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函数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通过一个问题的四次追问,建立各类函数模型,引导学生把点状、零散的函数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从而深刻体会知识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优化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函数模型;整体建构;系统思考
1背景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运动变化的有效数学工具,是促进数与式、方程、不等式之间更和谐统一的利器.然而,由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仅仅停留在解函数题目上,而对函数与函数之间、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总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不甚明了.为使学生能站在代数学的系统上,以联系的观点看函数,笔者设计了一节函数复习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环环相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系统思考并构筑数学知识体系,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2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复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19章:一次函数”、第五册“第22章:二次函数”及第六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的函数概念、性质.
2.内容解析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概念的出现是客观实际需要,也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函数知识主要分布在八、九年级,其类型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简单的二次函数.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的核心内容,就应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化研究.为此,函数的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内容,即了解函数解析式,掌握函数图象和性质,并会应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更应注重促进学生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和函数之间内在的联系,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并应用探究未知函数的一般思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教材的编排,各类函数知识相对独立,学生学得比较零散,且缺乏系统性,难以用联系的观点看各类函数的关系,并真正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再加以构建知识体系.又函数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运动变化的眼光,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函数图象结合起来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抽象性较强,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函数观点的统率作用,感受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并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建立函数模型,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问题1:为庆祝元旦,学校决定在门口设计一个矩形花坛来增添节日氛围.已知矩形花坛的一边长是3 m,你能帮着提供设计方案吗?有几种方案?
追问1:若设矩形的另一边长是x m,面积为y m2,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2:若设矩形的另一边长是x m,周长为y m,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3:若要求矩形的面积为18 m2 ,设矩形的两边长分别是x m,y m,则y与x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4:若设矩形的另一边长为x m,原来的边长增加x m,现在的面积为y m2,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用电脑展示,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板书:y=3x,y=2x 6,y=18x,y=x2 3x.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建立函数模型,复习函数概念做好准备.
2.观察抽象,建立模型
问题2:这四个式子中,变量y与x之间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追问1:也就是说,变量y与x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追问2:什么叫函数?
追问3:函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复习回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其核心内容: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当x确定一个值时,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共同特征,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概念中最基本的内容.
3.化零为整,构筑体系
问题3:你学习了函数的哪些知识?
追問1: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追问2:函数有哪些类型?在各类函数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与同伴合作交流.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函数知识树的构建,教师电脑演示如下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设置主干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函数知识树,构建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整合零散知识,又能从整体上把握函数知识,初步完成用联系、整体、系统的观点看函数问题,深化对函数问题的认识.
追问3:两个变量中,取定一个变量的值,你能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吗?
追问4:两个变量中,给出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你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结合黑板上的解析式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函数的统率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4.关注本质,感受联系
问题4:已知函数y=(k-2)xk-3,当k为何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变式1:当k为何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变式2:当k为何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口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对这三类函数的解析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不同类型的函数,其自变量x的指数不同,从而使学生从“数”的角度体会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进一步用联系的观点看函数解析式.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5:若矩形的周长为1,你能求出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吗?
追问: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哪类数学问题?如何转化?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中的最值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借助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函数中的最值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探究学习,发展能力
问题6:若矩形的面积为1,则该矩形的周长有无最大值或最小值?若有,最大(小)值是多少?
师生活动:通过比较、分析,由学生得出周长与矩形一边长的函数关系式y=2(x 1x)(x>0).
追问1:如何探索函数y=2(x 1x)(x>0)的最值.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索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即画出图象——观察猜想——实验论证的过程.
追问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步骤?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并完成列表、描点、连线整个画图过程,教师电脑演示.
追问3:当x为何值时,该函数有最值?
师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图象,猜想得出当x=1时,函数y=2(x 1x)(x>0)有最小值4.
追问4:你能用配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配方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y=2(x-1x)2 4,当x=1x,即x=1时,函数y=2(x 1x)(x>0)有最小值4.
追问5:你能命名函数y=2(x 1x)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命名,教师引导学生从图象的角度给出此函数是双钩函数.
追问6:对于函数y=x 9x(x>0),当x为何值时,该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照y=2(x 1x)的配方过程,得出当x=3时,函数y=x 9x(x>0)有最小值是6.
追问7:倘若是函数y=x ax(x>0,a>0),又将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容易得到:当x=a时,函数y=x ax(x>0,a>0)有最小值是2a.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既是对学生建模思想的再次应用,也是为后面学生的探索一个新函数作准备.在探索新函数的最值问题中,让学生在经历“实践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知识迁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为学生今后探究学习新知提供研究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问题7:已知某汽车的一次运输成本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固定费用,共360元;二是燃油费,每千米为16元;三是折旧费,它与路程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01.设该汽车一次运输的路程为x千米,求当x为多少千米时,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最低?最低是多少元?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出运输成本与路程x之间的关系式,并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该问题.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函数y=x ax(x>0,a>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7.归纳反思,提炼方法
问题8:对于一个未知函数,我们都是如何展开学习的?经历了哪些学习活动?
