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巧问能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巧设语境,引入课题,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离不开好的引导语,设置好的语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设置引导语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设语境,巧设问题,应该围绕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引入语境,设立问题必须符合实际与课题有关,问出兴趣、问出热情,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第二,选好语境,选好提问角度
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设计语境,设计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
第三,瞄准靶心,有的放矢;引人入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语文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中。笔者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设计语境,引入问题。首先,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动听音乐“荷塘月色”要求,闭上眼睛,认真聆听,然后设问“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听完音乐,纷纷举手谈完感受之后,从优美动听的音乐,感受美好的自然风光,来引入课题《小石潭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寻求美景,这样,才能收到投石激浪,别有洞天,点一豹斑而知全貌的效果,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巧设问点,让课堂走进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学科的钥匙,问题准,问法巧,问点选得好,才能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针对巧问点,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把握好时机,相机提问,常常选在开课前提问、导入新课时,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关键点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利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第二,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课本知识的衔接点设问,语文教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对准衔接点设问,使学生能从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想,走进课堂,从而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语文,学会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做事,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在学生对生活中的体验与教学发生冲突时提问,引发学生探究,使学生在矛盾激化中深思,在矛盾激化中,处于“愤悱”状态的她们,会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此时提问,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捕捉到这個最佳时机,提出问题,问题一旦解决,她们又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第四,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思维受阻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的难度不相适应造成的,有时是因为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差异造成的;有时是因为思维定式受旧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而导致的,不管何种原因,都是教学的难点,是教师巧问的“问点”。
三、巧生新问,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教学是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的教学,巧生新问,形成问题链,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追问,不断巧生新问,精设问题链,引发学生由浅入深地积极思考,有利于形成“趣学”“乐学”的气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第二,在知识的延伸处设问。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小石潭记》时,笔者首先提问:“作者游览小石潭时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解决问题之后,笔者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有‘一喜一忧’的心境,这是否前后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之后,笔者接着称热打铁“作者被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无才无能?当学生在解决难题之后,笔者再巧妙的联系实现,提问“当今社会有才之人能否发挥其才能,能否有自己的舞台?”连环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提高认识,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四、巧评回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提问一般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教师提问;第二,学生回答问题;第三,教师补充;第四,教师评价与信息反馈。教师巧评学生回答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提问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怎样巧妙地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呢?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内容必须及时纠正,对回答不完整的内容必须及时补充。
第二,坚持激励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片版)》中明确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在教师的赞赏中长大的学生,自信,对生活充满期望;
第三,坚持及时性,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评价反馈效果差。
第四,巧评回答,要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讲清并让学生明白“对”与“错”的原因。例如:《小石潭记》中,笔者提问:“作者柳宗元在游小石潭时,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其中一位同学回答:“轻松、愉快的心情”于是,笔者及时评价、引导、鼓励道:“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但除了愉快之外,有没有其它的?”笔者怀着疑问,注视着同学们。另一位同学举手了:“悲凉凄苦的心情。”笔者乘胜追击:“非常棒,有愉快,也有悲凉,是否有矛盾呢?”这样引导,激励着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切入课文难点,带着疑问,逐一解决,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巧评回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互评,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回答。
五、巧握提问尺度,掌控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提问是教师控制教学节奏的基本教学方法,把握好提问的尺度,有助于教师掌控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这里,笔者重点谈一下如何控制提问的难度和精度。
第一,控制提高的难度
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来把握,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经过思考便能得出答案,教学处于浅表层面,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假如提问太难,学生通过思考仍然不能回答问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要坚持适度原则,控制好难度。
第二,提问要有精度
提问精度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问的精准程度,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合适时间,提出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课堂提问,既要重视提问的科学性,又要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巧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巧设语境,引入课题,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离不开好的引导语,设置好的语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设置引导语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设语境,巧设问题,应该围绕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引入语境,设立问题必须符合实际与课题有关,问出兴趣、问出热情,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第二,选好语境,选好提问角度
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设计语境,设计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
第三,瞄准靶心,有的放矢;引人入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语文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中。笔者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设计语境,引入问题。首先,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动听音乐“荷塘月色”要求,闭上眼睛,认真聆听,然后设问“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听完音乐,纷纷举手谈完感受之后,从优美动听的音乐,感受美好的自然风光,来引入课题《小石潭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寻求美景,这样,才能收到投石激浪,别有洞天,点一豹斑而知全貌的效果,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巧设问点,让课堂走进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学科的钥匙,问题准,问法巧,问点选得好,才能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针对巧问点,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把握好时机,相机提问,常常选在开课前提问、导入新课时,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关键点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利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第二,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课本知识的衔接点设问,语文教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对准衔接点设问,使学生能从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想,走进课堂,从而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语文,学会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做事,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在学生对生活中的体验与教学发生冲突时提问,引发学生探究,使学生在矛盾激化中深思,在矛盾激化中,处于“愤悱”状态的她们,会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此时提问,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捕捉到这個最佳时机,提出问题,问题一旦解决,她们又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第四,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思维受阻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的难度不相适应造成的,有时是因为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差异造成的;有时是因为思维定式受旧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而导致的,不管何种原因,都是教学的难点,是教师巧问的“问点”。
三、巧生新问,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教学是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的教学,巧生新问,形成问题链,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追问,不断巧生新问,精设问题链,引发学生由浅入深地积极思考,有利于形成“趣学”“乐学”的气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第二,在知识的延伸处设问。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小石潭记》时,笔者首先提问:“作者游览小石潭时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解决问题之后,笔者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有‘一喜一忧’的心境,这是否前后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之后,笔者接着称热打铁“作者被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无才无能?当学生在解决难题之后,笔者再巧妙的联系实现,提问“当今社会有才之人能否发挥其才能,能否有自己的舞台?”连环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提高认识,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四、巧评回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提问一般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教师提问;第二,学生回答问题;第三,教师补充;第四,教师评价与信息反馈。教师巧评学生回答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提问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怎样巧妙地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呢?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内容必须及时纠正,对回答不完整的内容必须及时补充。
第二,坚持激励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片版)》中明确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在教师的赞赏中长大的学生,自信,对生活充满期望;
第三,坚持及时性,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评价反馈效果差。
第四,巧评回答,要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讲清并让学生明白“对”与“错”的原因。例如:《小石潭记》中,笔者提问:“作者柳宗元在游小石潭时,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其中一位同学回答:“轻松、愉快的心情”于是,笔者及时评价、引导、鼓励道:“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但除了愉快之外,有没有其它的?”笔者怀着疑问,注视着同学们。另一位同学举手了:“悲凉凄苦的心情。”笔者乘胜追击:“非常棒,有愉快,也有悲凉,是否有矛盾呢?”这样引导,激励着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切入课文难点,带着疑问,逐一解决,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巧评回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互评,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回答。
五、巧握提问尺度,掌控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提问是教师控制教学节奏的基本教学方法,把握好提问的尺度,有助于教师掌控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这里,笔者重点谈一下如何控制提问的难度和精度。
第一,控制提高的难度
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来把握,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经过思考便能得出答案,教学处于浅表层面,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假如提问太难,学生通过思考仍然不能回答问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要坚持适度原则,控制好难度。
第二,提问要有精度
提问精度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问的精准程度,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合适时间,提出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课堂提问,既要重视提问的科学性,又要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巧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学教师》
[3]《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