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工具,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一门课,有的教师讲,学生听起来如乘轻舟,一帆风顺,听课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有的教师讲,学生听起来如入迷宫,左回右转,方向难辨,听课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可见,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是取得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精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传以真理,授以其知,解其疑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精确的教学语言应体现出这样几点:讲述方法科学,逻辑严密;遣词造句恰当,合乎语法规范;说话简炼,不拖泥带水。
讲述方法科学、逻辑严密,是保证语言精确的首要条件。教师阐述一段课程内容,分析一个问题,导出一个结论,事先应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譬如:怎样引出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研究,主次怎样划分,先交待哪一部分,后交待哪一部分,在什么地方举例,举什么例子,避开哪些不必要的纠缠?等,这就是设计教学语言结构的过程。教学语言结构设计得合理、科学,讲述方法才能得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思路清晰,课程内容才能讲得层次分明,透彻明白,学生听了才能大脑反应明确、思维积极。
准确选用词汇,正确使用术语,使句子通顺,合乎语法规范是语言精确的另一要求。教师用词不准确,必然使语言表达出现误差,学生大脑所得到的映像不明确,给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或”“和”的使用,一个是任选其一,一个是选其全部。虽一字之差,结果却区别很大。
教师语言精确的又一要求是简洁炼达,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高度的概括水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紧扣教材中心。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斟酌,尽量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学生听起来兴致勃勃,印象深刻。
二、善设质疑,具有启发性
设疑、释疑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设疑、释疑的语言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课不能一味地一个概念接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接一个公式地讲下去,要让学生拥有思考、探索的过程和时间。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思维若长期受到抑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发挥,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是难以提高。因此,教师不光要讲,还要问,要在适当的地方设疑,引发问题,启发、诱导、推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去思考、求索。如在讲“梁在横力弯曲时正应力的分布状态”一节时,首先提出:钢铁桥横梁的截面为什么做成工字形?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他们可能做出种种解释的答案。紧接着开始分析梁的受力及断面应力分布状态,最后导出结论:横力弯曲时,梁的最大正应力发生于弯矩最大的横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点处。此结论很容易解释在设疑中所提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被问题所激发,大脑在高效地工作,故对结论的记忆特别牢固。
三、生动有趣,具有形象性
这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用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听讲认真,感受深刻,思维活跃。实践证明,生动活泼、幽默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而那些程序化的陈词滥调,最易使人感到乏味,窒息人的智慧。
四、声情并重,具有和谐性
教师讲课的感情与声调对学生的听课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感情充沛,教态和语气要根据授课内容的进展,课程的重、难点有所调节。
首先,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嘴里面能吐出一点幽默生动、智慧联翩、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曾记得有一位有名的教师也曾说过,吾三日不读书,则觉面目狰狞,食亦无味,语也可憎。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语言积累的重要作用。
其次,读后思一思,写一写,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其实人人都是有阅读习惯的。但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读后做什么的问题上存在差异。现在好多优秀的老师都建立自己的博客,写网络日记,写班上孩子的成长故事,其实就是反思的一种。
第三,要不断锤炼。有了好的积累还不行,有的人悟性较好,性格也活泼,平时注意说话练习,可能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天性内向,见生人就面生,就脸红,胸中的千言万语总是很难恰当的表达出来: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怎么办呢?这就要不断练习。要多说,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练。话音不标准的,要听着广播,听着录音练,一字一字地去练。练完后,再录成录音,放出来,反复比较,时间长了,就会有收获的。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把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机地结合,使教师的语言表达富有成效,使教育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总之,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一、精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传以真理,授以其知,解其疑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精确的教学语言应体现出这样几点:讲述方法科学,逻辑严密;遣词造句恰当,合乎语法规范;说话简炼,不拖泥带水。
讲述方法科学、逻辑严密,是保证语言精确的首要条件。教师阐述一段课程内容,分析一个问题,导出一个结论,事先应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譬如:怎样引出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研究,主次怎样划分,先交待哪一部分,后交待哪一部分,在什么地方举例,举什么例子,避开哪些不必要的纠缠?等,这就是设计教学语言结构的过程。教学语言结构设计得合理、科学,讲述方法才能得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思路清晰,课程内容才能讲得层次分明,透彻明白,学生听了才能大脑反应明确、思维积极。
准确选用词汇,正确使用术语,使句子通顺,合乎语法规范是语言精确的另一要求。教师用词不准确,必然使语言表达出现误差,学生大脑所得到的映像不明确,给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或”“和”的使用,一个是任选其一,一个是选其全部。虽一字之差,结果却区别很大。
教师语言精确的又一要求是简洁炼达,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高度的概括水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紧扣教材中心。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斟酌,尽量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学生听起来兴致勃勃,印象深刻。
二、善设质疑,具有启发性
设疑、释疑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设疑、释疑的语言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课不能一味地一个概念接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接一个公式地讲下去,要让学生拥有思考、探索的过程和时间。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思维若长期受到抑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发挥,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是难以提高。因此,教师不光要讲,还要问,要在适当的地方设疑,引发问题,启发、诱导、推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去思考、求索。如在讲“梁在横力弯曲时正应力的分布状态”一节时,首先提出:钢铁桥横梁的截面为什么做成工字形?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他们可能做出种种解释的答案。紧接着开始分析梁的受力及断面应力分布状态,最后导出结论:横力弯曲时,梁的最大正应力发生于弯矩最大的横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点处。此结论很容易解释在设疑中所提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被问题所激发,大脑在高效地工作,故对结论的记忆特别牢固。
三、生动有趣,具有形象性
这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用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听讲认真,感受深刻,思维活跃。实践证明,生动活泼、幽默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而那些程序化的陈词滥调,最易使人感到乏味,窒息人的智慧。
四、声情并重,具有和谐性
教师讲课的感情与声调对学生的听课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感情充沛,教态和语气要根据授课内容的进展,课程的重、难点有所调节。
首先,要勤于读书,善于积累。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嘴里面能吐出一点幽默生动、智慧联翩、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曾记得有一位有名的教师也曾说过,吾三日不读书,则觉面目狰狞,食亦无味,语也可憎。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语言积累的重要作用。
其次,读后思一思,写一写,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其实人人都是有阅读习惯的。但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读后做什么的问题上存在差异。现在好多优秀的老师都建立自己的博客,写网络日记,写班上孩子的成长故事,其实就是反思的一种。
第三,要不断锤炼。有了好的积累还不行,有的人悟性较好,性格也活泼,平时注意说话练习,可能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天性内向,见生人就面生,就脸红,胸中的千言万语总是很难恰当的表达出来: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怎么办呢?这就要不断练习。要多说,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练。话音不标准的,要听着广播,听着录音练,一字一字地去练。练完后,再录成录音,放出来,反复比较,时间长了,就会有收获的。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把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机地结合,使教师的语言表达富有成效,使教育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总之,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