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问题6和问题7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厘清学习函数的流程:给出解析式,下定义,画图象,得性质,会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探究学习后的方法和经验,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研究套路.
8.课堂小结,梳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下面问题回顾总结:
1.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本节的学习,谈谈你对初中所学的基本函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从知识、思想方法等角度总结自己的收获,并通过交流、分享、提升学生对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函数.
9.布置作业,独立完成
梳理函数知识,独立完成函数知识树,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独立建立函数知识树,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函数知识全部学完的基础上设计的一节起点低、探究强、价值高的拓展课,是对初中三年所学的函数知识作一整体梳理.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经历“初遇问题——建立模型——回顾函数——构筑体系——衍生问题——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函数的一般思路,用联系的观点构筑函数知识体系,体会函数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
3.1从联系角度看函数
在函数复习课中,教师通常分割为“函数及其图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行复习,仅仅把复习停留在函数知识的解题上,并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函数.因此,在学生的认知中,各种类型的函数之间、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之间是各个割裂的知识独立体.为使学生能从联系的角度看函数,系统思考函数与函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通过“设计矩形花坛”问题的四次追问,初步让学生感知到同一个问题中,引进适当的变量或常量,可以建立各种函数模型,从而学会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化研究,体会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完成“问题3”、“问题4”,构建函数知识树,让学生感受函数与函数之间、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把点状、零散的函数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真正起到化零为整、系统思考知识体系的目的.
3.2从发展角度建函数
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内容: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函数;②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探索函数与相应方程的联系;④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为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学习套路和方法,能用学过的函数的研究方法类比地学习新函数,本节课设置了“问题6”、“问题7”,让学生经历学习函数的一般过程:建立模型——概括概念——画出图象——研究性质——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学会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性质,并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使学生不仅学到函数的有关知识,而且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形成可迁移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一般观念的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函数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见海荣.关注学生发展,整体把握概念教学——以函数教学概念为例[J].初中數学教与学,2014(10):22-24.
作者简介徐晓红(1977—),女,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及中考命题研究.
【关键词】函数模型;整体建构;系统思考
1背景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运动变化的有效数学工具,是促进数与式、方程、不等式之间更和谐统一的利器.然而,由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仅仅停留在解函数题目上,而对函数与函数之间、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总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不甚明了.为使学生能站在代数学的系统上,以联系的观点看函数,笔者设计了一节函数复习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环环相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系统思考并构筑数学知识体系,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2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复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19章:一次函数”、第五册“第22章:二次函数”及第六册“第26章:反比例函数”的函数概念、性质.
2.内容解析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概念的出现是客观实际需要,也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函数知识主要分布在八、九年级,其类型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简单的二次函数.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的核心内容,就应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化研究.为此,函数的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内容,即了解函数解析式,掌握函数图象和性质,并会应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更应注重促进学生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和函数之间内在的联系,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并应用探究未知函数的一般思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教材的编排,各类函数知识相对独立,学生学得比较零散,且缺乏系统性,难以用联系的观点看各类函数的关系,并真正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再加以构建知识体系.又函数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运动变化的眼光,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函数图象结合起来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抽象性较强,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函数观点的统率作用,感受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并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建立函数模型,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问题1:为庆祝元旦,学校决定在门口设计一个矩形花坛来增添节日氛围.已知矩形花坛的一边长是3 m,你能帮着提供设计方案吗?有几种方案?
追问1:若设矩形的另一边长是x m,面积为y m2,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2:若设矩形的另一边长是x m,周长为y m,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3:若要求矩形的面积为18 m2 ,设矩形的两边长分别是x m,y m,则y与x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4:若设矩形的另一边长为x m,原来的边长增加x m,现在的面积为y m2,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用电脑展示,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板书:y=3x,y=2x 6,y=18x,y=x2 3x.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建立函数模型,复习函数概念做好准备.
2.观察抽象,建立模型
问题2:这四个式子中,变量y与x之间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追问1:也就是说,变量y与x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追问2:什么叫函数?
追问3:函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复习回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其核心内容: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当x确定一个值时,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共同特征,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概念中最基本的内容.
3.化零为整,构筑体系
问题3:你学习了函数的哪些知识?
