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与传播,校园欺凌越来越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笔者深入中学校园进行实地调研,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进行反思,多维度地思考对策为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校园暴力;生命教育
近年来中学生群体中的暴力事件屡见报导,其手段之残忍,爆发频率之高,波及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3年到2015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已经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这一切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此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中学生本应是阳光向上的少年,中学校园本应是学生自在的成长乐园,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为其染上阴霾。我们不禁思考:中国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造成校园暴力现象频发呢?带着这些问题课题主持人走访了郑州市第六十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以期为遏制校园暴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生命教育与校园暴力的关系
古人说过“生死事大矣”,生与死是人类产生的万千年来一直探寻的话题,文学、宗教、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对其有不同的阐释与说明。最早将生命话题渗透到教育中去的实践者具体不可考,被认为是正式将生命与教育结合提出生命教育这一名词的开端,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J· Donald Walters提出了“Education for life”关注青少年的暴力、吸毒等问题,并建立了阿南达智慧神活学校来践行其教育思想。发展至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在内容上已经极大地丰富,有身心健康教育、品格教育、抗挫教育等等,在教育途径上采用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有亲身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澳洲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center”主要关注毒品、暴力与艾滋病。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将生命教育规定为跨领域课程,在本世纪初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在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兴起于90年代,叶澜黄克建等学者都对其理论做出了不同的阐述。言而总之:教育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和新课标都提出要将人作为全面发展的生命体来看待,生命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存在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意在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自我对话、与人对话、与世界对话。
校园暴力一词在我国至今没有官方的明确定义,多指蓄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的伤害,包括校内和校外。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走访了郑州市第六十中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郑州市第六十中学存在校园暴力现象,有超过10%的同学都表示自己亲身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68%的暴力现象发生在校外,校园内多发区则主要集中于厕所、操场这些监控死角。调查问卷在问及有关校园暴力可造成同学们身体及心理伤害的多种形式中,76.67%的同学认为在他们身边的暴力形式中语言暴力是主要形式,66.67%的同学认为躯体暴力是最主要的暴力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约24%的同学都提到了冷暴力这种校园暴力形式,主要表現为冷淡、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这种暴力形式虽没有对被施暴人造成直接的身体伤害,但使其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压抑。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校园暴力现象的问题上,认为“污染了校园环境,一定要严肃处理”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影响”的同学共占到了92.67%,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待校园暴力有正确的认识。只有4%的同学持漠然态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其余3.33%的同学认为这是正常的校园生态链。尽管这是少数的现象,但也证实在中学生群体之中确实存在对于同学之间交往关系的错误认识和校园暴力事件的隐患。同时这种漠然的态度也体现在对尊重生命的思考上,有8%的同学都表示“管不着他人,对自己负责就行了”这种不关心他人生命的现象同样是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纵容。当问及“偶然碰见校园暴力,你是否会上前制止”时,仅有10%的同学表示会上前阻止。其余90%的同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关己事高高挂起的态度,选择了“不一定”和“不会上前管闲事”。校园暴力事件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常以重复性的形式发生。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在调查学生遭受暴力后的处理方式中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采取正当途径解决问题,87.3%的同学表示会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选择报警的途径。也有同学表示会默默忍受,在问及忍让的原因时,超过70%的同学都认为是怕举报后那些人会变本加厉的报复,也有8.6%的同学指出忍受的原因不想把事情闹大,同学知道了可能受会嘲笑。施暴者不以为然、不以其错,作为无辜且弱势的一方却出现这样退让的心态,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弱势的一方有时也以报复的形式使事态严重化扩大化,调查显示超过4%的同学表示在受到欺凌后,会选择召集小伙伴进行报复。
二、生命教育缺失是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是影响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在所处的三方教育环境中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思考。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不仅包含对生命的认知,还包括对生命的理解、欣赏、体验与态度,思考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生命具有长度具有宽度亦具有温度,生命的温度体现在人生命的独特性——人是具有情绪情感的,这都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生的暴力倾向与行为、收到伤害后的做法、问卷中学生体现出的不同程度的漠然等现象都是在生命教育层面的缺失的反映。 在学校教育层面,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积压尚存。学校、老师在升学率的指导下强调知识的习得与掌握,对优秀学生倾注更多心血,对待一些“边缘学生”“问题学生”采取漠视或者疏远的态度,忽视教育的生命性。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更加自暴自弃、反叛厌学,心理成长受到影响,十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参与者。在走访第六十中学针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该校已有相应生命安全教育,侧重于水、电等意外伤害,没有系统针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开展过教育活动。同时,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满堂灌”的风格也容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家长是否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文化素质与道德品质如何,家庭氛围是否融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漠不关心还是过分溺爱,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倾向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暴力与孩子交流,这样的孩子容易走两种极端,一种是成为在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在同龄人交往中采用暴力获得自尊和存在感;一种是在长期家庭暴力的影响下性格懦弱不敢反抗。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长期的生长生活中无法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人性、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同学交往时就容易肆意妄为,进而形成暴力型的人格。若父母忙于工作或是双方离异对孩子疏于管教,那么孩子在缺乏关爱和正确指引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步入歧途。
