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指出,生活为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日常生活作为教学切入点,将教学内容同日常生活相结合,实施生活化教学,以此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灵活应用至日常生活中,对生活中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加以妥善处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策略
引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探究相关的教育问题时提倡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也就是将学生的教育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对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一、生活化教学法应用意义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思想意识、世界观并未完全形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只有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应用至教学活动中,方可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理论、法律知识加以理解。其次,借助具体事例的讲述,还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的形成,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至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念。再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道德与法治中大部分内容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因此,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可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间的距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得以正向发展。最后,借助周围事例的教育、示范,可促使学生对荣辱观及是非观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形成。
二、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就应首先从教学目标生活化入手,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有序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应将教材中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进行剔除,并根据教学的主体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科学化以及趣味化的制定,使学生能够从小处入手,通过对较小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进行《不做小马虎》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方面粗心、马虎的现象,制定较为细化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应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马虎,并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深化,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马虎现象进行及时反思,这样就有效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标。
(二)寓教于乐,生活化情境
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决定学习质量的因素之一。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程,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后,能够让整个的课堂氛围变得寓教于乐,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焕发出新鲜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积极思考、自由畅言,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成效。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这一内容时,教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化特性:随着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从家庭与学校扩展到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社区,这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所以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归属感。因此,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创建趣味生活化的教学游戏情境,让学生来玩一玩“居住地大探秘”游戏,结合学生的社区生活信息如:居住地名称、位置、门牌单元号、空间环境及明显设施等做成板贴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生活信息”。通过游戏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居住地基本情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社区的热爱之情,并形成有效的归属感。
(三)丰富生活化的教学拓展
学习离不开实践,教师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拓展。如果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那么小学生将永远无法掌握具体的教材知识。例如,在学习《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好一张在显微镜下充满细菌的手部照片,引出教学的话题,如果小学生在课前吃饭的时候没有洗手,那么手中的细菌就会进入小学生的肚子,容易生病。教师还可以举行相关的比赛,选出洗手最干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奖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生活化的实践,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来,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及时巩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教材课本中的知识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素质教育的落实及推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人才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借助生活化内容的引入,正面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及道德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29):30+32.
[2]蒋海莲.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4):60.
[3]冯国强.融生活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44.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策略
引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探究相关的教育问题时提倡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也就是将学生的教育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对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一、生活化教学法应用意义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思想意识、世界观并未完全形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只有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应用至教学活动中,方可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理论、法律知识加以理解。其次,借助具体事例的讲述,还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的形成,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至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念。再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道德与法治中大部分内容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因此,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可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间的距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得以正向发展。最后,借助周围事例的教育、示范,可促使学生对荣辱观及是非观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形成。
二、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就应首先从教学目标生活化入手,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有序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应将教材中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进行剔除,并根据教学的主体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科学化以及趣味化的制定,使学生能够从小处入手,通过对较小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进行《不做小马虎》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方面粗心、马虎的现象,制定较为细化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应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马虎,并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深化,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马虎现象进行及时反思,这样就有效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标。
(二)寓教于乐,生活化情境
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决定学习质量的因素之一。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程,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后,能够让整个的课堂氛围变得寓教于乐,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焕发出新鲜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积极思考、自由畅言,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成效。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这一内容时,教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化特性:随着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从家庭与学校扩展到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社区,这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所以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归属感。因此,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创建趣味生活化的教学游戏情境,让学生来玩一玩“居住地大探秘”游戏,结合学生的社区生活信息如:居住地名称、位置、门牌单元号、空间环境及明显设施等做成板贴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生活信息”。通过游戏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居住地基本情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社区的热爱之情,并形成有效的归属感。
(三)丰富生活化的教学拓展
学习离不开实践,教师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拓展。如果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那么小学生将永远无法掌握具体的教材知识。例如,在学习《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好一张在显微镜下充满细菌的手部照片,引出教学的话题,如果小学生在课前吃饭的时候没有洗手,那么手中的细菌就会进入小学生的肚子,容易生病。教师还可以举行相关的比赛,选出洗手最干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奖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生活化的实践,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来,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及时巩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教材课本中的知识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素质教育的落实及推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人才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借助生活化内容的引入,正面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及道德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29):30+32.
[2]蒋海莲.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4):60.
[3]冯国强.融生活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