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寓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是语言活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之一,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感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读中悟 悟中读
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教师讲出来的,还要学生去读、去悟。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注重朗读示范的艺术性,诱发朗读的兴趣
1.以“美”激“情”。如《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学生脑海中会出现不同形态的荷花竟都是那样的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因此,整段文字应读得节奏鲜明、顿挫得致、激情昂扬,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得到美的熏陶。
2.以“声”传“情”。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是不加表示或略加表示的。教师就要通过范读,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使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也有兴趣。因此,教师亲身示范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以听的形式接受实际和直接的语言文字训练,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视其人、闻其声,思想感情随教师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让学生以声传情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
3.以“情”唤“情”。教师的朗读示范除了让自身情感注入和传达学生外,还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荷花》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我设计了配乐范读,并提出:“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边听听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定会插上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其中,就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验。
二、讲究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巩固朗读的兴趣
1.分角色朗读。对故事性强、情节变化快、对话多的课文,可以由不同学生分别读出不同人物的有关语句。这种训练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林冲棒打洪教头》、《螳螂捕蝉》等。
2.齐读和指名读。这两种训练方式可交叉使用,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指名读便于老师针对朗读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适量的齐读可以使较多的同学有朗读的机会,范围面广,但容易形成唱读。
3.引读与轮读。包括师生引读、轮读、男女生分读等。对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要轻声轮读,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爱如茉莉》等;对句式押韵、加强识记的可引读,如《灰椋鸟》、《古诗》等。
4.配乐朗读。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学生积极性高,情趣盎然。讲究朗读训练的多样性,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才能巩固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授予朗读指导的技巧,提高朗读的兴趣
1.读准重音。重音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没有非重音也就是没有重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掌握句中的重音。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句话:“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其中“九十九”和“一”要念重音,声调高而重。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处理。
2.把握语调。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永远的怀念之情。因此,朗读这句话时,必须根据文中情境的变化来选用语言技巧,语气语调要一次比一次低沉,速度逐渐缓慢,才能体现诗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基调。
3.注意停顿。要让学生知道与标点符号大致相当的语法停顿和逻辑重音相当的强调停顿,教会他们朗读时应如何把握停顿,分辨出哪儿需要强调停顿,特别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停顿的换气。
四、创设朗读语言的环境,增强朗读的兴趣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烟台的海》一课,作者以其一年四季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刚走进文本,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先写冬天的海呢?多会思考的孩子呀!此时,先前的预设已经成为多余,带着问题,同学们开始细细地品读文章。在文本中徜徉一番,同学们立刻发现冬天烟台的海有其独特的壮观之处,这正是作者作如此安排的深刻用意啊!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趁热打铁,伴随多媒体视频上的图象,有感情地朗读起来。然后让学生分别读读一年四季描写海的句子。此时,同学们的朗读声成了课堂里最美妙的音符,或激昂、或轻柔、或平静……在不同的朗读中,同学们似乎真正走进了烟台海的四季。因此,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读中悟 悟中读
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教师讲出来的,还要学生去读、去悟。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注重朗读示范的艺术性,诱发朗读的兴趣
1.以“美”激“情”。如《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学生脑海中会出现不同形态的荷花竟都是那样的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因此,整段文字应读得节奏鲜明、顿挫得致、激情昂扬,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得到美的熏陶。
2.以“声”传“情”。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是不加表示或略加表示的。教师就要通过范读,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使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也有兴趣。因此,教师亲身示范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以听的形式接受实际和直接的语言文字训练,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视其人、闻其声,思想感情随教师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让学生以声传情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
3.以“情”唤“情”。教师的朗读示范除了让自身情感注入和传达学生外,还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荷花》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我设计了配乐范读,并提出:“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边听听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定会插上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其中,就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验。
二、讲究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巩固朗读的兴趣
1.分角色朗读。对故事性强、情节变化快、对话多的课文,可以由不同学生分别读出不同人物的有关语句。这种训练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林冲棒打洪教头》、《螳螂捕蝉》等。
2.齐读和指名读。这两种训练方式可交叉使用,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指名读便于老师针对朗读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适量的齐读可以使较多的同学有朗读的机会,范围面广,但容易形成唱读。
3.引读与轮读。包括师生引读、轮读、男女生分读等。对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要轻声轮读,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爱如茉莉》等;对句式押韵、加强识记的可引读,如《灰椋鸟》、《古诗》等。
4.配乐朗读。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学生积极性高,情趣盎然。讲究朗读训练的多样性,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才能巩固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授予朗读指导的技巧,提高朗读的兴趣
1.读准重音。重音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没有非重音也就是没有重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掌握句中的重音。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句话:“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其中“九十九”和“一”要念重音,声调高而重。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处理。
2.把握语调。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永远的怀念之情。因此,朗读这句话时,必须根据文中情境的变化来选用语言技巧,语气语调要一次比一次低沉,速度逐渐缓慢,才能体现诗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基调。
3.注意停顿。要让学生知道与标点符号大致相当的语法停顿和逻辑重音相当的强调停顿,教会他们朗读时应如何把握停顿,分辨出哪儿需要强调停顿,特别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停顿的换气。
四、创设朗读语言的环境,增强朗读的兴趣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烟台的海》一课,作者以其一年四季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刚走进文本,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先写冬天的海呢?多会思考的孩子呀!此时,先前的预设已经成为多余,带着问题,同学们开始细细地品读文章。在文本中徜徉一番,同学们立刻发现冬天烟台的海有其独特的壮观之处,这正是作者作如此安排的深刻用意啊!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趁热打铁,伴随多媒体视频上的图象,有感情地朗读起来。然后让学生分别读读一年四季描写海的句子。此时,同学们的朗读声成了课堂里最美妙的音符,或激昂、或轻柔、或平静……在不同的朗读中,同学们似乎真正走进了烟台海的四季。因此,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从而把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