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因不在身边,对孩子没有办法教育,孩子长期生活在姥姥家。我和姥姥交谈时发现,她既不听姥姥、姥爷的话,又不喜欢写作业,而姥姥、姥爷又不识字,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其父母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对孩子的学习几乎是不闻不问。
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朱同学的许多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跟其他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上课的时候坐姿很随意,有时站起来,有时跪在凳子上,手里的小东西永不间断。让他写字时却又在哪儿一动不动地发呆,如果老师不站在他身边,他是不会动笔的。经过一学期的引导、督促、矫正,他上课的表现慢慢有了好转,手中的小动作较少了,但是仍会时常走神。其实,当他认真听讲时,回答的问题还是不错的,说明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差。
第二学期开学,我发愁了,因为要接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怎么办?我想,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他的教学方法来指导他。于是,我对朱学生进行了一次跟踪辅导。
一、学前抽测
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测。20以内数的加减法共出了20道,全班62人中有28人全对,错了4题以上的有23人,朱学生错了14道,并且都是因为空着没写得数。由此可见,他的计算基础较为薄弱,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在课堂上学习才能获得。
二、课前口算
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我每天都在数学课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完成20道口算题,并进行批改。他第一次测试只写了前面的13道题,剩下的7道题还没来得及算出来。
三、交流谈心
为了找出他计算慢的原因,我打算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决定把他带到办公室进行单独交流。
1.我和他进行第一次交流。
(1)过程记录。
师:计算12+5,让我看看。
朱数一个数缩回一个手指头,从13数到17,共数5个手指头。
师:你这样算多慢啊!后面的题目怎么能够完成呢?你会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吗?
朱沉默。
这次交流发现他计算速度慢的原因是没有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于是我让他继续熟记。
(2)分析。通过这次交流发现他计算速度慢的原因是没有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虽然他在课堂上掌握了方法,也花时间去记忆了,但是记得不熟。于是我让他继续熟记,督促检查,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建议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3)测试。在第二次的口算测试中,同样20道题,他错了5道,2道没完成。
2.第二次交流学习。
(1)过程记录。
师:今天还是掰手指头算吗?
朱:不。
师:15减6怎样算?
朱:个位5减6不够减,向十位退1,15减6等于9。
师:你觉得和掰手指头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朱:快了很多。
(2)分析。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后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给他奖励了“你很棒”三个字,并要求回家去继续练习,学生很兴奋。
(3)测试。在第三次的口算测试中,20道题他做对了17道,剩下的3道题没有完成。
3.两次交流后的思考。
(1)个别交流,寻找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学生交流是寻找问题根源的最快途径。我和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计算速度慢的原因是没有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便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我们学习的“凑十法”如见“9”想“1”、见“8”想“2”等记忆方法熟记结果。因为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效果。如果20以内的加减法表不熟练,那么多位数的加减法以及小数的加减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20以内的加减法试题一定要求学生做到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这样既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提高正确率。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学生在校的时间很短,要熟记这些内容,回家后的练习必不可少,所以和家长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所以,我们不仅要告诉家长需要练习什么,还要教给他们配合练习的方法,在督促孩子熟记后可打乱顺序背,还可以和孩子们进行对口令练习。
(3)及时鼓励,提供动力。鼓励教学,无论对谁都非常有效,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第二次测试后,我立刻鼓励和表扬了学生,她很兴奋。从她的表情看她更愿意进行口算练习。在第二次和家长交流时,要求其统计孩子每次完成的题数,并记录下来,这也是对孩子的鼓励,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愿望。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分享。教学中处处充满着智慧,教无止境。只要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参与这种分享,进而把这种分享实实在在地用于教学,在满足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快乐。
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朱同学的许多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跟其他同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上课的时候坐姿很随意,有时站起来,有时跪在凳子上,手里的小东西永不间断。让他写字时却又在哪儿一动不动地发呆,如果老师不站在他身边,他是不会动笔的。经过一学期的引导、督促、矫正,他上课的表现慢慢有了好转,手中的小动作较少了,但是仍会时常走神。其实,当他认真听讲时,回答的问题还是不错的,说明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差。
第二学期开学,我发愁了,因为要接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怎么办?我想,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他的教学方法来指导他。于是,我对朱学生进行了一次跟踪辅导。
一、学前抽测
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测。20以内数的加减法共出了20道,全班62人中有28人全对,错了4题以上的有23人,朱学生错了14道,并且都是因为空着没写得数。由此可见,他的计算基础较为薄弱,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在课堂上学习才能获得。
二、课前口算
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我每天都在数学课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完成20道口算题,并进行批改。他第一次测试只写了前面的13道题,剩下的7道题还没来得及算出来。
三、交流谈心
为了找出他计算慢的原因,我打算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决定把他带到办公室进行单独交流。
1.我和他进行第一次交流。
(1)过程记录。
师:计算12+5,让我看看。
朱数一个数缩回一个手指头,从13数到17,共数5个手指头。
师:你这样算多慢啊!后面的题目怎么能够完成呢?你会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吗?
朱沉默。
这次交流发现他计算速度慢的原因是没有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于是我让他继续熟记。
(2)分析。通过这次交流发现他计算速度慢的原因是没有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虽然他在课堂上掌握了方法,也花时间去记忆了,但是记得不熟。于是我让他继续熟记,督促检查,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建议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3)测试。在第二次的口算测试中,同样20道题,他错了5道,2道没完成。
2.第二次交流学习。
(1)过程记录。
师:今天还是掰手指头算吗?
朱:不。
师:15减6怎样算?
朱:个位5减6不够减,向十位退1,15减6等于9。
师:你觉得和掰手指头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朱:快了很多。
(2)分析。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后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给他奖励了“你很棒”三个字,并要求回家去继续练习,学生很兴奋。
(3)测试。在第三次的口算测试中,20道题他做对了17道,剩下的3道题没有完成。
3.两次交流后的思考。
(1)个别交流,寻找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学生交流是寻找问题根源的最快途径。我和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计算速度慢的原因是没有熟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便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我们学习的“凑十法”如见“9”想“1”、见“8”想“2”等记忆方法熟记结果。因为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效果。如果20以内的加减法表不熟练,那么多位数的加减法以及小数的加减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20以内的加减法试题一定要求学生做到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这样既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提高正确率。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学生在校的时间很短,要熟记这些内容,回家后的练习必不可少,所以和家长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所以,我们不仅要告诉家长需要练习什么,还要教给他们配合练习的方法,在督促孩子熟记后可打乱顺序背,还可以和孩子们进行对口令练习。
(3)及时鼓励,提供动力。鼓励教学,无论对谁都非常有效,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第二次测试后,我立刻鼓励和表扬了学生,她很兴奋。从她的表情看她更愿意进行口算练习。在第二次和家长交流时,要求其统计孩子每次完成的题数,并记录下来,这也是对孩子的鼓励,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愿望。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分享。教学中处处充满着智慧,教无止境。只要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参与这种分享,进而把这种分享实实在在地用于教学,在满足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