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学案”导学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设计
  
  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此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一形象的特点。
  3 通过河伯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河伯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课文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二、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 语文版教材把《秋水》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秋水》选自《庄子》,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通过河伯与海神若的七段对话,阐述了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思想。课文是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给人以哲理的思考,所以在学习时,要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把握文章的寓意。
  2 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记下来,请教同学或老师。
  3 查阅资料:庄子及《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及成语。
  (二)学海夺宝
  活动一:试一试,看谁字音读得准。
  百川灌河 泾流 两涣渚崖 殆 弗信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节奏划得明,课文读得好。
  1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3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法指导:要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
  活动三:赛一赛,看谁文意读得通。
  1 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
  秋水(时)至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
  少仲尼之(闻) 则(殆)矣
  (大方)之家 百川(灌河)
  2 找出通假字:
  泾流之大( )
  不辩牛马( )
  3 掌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百川灌河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找出课文中的成语。
  5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活动四: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问题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问题2: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3: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问题4: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请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5: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
  问题6:从下文河伯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学案”教学模式。主要以“学案”作为学习任务,启动学生自主学习,以程序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现学生思维的历程并形成知识结论,以拓展延伸挖掘知识内涵,促进深层次的理解,以总结反思完成对知识、方法、情感的升华,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
  首先,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能够借助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秋水》这篇课文,包含了较多的古文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古文的好例文,所以我设计用学案指导学生自学,以学生质疑教师答疑的形式讲解特殊的句子及具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其次,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内容上总有让人心智获得启示和教益之处,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走近经典,了解庄子的散文特色和寓言寓意,更要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所以我设计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著名学者南怀瑾有这样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在文章中运用了很多小故事,如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同学们,你们能讲讲《庄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吗?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教师辅助策略:这一教学环节要注意师生互动,在学生讲述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二、依案自学
  (一)学海夺宝
  教师:《秋水》一文像~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无数的宝藏,看看我们谁是夺宝冠军,请同学们依据学案设计自学课文,完成“学海夺宝”中的活动一、二、三。如果有问题可以标注出。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课文的朗读及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问题,同时确定个体疑点。)
  (二)成果展示
  教师采用试一试、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依据学案设计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完成课文朗读、重点实词的解释,及课文翻译的教学。
  (三)解答疑难
  由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答疑。
  (设计说明:课文包含了较多的古文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古文的好例文,教师着意引导学生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及特殊的句子,夯实文言基础。)
  三、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诱导
  活动四: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问题预设:1 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事?2 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3 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4 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
  辅助策略:以上问题请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实施策略: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回解疑。
  (设计说明:此环节为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到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以原文语句作答,进一步体现了文本意识,同时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为下一环节的教学铺路搭桥。)
  (二)探究发现,尝试解决——引导
  在以上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提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提问2: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追问: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河伯怎样的心理?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
  提问3: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请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并分析河伯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设计说明: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切身经历 了探究、发展的学习过程,开阔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三)突破难点,教学同步——疏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化解难点目标。
  提问4: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
  辅助策略:1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河伯望洋兴叹的一段话,请一位同学翻译。2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研究这段话反映了河伯怎样的心理。3 由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以补充完善讨论结果。
  答案预设:包含三重意思。1 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2 说自己“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3 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设计说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的疏导,化难为易。)
  (四)交流总结,深化认识——指导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通过交流的形式,总结出有关知识和规律。
  辅助策略:将本课难点目标分解为如下问题,逐步达成。
  分解问题1:现在,我们看文中的河伯,当他面对浩渺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欣喜惊叹,当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这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分解问题2: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天地难穷,学海无涯,正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也是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分解问题3:“至于子之门”,这个“子”是指谁?海神若。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学生交流。
  预设答案:(1)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它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2)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弱点之一,但是河伯善于将自己与北海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有自知之明。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总结:庄子的文章历来是汪洋姿肆。跌宕起伏的。它善于通过具体的故事阐发抽象的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这篇课文虽然是《秋水》篇中的片段,但是,已经可以体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了。
  (设计说明:分解难点的设计巧妙而成功。在这环节中,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既揭示了文本的寓意,又初步了解了庄子文章的特色。)
  四、拓展延伸
  教师讲成语故事: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这就是成语“邯郸学步”,现在用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像这样的成语故事《庄子》一书中有许多,请大家讲讲。
  学生交流成语故事。
  预设答案:庖丁解牛、呆若木鸡、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五十步笑百步、井底之蛙、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如水、老死不相往来……
  教师总结:庄子的寓言故事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庄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可见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秋水》全文,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总结后,师生一齐背诵读课文。
  五、当堂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秋水时至旋其面目 野语有之日不见水端
  2 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夫战,勇气也。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3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至于北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4 试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 写出本课学习中你所掌握的成语。
  
  设计反思
  
  这是一篇“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它是以“学案”为学生的导学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方法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做事要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服务,为建构幸福的人生服务。做事之时要不断地尝试创意、创新与创造。正确聚焦,快乐做事;避免误区,幸福做事;遵循规律,积极做事;学会分离,健康做事;彼此润泽,把事情作为磨砺和完善人生的土地、舞台、机缘,享受教育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 教育家 幸福做事 成长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教师经常有烦恼、抱怨、焦虑、挣扎的消极情绪,很多教师经常表现出忙碌、无序
编者按:2008年12月6日,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围绕语文课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大家充分肯定了语文课改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对新世纪语文改革有了较为全面、辩证、清醒的认识。    一、课改的成绩有目共睹    针对八年
田贺书《伤仲永》这节课超越了“语文教学”,实践着“语文教育”: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增长学习语文和做事的才干,使学生越来越聪明。一、汲取言语智慧,教学生学语文  “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1],田老师本节课所教的就是“学本身”。  1.教学生阅读之法——披文入情,理解“文本之道”  “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即以文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基于此,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逐步落实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不断剖析案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区域认知,达到提升综合思维的要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一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员的英雄形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通篇用“老头子”来称呼这位老英雄,不妥,应该称呼“老爷爷”,这样更能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请学生们举手表决,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学认为应该叫他“老爷爷”。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衣着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白光》《祝福》以及散文《范爱农》都涉及了人物的死亡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鲁迅在展示人物生命终结时,都在某些层面上做了隐性的处理,似乎在努力暗示着什么。这样处理尽管给我们理解文本带来一定难度,但却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创作技法。  我们先来看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他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毛病,抄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一直纠缠不清,至今未绝。新课标前言部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赞同也好,质疑也罢,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新课标是新世纪指导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统一论”还是基本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所以,与其在“姓什么“上做文章,还不如在“教什
编者按:《〈论语〉选读》是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材,初中也有关于《论语》的课文,不同的阶段如何教出不同的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融,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在问世之初,就经历了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然后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汩汩而出,流淌至今。今天,我们面对《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教师的成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才能在实践磨砺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嗝嗝老师》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暖心励志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坚定的答案: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
英国物理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我们看到的桌子只是幻象,真实存在的是很多个原子,看上去桌面光滑致密,但真实的桌子却凹凸不平,充满空隙。依此逻辑,我们看到的课程改革参与者众、过程热闹、成果丰硕,但真实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师、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种眼睛有一种眼睛的建构方式,教师看到的课程改革是这个样子,学生看到的是另一个样子,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又是一个样子。参差不同的“课样”“人样”才是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