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工具学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如何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呢?笔者认为可以扣紧以下几个环节实施。
  
  一、重组学习材料,演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有时与实际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在目前的教材中,有很多应用题,不论是题型,还是表达形式,都显得呆板而生硬。有些题为了便于学生解答,往往将复杂的实际问题作了简化,缩减了情节的叙述;题中给出的也大多是一些解决问题的充要条件,所求问题要求明确,答案唯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排除事实情节的干扰,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答案。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学习材料,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学习利息知识后,我设置了以下情境:刘大伯2000年4月5日到银行存了2000元钱,按照年利率2.5%计算(扣除20%的利息税),今天刚好到期,他可以收回本息多少元?如果用这些钱买一台29寸的王牌彩电够不够?在学了百分数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在一个布袋里放4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4四个数,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两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老师赢。比赛结果是老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得知和为偶数的有2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4种情况,老师的可能性约为67%,学生赢的可能性约为33%,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指出,街头巷尾的一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二、拓宽课堂教学,构建数学大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
  1.联系生活实际,做好课前准备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拓宽的,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学习,难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且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环境通过布置,通过谈话或游戏、小制作等,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将要学习的知识背景,为新的学习做准备。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在教室前挂了一口大钟,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时钟,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做3分钟作业,口算1分钟的题,跳绳10秒钟,体会“3分钟、1分钟、10秒钟”的长短,等等。学习“24小时记时法”前有意识地告诉学生14时上课、16时放晚学等信息。这样安排,在进行新知教学时,学生就会感到对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我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开展调查活动。首先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发现大到卡车,小到玩具车,无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2.探索生活实际,深化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有时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景,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元、角、分”这一课时,她设计了课堂“生活剧”:教师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5支圆珠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圆珠笔4角5分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礼仪,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课前准备的圆,通过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明白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再互相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多数学生都能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有的还创造性地把圆折成四等份,先量出其1/4圆的弧长,再乘以4来计算。然后,我甩动绳系小球,形成一个圆,并问学生能否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过程中,手、眼、耳、口、脑等协同参与活动,拓宽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
  美国数学家冯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的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通过数学处理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为此,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自己家的厨房、卫生间,算出需要多少块瓷砖。在每单元的知识学完后,我还组织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有关,举些例子来说明,并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开通多元渠道,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除了从课堂上学到以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学到。因此,应该提供多渠道的学习,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数学营养。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发现数学问题,并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记下来,然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学生与家长之间交流。
  最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有位学生提出,怎样知道一捆铁丝的长度?我让全班学生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最后整理出学生的方案,大致有以下几种:(1)拉直后直接用皮尺量;(2)拉直铁丝,对折几次后再量;(3)剪一段1米长的铁丝,称出它的重量,再称总的重量。又如,学习了求圆柱体的体积后,有一位学生提出,我们常用的茶杯、铝锅、油桶等容器,为什么底面大多做成圆形而不是方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也有什么奥秘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而是要求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回家与家长进行交流。第二天一早,就有学生围上来告诉我:“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较大,因而在高相等时,底为圆形的物体相应的容积较大。把容器底面做圆形是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一近乎完美的回答,让学生深切感到实际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并从内心深处产生渴望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总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活数学”的大课堂,就会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改变以往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让学生爱好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以猪群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该类疾病会严重影响繁殖母猪正常利用,使繁殖母猪利用年限极大下降,甚至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繁殖母猪淘汰。该文
文章通过Matlab软件,模拟不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使原本抽象难懂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解答学生的疑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写不好,从近处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远处说,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因此,每個语文老师,都会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能力,从而取得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感受。    一、提升自身素养    重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它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应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1 师生和谐,平等对话,让课堂充满温馨与关爱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师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