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开放式;课堂氛围;
学习动机;学习空间;生活场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88—01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并给学生较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呢?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还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其次,要尊重学生,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的情绪,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平均分给4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教学“一个服装厂接到生产一批衬衫的任务,前5天生产了750件,完成总任务的3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解答这一题,我启发学生结合线段图从不同的角度求解:①按工作问题的思路求时间;②用分数知识,分别把总件数看作单位“1”、把5天生产的件数看作单位“1”、把完成任务的时间看作单位“1”都可求出结果;当把完成任务的时间看作单位“1”时,5天相当于它的30%,5÷30%即为所求时间,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解法;③用比例方法解。这样,通过具体的题目,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四、设计开放式的作业,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同时还指出,应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应将学习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境,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谢颖丽
学习动机;学习空间;生活场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88—01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并给学生较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呢?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还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其次,要尊重学生,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的情绪,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平均分给4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教学“一个服装厂接到生产一批衬衫的任务,前5天生产了750件,完成总任务的3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解答这一题,我启发学生结合线段图从不同的角度求解:①按工作问题的思路求时间;②用分数知识,分别把总件数看作单位“1”、把5天生产的件数看作单位“1”、把完成任务的时间看作单位“1”都可求出结果;当把完成任务的时间看作单位“1”时,5天相当于它的30%,5÷30%即为所求时间,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解法;③用比例方法解。这样,通过具体的题目,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四、设计开放式的作业,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同时还指出,应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应将学习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境,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