在社会教育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的浪潮,各种价值观也在激荡,它们以大众媒体为平台蓬勃发展,伴随着丰富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在如今的的网络、电视等媒体上到处都有暴力内容存在。这些媒体也中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的特殊阶段,面对影视、网络视频等传播载体中的暴力血腥等画面极易模仿和产生崇拜。在这样文化熏陶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残酷、缺乏同情心。不仅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中学生的暴力行为也存在着关联。
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缺乏生命关照的表现,无论是我们的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都缺少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关怀。因此,解决防控校园暴力问题,我们要从生命教育入手,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渗透,使之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以减少中学生暴力事件带来的悲剧。
三、完善生命教育,防治校园暴力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正是个体发展的迅猛时期。但此时的他们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就很容易出现冲动、迷惘、偏激等情绪。他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这一时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十分重要。目前关于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主要从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领域展开,生命教育与这些学科有交叉又有特殊的部分,接下来本文将从完善生命教育的角度对防治校园暴力提出建议。
(一)教育要关照生命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生命本身的学习,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也是当前学校与老师对生命教育的普遍理解与实施内容。二是教育本身对生命的关照,即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和教育内容都要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做到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做到人性化。在这样的关照下,润物细无声地将生命教育渗透给学生。同时,这也要求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扭转以往“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将重心放在关注学生个体身心的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上,以促进生命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真正将教育目的放到育人上。老师要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地去看待他们,给与他们理解与信任。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心罚”,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孩子也要积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现日常多与学生进行溝通。防止学生在遇到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后隐瞒、默默忍受自己的遭遇。
(二)提高生命教育针对性
防治校园暴力还应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提高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目前我国中学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但施暴行为并不是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在实施普及生命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暴力行为及倾向的“问题孩子”多一些教育关注。针对被施暴的学生,要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适时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也要有针对性。在对第六十中学针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进行调研时,笔者了解到该校的生命教育,侧重于意外伤害的预防与自救,没有系统针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开展过教育活动。学校的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有关于生命知识与预防伤害的内容,还要包含生命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感悟。除此之外,学校生命教育还应该着力关注青春期孩子在人际交往时的情绪表达,以及遇到矛盾时的情绪控制和宣泄能力。通过日常的人文关怀与疏导有针对性的来帮助有施暴倾向的学生弱化攻击性行为。
(三)多途径展开生命教育
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压力较重,结合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必作为一科专业化课程进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渗透。除了我们比较熟知的途径有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等,笔者认为通过学科教学间渗透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比如音乐、美术课程,中学生通过艺术审美感受生命的美感,在欣赏与创造的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艺术气息与我们生命的节奏的协调与美妙。又如语文课程,与人类的发展与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文中的人物、情节作为参照,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外活动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好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会,可以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呈现,随机并且开放性强可以灵活的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与这些方式相互补充,多样化多途径开展生命教育,为生命教育实效最优化提供条件。
此外丰富校园文化也能促进生命教育的实效,通过大力倡导师生互尊,同学互爱,形成人与人和谐共处良好氛围。这样大家都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相互尊重,相互友爱,反对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的思与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6
