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chouzh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营造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每个学生都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学水到渠成。
  最后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次是挖掘教材中潜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2.求异思维的培养。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地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调动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服务于专业为目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实施跨专业学习与教育;合理补充和加强与专业课相关的应用性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开展应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因此提高中学生作业的有效性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选物理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  所谓精选物理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物理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
摘 要: 在崇尚个性张扬、尊重独特体验的今天,在数学课堂上,同样会遇到各种动态生成,数学教师应如何解决呢?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五点策略:一要反对回避,勇于直面;二要跳出教案,贴近生活;三要充分预设,善于生成;四要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五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文章举了典型的教学实例,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应对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行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地用√和×来评价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作者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角色的定位,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学生在猜测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增强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独特见解,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主动地学习新知。  一、导入时利用已知经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
兴趣是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一、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唤起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应课改要求,善于整合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7 25时,根据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