追問1: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追问2:函数有哪些类型?在各类函数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与同伴合作交流.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函数知识树的构建,教师电脑演示如下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设置主干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函数知识树,构建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整合零散知识,又能从整体上把握函数知识,初步完成用联系、整体、系统的观点看函数问题,深化对函数问题的认识.
追问3:两个变量中,取定一个变量的值,你能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吗?
追问4:两个变量中,给出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你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结合黑板上的解析式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函数的统率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4.关注本质,感受联系
问题4:已知函数y=(k-2)xk-3,当k为何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变式1:当k为何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变式2:当k为何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口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对这三类函数的解析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不同类型的函数,其自变量x的指数不同,从而使学生从“数”的角度体会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进一步用联系的观点看函数解析式.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5:若矩形的周长为1,你能求出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吗?
追问: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哪类数学问题?如何转化?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中的最值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借助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函数中的最值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探究学习,发展能力
问题6:若矩形的面积为1,则该矩形的周长有无最大值或最小值?若有,最大(小)值是多少?
师生活动:通过比较、分析,由学生得出周长与矩形一边长的函数关系式y=2(x 1x)(x>0).
追问1:如何探索函数y=2(x 1x)(x>0)的最值.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索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即画出图象——观察猜想——实验论证的过程.
追问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步骤?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并完成列表、描点、连线整个画图过程,教师电脑演示.
追问3:当x为何值时,该函数有最值?
师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图象,猜想得出当x=1时,函数y=2(x 1x)(x>0)有最小值4.
追问4:你能用配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配方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y=2(x-1x)2 4,当x=1x,即x=1时,函数y=2(x 1x)(x>0)有最小值4.
追问5:你能命名函数y=2(x 1x)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命名,教师引导学生从图象的角度给出此函数是双钩函数.
追问6:对于函数y=x 9x(x>0),当x为何值时,该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照y=2(x 1x)的配方过程,得出当x=3时,函数y=x 9x(x>0)有最小值是6.
追问7:倘若是函数y=x ax(x>0,a>0),又将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容易得到:当x=a时,函数y=x ax(x>0,a>0)有最小值是2a.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既是对学生建模思想的再次应用,也是为后面学生的探索一个新函数作准备.在探索新函数的最值问题中,让学生在经历“实践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知识迁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为学生今后探究学习新知提供研究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问题7:已知某汽车的一次运输成本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固定费用,共360元;二是燃油费,每千米为16元;三是折旧费,它与路程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01.设该汽车一次运输的路程为x千米,求当x为多少千米时,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最低?最低是多少元?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出运输成本与路程x之间的关系式,并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该问题.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函数y=x ax(x>0,a>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7.归纳反思,提炼方法
问题8:对于一个未知函数,我们都是如何展开学习的?经历了哪些学习活动?
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问题6和问题7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厘清学习函数的流程:给出解析式,下定义,画图象,得性质,会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探究学习后的方法和经验,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研究套路.
8.课堂小结,梳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下面问题回顾总结:
1.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本节的学习,谈谈你对初中所学的基本函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堂经历的基础上,从知识、思想方法等角度总结自己的收获,并通过交流、分享、提升学生对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函数.
9.布置作业,独立完成
梳理函数知识,独立完成函数知识树,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独立建立函数知识树,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函数知识全部学完的基础上设计的一节起点低、探究强、价值高的拓展课,是对初中三年所学的函数知识作一整体梳理.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经历“初遇问题——建立模型——回顾函数——构筑体系——衍生问题——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函数的一般思路,用联系的观点构筑函数知识体系,体会函数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
3.1从联系角度看函数
在函数复习课中,教师通常分割为“函数及其图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行复习,仅仅把复习停留在函数知识的解题上,并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函数.因此,在学生的认知中,各种类型的函数之间、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之间是各个割裂的知识独立体.为使学生能从联系的角度看函数,系统思考函数与函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通过“设计矩形花坛”问题的四次追问,初步让学生感知到同一个问题中,引进适当的变量或常量,可以建立各种函数模型,从而学会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化研究,体会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完成“问题3”、“问题4”,构建函数知识树,让学生感受函数与函数之间、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把点状、零散的函数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真正起到化零为整、系统思考知识体系的目的.
3.2从发展角度建函数
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内容: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函数;②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探索函数与相应方程的联系;④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为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学习套路和方法,能用学过的函数的研究方法类比地学习新函数,本节课设置了“问题6”、“问题7”,让学生经历学习函数的一般过程:建立模型——概括概念——画出图象——研究性质——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学会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性质,并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使学生不仅学到函数的有关知识,而且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形成可迁移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一般观念的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函数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见海荣.关注学生发展,整体把握概念教学——以函数教学概念为例[J].初中數学教与学,2014(10):22-24.
作者简介徐晓红(1977—),女,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及中考命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