[3]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许世平.中国教育学刊.2002(04)
【关键词】校园暴力;生命教育
近年来中学生群体中的暴力事件屡见报导,其手段之残忍,爆发频率之高,波及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3年到2015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已经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这一切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此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中学生本应是阳光向上的少年,中学校园本应是学生自在的成长乐园,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为其染上阴霾。我们不禁思考:中国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造成校园暴力现象频发呢?带着这些问题课题主持人走访了郑州市第六十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以期为遏制校园暴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生命教育与校园暴力的关系
古人说过“生死事大矣”,生与死是人类产生的万千年来一直探寻的话题,文学、宗教、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对其有不同的阐释与说明。最早将生命话题渗透到教育中去的实践者具体不可考,被认为是正式将生命与教育结合提出生命教育这一名词的开端,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J· Donald Walters提出了“Education for life”关注青少年的暴力、吸毒等问题,并建立了阿南达智慧神活学校来践行其教育思想。发展至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在内容上已经极大地丰富,有身心健康教育、品格教育、抗挫教育等等,在教育途径上采用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有亲身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澳洲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center”主要关注毒品、暴力与艾滋病。英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将生命教育规定为跨领域课程,在本世纪初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在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兴起于90年代,叶澜黄克建等学者都对其理论做出了不同的阐述。言而总之:教育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和新课标都提出要将人作为全面发展的生命体来看待,生命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存在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意在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自我对话、与人对话、与世界对话。
校园暴力一词在我国至今没有官方的明确定义,多指蓄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的伤害,包括校内和校外。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走访了郑州市第六十中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郑州市第六十中学存在校园暴力现象,有超过10%的同学都表示自己亲身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68%的暴力现象发生在校外,校园内多发区则主要集中于厕所、操场这些监控死角。调查问卷在问及有关校园暴力可造成同学们身体及心理伤害的多种形式中,76.67%的同学认为在他们身边的暴力形式中语言暴力是主要形式,66.67%的同学认为躯体暴力是最主要的暴力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约24%的同学都提到了冷暴力这种校园暴力形式,主要表現为冷淡、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这种暴力形式虽没有对被施暴人造成直接的身体伤害,但使其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压抑。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校园暴力现象的问题上,认为“污染了校园环境,一定要严肃处理”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影响”的同学共占到了92.67%,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待校园暴力有正确的认识。只有4%的同学持漠然态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其余3.33%的同学认为这是正常的校园生态链。尽管这是少数的现象,但也证实在中学生群体之中确实存在对于同学之间交往关系的错误认识和校园暴力事件的隐患。同时这种漠然的态度也体现在对尊重生命的思考上,有8%的同学都表示“管不着他人,对自己负责就行了”这种不关心他人生命的现象同样是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纵容。当问及“偶然碰见校园暴力,你是否会上前制止”时,仅有10%的同学表示会上前阻止。其余90%的同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关己事高高挂起的态度,选择了“不一定”和“不会上前管闲事”。校园暴力事件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常以重复性的形式发生。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在调查学生遭受暴力后的处理方式中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采取正当途径解决问题,87.3%的同学表示会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选择报警的途径。也有同学表示会默默忍受,在问及忍让的原因时,超过70%的同学都认为是怕举报后那些人会变本加厉的报复,也有8.6%的同学指出忍受的原因不想把事情闹大,同学知道了可能受会嘲笑。施暴者不以为然、不以其错,作为无辜且弱势的一方却出现这样退让的心态,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弱势的一方有时也以报复的形式使事态严重化扩大化,调查显示超过4%的同学表示在受到欺凌后,会选择召集小伙伴进行报复。
二、生命教育缺失是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是影响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在所处的三方教育环境中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思考。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不仅包含对生命的认知,还包括对生命的理解、欣赏、体验与态度,思考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生命具有长度具有宽度亦具有温度,生命的温度体现在人生命的独特性——人是具有情绪情感的,这都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生的暴力倾向与行为、收到伤害后的做法、问卷中学生体现出的不同程度的漠然等现象都是在生命教育层面的缺失的反映。 在学校教育层面,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积压尚存。学校、老师在升学率的指导下强调知识的习得与掌握,对优秀学生倾注更多心血,对待一些“边缘学生”“问题学生”采取漠视或者疏远的态度,忽视教育的生命性。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更加自暴自弃、反叛厌学,心理成长受到影响,十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参与者。在走访第六十中学针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该校已有相应生命安全教育,侧重于水、电等意外伤害,没有系统针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开展过教育活动。同时,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满堂灌”的风格也容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家长是否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文化素质与道德品质如何,家庭氛围是否融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漠不关心还是过分溺爱,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倾向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暴力与孩子交流,这样的孩子容易走两种极端,一种是成为在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在同龄人交往中采用暴力获得自尊和存在感;一种是在长期家庭暴力的影响下性格懦弱不敢反抗。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长期的生长生活中无法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人性、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同学交往时就容易肆意妄为,进而形成暴力型的人格。若父母忙于工作或是双方离异对孩子疏于管教,那么孩子在缺乏关爱和正确指引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步入歧途。
