科学的信仰观和价值观。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理性地看待大学生信仰宗教和宗教暧昧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宗教也在随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适者生存。当今社会宗教现象的最大特点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和文化性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喜欢互赠礼物,到教堂去观看或者参与祈祷等宗教活动。这是青年把宗教元素引入了青年流行文化之中,形成独特的、现实的、个性化的文化景观。对这些流行文化现象当然要关注,但是不应视如洪水猛兽而令行禁止。相比之下,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遭到挫折的青年的信仰取向更需要及时的引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创新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启发性、研究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激发起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而使其远离那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因此,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断改进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意识,进而使其树立真正科学的信仰观与价值观。
  (二)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宗教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重视宗教学科的建设和研究,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加强无神论的教育,养成和强化科学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价值观的坚定性。首先,可以有选择的搞一些关于宗教知识的专题和讲座。大学的宗教学教育,它的教育任务不是培养信徒,更不是培养神职人员,而是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宗教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对宗教有基本的认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适当的专题报告和讲座既能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浓厚兴趣,又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握宗教发展规律,清醒认识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其次,培养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宗教文化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很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中做什么”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宗教知识知之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宗教文化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宗教的特征,从而使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再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无神论教育。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宗教渗透现象屡见不鲜,要针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导胜于堵。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即以崇拜神灵、信鬼神为主要特征的有神论和以承认世界是一个物质的统一体,否认自然的神灵和来世生活为特征的无神论。加强青年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因势利导,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广阔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何适应时代特征和要求、立足大学生思想现状,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校园中大学生宗教信仰和宗教暧昧现象就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契机。一方面,宗教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优秀且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民族文化多样性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成为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成为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这种多样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在追求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们积极向善,与人友好和睦,讲求和平与宽容等美德。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互动,互相补充。因为在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往往包容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严于律己、福利社会、利益人民、爱护生灵等道德规范,对人们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也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对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的部分内容已经转变成了一定的民俗活动,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促进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大学生通过对宗教文化知识的学习,促使其开阔眼界,汲取积极因素,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锦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成因分析
  我们课题组针对相关问题在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三所在校大学生当中进行了一次选择性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对象设在一年级和三年级,涵盖文科、理工、医学科,包括了来自城乡以及少数民族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围绕当代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及其特点、大学生信教的原因等方面问题展开提问,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宗教价值观的有关情况,从而为引导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并进而树立真正科学的信仰观和价值观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锦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体上体现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但是对宗教感兴趣,对宗教信仰者持宽容态度的比例很大,存在着一种宗教暧昧态度,这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有宗教信仰学生比例的状况。在问卷统计结果中体现出目前在大学生当中信仰宗教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针对问卷中的 “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选择“有”的有 32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6%,选择“无”的有151名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5.5%。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有一定的兴趣。而选择“对宗教感兴趣”的有5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9.5%。可见,在当前的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仍然是少数,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的一定的兴趣,这与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相关联的。因此,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宗教更是一种兴趣而不狂热。青年人富于幻想,好奇心强,他们往往对什么都感兴趣,当然对宗教也有探究的兴趣。对于青年人而言,出入寺观教堂与游览其他名胜古迹没有什么区别,参加圣诞夜活动的动机仅仅是想见识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新事物”。随大流地跪拜、上香、获取和佩带各种宗教器物,如佛像、十字架等也被认为是一种时尚。
