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的核心是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因此“研学后教”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迫在眉睫。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中有效呢?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进行“研学”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一起的“研学”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研学”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汇报。每个学生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用担心学生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内容进行小组合作“研学”
1. 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研究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一起研究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钻研、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 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研学,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研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三、熟练掌握合作技能进行“研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研学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进行“后教”
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达不到,优等生往往超过。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后教”作用
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教师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教师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充分体现教师“后教”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新模式中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真抓实干的努力,相信一定会逐步走向成功。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中有效呢?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进行“研学”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一起的“研学”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研学”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汇报。每个学生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用担心学生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内容进行小组合作“研学”
1. 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研究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一起研究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钻研、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 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研学,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研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三、熟练掌握合作技能进行“研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研学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进行“后教”
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达不到,优等生往往超过。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后教”作用
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教师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教师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充分体现教师“后教”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新模式中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真抓实干的努力,相信一定会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