在社会教育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的浪潮,各种价值观也在激荡,它们以大众媒体为平台蓬勃发展,伴随着丰富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在如今的的网络、电视等媒体上到处都有暴力内容存在。这些媒体也中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的特殊阶段,面对影视、网络视频等传播载体中的暴力血腥等画面极易模仿和产生崇拜。在这样文化熏陶成长的孩子性格往往残酷、缺乏同情心。不仅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中学生的暴力行为也存在着关联。
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缺乏生命关照的表现,无论是我们的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都缺少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关怀。因此,解决防控校园暴力问题,我们要从生命教育入手,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渗透,使之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以减少中学生暴力事件带来的悲剧。
三、完善生命教育,防治校园暴力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正是个体发展的迅猛时期。但此时的他们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就很容易出现冲动、迷惘、偏激等情绪。他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这一时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十分重要。目前关于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主要从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领域展开,生命教育与这些学科有交叉又有特殊的部分,接下来本文将从完善生命教育的角度对防治校园暴力提出建议。
(一)教育要关照生命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生命本身的学习,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也是当前学校与老师对生命教育的普遍理解与实施内容。二是教育本身对生命的关照,即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和教育内容都要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做到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做到人性化。在这样的关照下,润物细无声地将生命教育渗透给学生。同时,这也要求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扭转以往“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将重心放在关注学生个体身心的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上,以促进生命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真正将教育目的放到育人上。老师要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地去看待他们,给与他们理解与信任。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心罚”,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孩子也要积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现日常多与学生进行溝通。防止学生在遇到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后隐瞒、默默忍受自己的遭遇。
(二)提高生命教育针对性
防治校园暴力还应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提高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目前我国中学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但施暴行为并不是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在实施普及生命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暴力行为及倾向的“问题孩子”多一些教育关注。针对被施暴的学生,要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适时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也要有针对性。在对第六十中学针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进行调研时,笔者了解到该校的生命教育,侧重于意外伤害的预防与自救,没有系统针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开展过教育活动。学校的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有关于生命知识与预防伤害的内容,还要包含生命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感悟。除此之外,学校生命教育还应该着力关注青春期孩子在人际交往时的情绪表达,以及遇到矛盾时的情绪控制和宣泄能力。通过日常的人文关怀与疏导有针对性的来帮助有施暴倾向的学生弱化攻击性行为。
(三)多途径展开生命教育
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压力较重,结合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必作为一科专业化课程进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渗透。除了我们比较熟知的途径有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等,笔者认为通过学科教学间渗透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比如音乐、美术课程,中学生通过艺术审美感受生命的美感,在欣赏与创造的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艺术气息与我们生命的节奏的协调与美妙。又如语文课程,与人类的发展与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文中的人物、情节作为参照,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外活动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好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会,可以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呈现,随机并且开放性强可以灵活的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与这些方式相互补充,多样化多途径开展生命教育,为生命教育实效最优化提供条件。
此外丰富校园文化也能促进生命教育的实效,通过大力倡导师生互尊,同学互爱,形成人与人和谐共处良好氛围。这样大家都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相互尊重,相互友爱,反对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的思与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6
[3]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许世平.中国教育学刊.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