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当前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目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部分教师思想还不够解放,小组分组不科学,准备不充分,引导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为此,本文提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希望此文对广大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灵感;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集体而独善其身,社会也重视个人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于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纷纷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教师想法设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的灵感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迸发。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的灵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情地迸发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适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太难,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高不可攀。学生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完成,但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就能很好地解决。坚持这样的原则去设计问题就是适度性原则,这是建立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之上的设计原则,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让灵感的迸发成为可能。所谓的趣味性原则,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而提出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借用农村的特色教学资源,通过相关的实物、图形等途径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以此引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一些实际问题,但学生通过思考、抽象和概括后,能够变之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学生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取信息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下去,从而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感。
二、科学小组的组建,为学生灵感的迸发奠定基础
要想让学生的灵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以尽情迸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科学小组的组建。怎样的小组才是科学的小组呢?本人提出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研究构想: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之所以称之为平行,就在于小组的组建是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性格特点、思维水平及性别差异等进行科学搭配,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既有水平高的学生,又有水平低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构建这样的小组,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也以利于小组内部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和促进。其次,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小组不低于4人,人太少,则不利于合作氛围的形成,从而不利于学生灵感的迸发;人若太多,则不利于小组有效合作,效率低下;因此,本人建议最佳的人数应在4到6人之间。再次,推选出小组长和纪律监察长。并且对小组长有明确的要求,即小组长责任心要强,做事公平、公正、认真且数学成绩优异。对纪律监察长的要求是:监察长的纪律观念必须强,其本人必须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全局观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纪律保障,从而为学生灵感的迸发提供保障。
三、科学评比和奖励办法的制定,为灵感的迸发提供激励环境
学生兴趣需要长时间高频率的激励,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退,灵感频繁迸发,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评比和奖励办法。本人坚持的是每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的办法。本人制定课堂表现积分卡,对小组和个人进行小组之间互打分,一周的前3名为“周之星”,并且给每一位“周之星”成员的家长发一张奖状,且该小组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然后一月一大评,成绩前3名为“月之星”,并且将给获奖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拍照,制作海报,张贴在班级的公告栏上面;再次,每个学期末再结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比,评出前两名为“明星小组”,对其明星小组的成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后,再评出进步幅度为2个名次的小组为“进步之星”,并颁发进步奖奖状。通过该种激励措施的制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小活动,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一个个灵感的火花频繁迸发。
四、教师的科学指导,成为学生灵感迸发的催化剂
小组的有效合作,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不是冷眼的看客,而是与学生的思维一起跳动的组织者,学生灵感迸发的引导者。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即将迸发灵感的挖掘点,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有错时,及时给以纠正;学生表现好时,及时给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关键看教师在学生的互助合作中角色的扮演。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课堂的主导,教师不再是生硬地说教,强硬地“灌输”,教师也要适时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学生同喜、同乐、同思、同悟,让学生感受不到师生差异感。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灵感迸发的催化剂。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灵感的迸发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可能
说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性别、性格、家庭等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会有所不同,此时此地,教师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更不能批评、挖苦学生,学生是一把金锁,教师就是一把打开智慧的金钥匙,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与才智,适时地加以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处理方法大比拼,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从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思维得以启发,灵感得以迸发。我在听一位教师讲《正方形的边长》这一节的内容时,该教师先让个人进行测量,然后让小组内部进行方法展示,结果有的学生用尺子直接测量,有的测量完相邻两边的边长之后,再乘以2,有一个思维最好的学生,在测量完一个边的边长之后,直接乘以4。于是,这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寻找好的解决办法,最后让那个思维比较清楚的学生走上讲台,让他讲解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学的点头称赞。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是必然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样的教师就是智者。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是一门解放思维、呼唤灵感、发展个性的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小组合作学习因教师的智慧而精彩,让小组合作学习因学生灵感的迸发而灵动。
【关键词】灵感;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集体而独善其身,社会也重视个人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于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纷纷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教师想法设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的灵感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迸发。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的灵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情地迸发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适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太难,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高不可攀。学生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完成,但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就能很好地解决。坚持这样的原则去设计问题就是适度性原则,这是建立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之上的设计原则,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让灵感的迸发成为可能。所谓的趣味性原则,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而提出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借用农村的特色教学资源,通过相关的实物、图形等途径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以此引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是一些实际问题,但学生通过思考、抽象和概括后,能够变之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学生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取信息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下去,从而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感。
二、科学小组的组建,为学生灵感的迸发奠定基础
要想让学生的灵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以尽情迸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科学小组的组建。怎样的小组才是科学的小组呢?本人提出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研究构想: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之所以称之为平行,就在于小组的组建是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性格特点、思维水平及性别差异等进行科学搭配,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既有水平高的学生,又有水平低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构建这样的小组,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也以利于小组内部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和促进。其次,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小组不低于4人,人太少,则不利于合作氛围的形成,从而不利于学生灵感的迸发;人若太多,则不利于小组有效合作,效率低下;因此,本人建议最佳的人数应在4到6人之间。再次,推选出小组长和纪律监察长。并且对小组长有明确的要求,即小组长责任心要强,做事公平、公正、认真且数学成绩优异。对纪律监察长的要求是:监察长的纪律观念必须强,其本人必须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全局观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纪律保障,从而为学生灵感的迸发提供保障。
三、科学评比和奖励办法的制定,为灵感的迸发提供激励环境
学生兴趣需要长时间高频率的激励,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退,灵感频繁迸发,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评比和奖励办法。本人坚持的是每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的办法。本人制定课堂表现积分卡,对小组和个人进行小组之间互打分,一周的前3名为“周之星”,并且给每一位“周之星”成员的家长发一张奖状,且该小组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然后一月一大评,成绩前3名为“月之星”,并且将给获奖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拍照,制作海报,张贴在班级的公告栏上面;再次,每个学期末再结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比,评出前两名为“明星小组”,对其明星小组的成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后,再评出进步幅度为2个名次的小组为“进步之星”,并颁发进步奖奖状。通过该种激励措施的制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小活动,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一个个灵感的火花频繁迸发。
四、教师的科学指导,成为学生灵感迸发的催化剂
小组的有效合作,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不是冷眼的看客,而是与学生的思维一起跳动的组织者,学生灵感迸发的引导者。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即将迸发灵感的挖掘点,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有错时,及时给以纠正;学生表现好时,及时给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关键看教师在学生的互助合作中角色的扮演。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课堂的主导,教师不再是生硬地说教,强硬地“灌输”,教师也要适时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学生同喜、同乐、同思、同悟,让学生感受不到师生差异感。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灵感迸发的催化剂。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灵感的迸发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可能
说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性别、性格、家庭等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会有所不同,此时此地,教师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更不能批评、挖苦学生,学生是一把金锁,教师就是一把打开智慧的金钥匙,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与才智,适时地加以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处理方法大比拼,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从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思维得以启发,灵感得以迸发。我在听一位教师讲《正方形的边长》这一节的内容时,该教师先让个人进行测量,然后让小组内部进行方法展示,结果有的学生用尺子直接测量,有的测量完相邻两边的边长之后,再乘以2,有一个思维最好的学生,在测量完一个边的边长之后,直接乘以4。于是,这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寻找好的解决办法,最后让那个思维比较清楚的学生走上讲台,让他讲解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学的点头称赞。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是必然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样的教师就是智者。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是一门解放思维、呼唤灵感、发展个性的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小组合作学习因教师的智慧而精彩,让小组合作学习因学生灵感的迸发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