  2.关于对宗教内涵的认识状况。从对宗教内涵的认识上看,当代大学生倾向于“宗教是一种沉淀的历史文化”。当问卷问及“你认为什么是宗教”时,选择“完全是迷信,是一种荒诞的学说”的仅有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选择“是有自己特殊教规的团体组织”的有3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5%;而选择“宗教是一种沉淀的历史文化”的有139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9.5%。从而体现了新世纪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更趋于理性,更加全面,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政治教育中的宗教性质和内涵的界定而更认同宗教是文化的历史积淀了。因此使大学生对宗教及其文化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现象产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宗教所具有的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3.关于宗教信仰的动因状况。从信仰宗教的原因来看,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中表现出 “非功利化”倾向。问卷中问及“如果你选择信教,那么你的信教原因是什么” (可多选)时,选择“求神庇佑并赐福”的有6人,仅占信教学生人数的18.7%,选择“追求真理”的有5人,占信教学生人数的15.6%,而选择“获得心灵慰籍,缓解压力”的则有30人,占到信教学生人数的94%。选择“其它原因”的5人。这说明大学生信仰宗教多数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
  4.关于了解宗教的途径状况。从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来看,从问卷结果来看,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获得的有2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5%;“通过网络或者收听外国的广播电台”获得的有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5%;“通过与教会教职人员的接触”获得的有19人,占9.5%;“通过父母或亲近的人传输”获得的17人,占8.9%。其余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偶然听说或看到”来获得一些宗教知识的。当问及“您身边的人向你介绍过宗教知识吗”,选择“有过”的有8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5%,从调查结果来看,新世纪大学生获得宗教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受电台、亲人和教会工作人员的影响比较多些,这样可能就会对宗教认识产生偏离,不够全面,也会疏于积极而正确的引导。
  5.关于对待宗教仪式的态度状况。从对待宗教仪式的态度上看,他们往往更注重日常行为的规范化。据问卷反馈的信息显示,当问及“如果你信仰宗教,那么你如何看待有关的宗教仪式”的时候,选择“宗教仪式至关重要”的有1人,占被调查信教大学生人数的3.1%,而选择“可有可无”的有20人,占到被调查信教大学生人数的62.5%,选择“不需要”的11人。当问及“在校园可不可以举行宗教仪式”这个问题时21人选择“不可以”或者“无所谓”,占信教大学生的62.6%,从这些数据也可看出信教大学生倾向于淡化宗教仪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是信仰却不归属。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大部分所谓“信教”学生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可以说大部分“信教”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在形式上也没有归属其中。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我们课题组针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厘清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从而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与对待宗教信仰问题。
  1.宗教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独特魅力的吸引。首先,宗教作为人类历时久远、分布普遍、影响深广的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连。人类文明的各个部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遗留的许多文化遗产,无不处处显示出宗教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光辉。大学生在学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感觉到宗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许多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宗教资源”,展示宗教文化的建筑、雕刻、雕塑、绘画、仪式、传说、教义、典籍等等,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有些曾经去这些地方旅游的大学生由此而产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进而研究宗教甚至信仰宗教。而且随着我国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高校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宗教文化的渗透就不可避免。其次,宗教能满足人们的内在心理需要和群体交往的需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大学生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导致一部分同学心理上的失衡等使一些同学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看法。在现实中,又往往由于道德、法律、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随意地宣泄自己的负面的情绪。很多大学生便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他们的忏悔和祷告是以对牧师和神父的绝对信任为基础的;佛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跟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另外,宗教能为信徒很好地提供群体和交往的需要,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使信徒有了群体的归属之感,满足了人的这一本性需要,获得在群体中生活的快乐。有些边缘大学生从而转向参加宗教活动、宗教聚会,以宗教为纽带进行聚群、结朋识友来寄托心灵。这些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是很难实现的,而宗教则成了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首选。
  2.家庭和周围信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在西方宗教的研究脉络中,多数学者都认为,只有少数人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地追求而获得的。大多数人基本的宗教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本次调查发现有20%的大学生认为促使人信教的动机是受家庭熏陶。大学生信仰最多的与其父母及亲属信仰最多的都是佛教和基督教这种高度的趋同性,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从调查分析中也可见,对大学生群体影响最大的宗教因素,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信教人士的个人品质和面貌。正是这些人所追求的至善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道德“重构”中显示出了独特意义。这种道德的恪守者,不再被一些大学生视为“异端”,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楷模”,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召。
  3.市场经济带来价值与信仰的迷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个领域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着优胜劣汰的选择。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公司倒闭、企业停产、职工下岗等现象,造成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和工作环境的不稳定。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盲目的经济利益至上观念面前苍白无力,社会上拜金主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扭曲的价值取向使得人情冷漠,金钱万能,少数急功近利者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被社会不良风气扭曲了人生观的少数青年可能会把宗教信仰当成解脱的途径。
  4.全球化环境下大学生对宗教更加宽容。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接触宗教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络成为青年接触和认识宗教的重要渠道之一。和传统传媒相比,它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互动性最强,因此成为青年人最喜欢的接受资讯和表达意见的方式。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文明多元共存,各个宗教之间也呈现出宽容和理性的趋势,宗教家们正在积极推动宗教对话,探讨普世的宗教伦理,承认、尊重宗教文化的多样性,青年的宽容理性态度与这种潮流非常一致。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年大学生的宗教观同时受到传统和现代、本土和世界的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参考文献
  [1]曹中建.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01-2002)[G].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李平晔.信仰与现实之间[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3]方立天.走文化宗教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5-09-13(3)
  [4]陈先达.新时期的哲学成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J].江西社会科学, 2005(1):9-19
  [5]徐世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思想观念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3)
  [6]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8] 李晓宁.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9] 王晓朝.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文 森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盘锦市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呈现以下特点:党外人士的实职安排,坚持做到共同研究、共同规划、共同培养、共同考核;党外干部的管理实现了交流、使用、待遇及照顾同盟者利益上有突破;党外干部的任职范围和结构有较大改善,文化层次逐步提高,担任人大、政协职务的党外干部和党外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以及担任政府及其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党外领导干部,在参与政府事务管理、参与政策及规定的制定和执行中都较好地发
期刊
[内容提要]外交保护是当代国际法的重大问题之一。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6年通过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是该领域目前最为权威的国际文件。作为国家实施外交保护的前提条件之一,国际法要求个人在寻求国家提供保护之前首先将东道国的当地救济用尽。用尽当地救济规则只适用于国家因为其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而受到的“间接损害”,因此有必要区分国家所受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在外交保护的大多数案件中,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往
期刊
[内容提要]“工人没有祖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彰显无产阶级彻底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著名口号。其立论基础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具有相同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正确理解这一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至少可以从资产阶级的国家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西欧工人运动的政治观察,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革命条件,以及民族问题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等4个视角加以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
期刊
[内容提要]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作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新中国的重要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事业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将肩负着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壮大,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这样的重任。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4—039—06  [内容提要]基层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基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基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流程及评价结果,基层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基层民主党派代表人
期刊
[内容提要]爱尔兰长老会是基督教新教的教会,成立于17世纪,在19世纪随着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使团。在1869年至1951年期间,爱尔兰长老会派出传教使团来到中国东北的辽宁,他们施医布道,创办学校,为当地的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作为殖民者的同伴,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 键 词]爱尔兰长老会;辽宁;贡献;局限性  基督新教在近现代时期传入辽宁。据记载,历史上共有16个
期刊
[内容提要]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发展,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深化共识、凝聚共识,进而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对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目标定位准确,在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引导下认真分析影响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目标定位的因素,更加有针对性地把握新时期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目标实现的路径。  [关 键 词]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目标定位;实现路径  以新时期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为研究
期刊
[内文摘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保持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历史经验和特有政治优势。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院要以发展为契机,切实的搞好学院的基层党建工作,为学院的长久发展、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做好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建;问题;对策   一、当前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期刊
[内容提要]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几部党章及其修正章程中关于党员和组织的相关规定,逐步完善了党内选举制度,陆续提出选举权、被选举权、民主集中制等重要概念,并初步建立了基层选举的一整套制度。    [关键词]党章;选举;党内民主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生了一部党纲、三部正式党章和三部修正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2—0030—06    [内容摘要]2004年全省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铁岭市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发现培养选拔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全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统一战线;党外代表;队伍建设  加强党外代表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