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传统的尊师重教,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和服从,但征服学生心灵的还是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即道德、情操、修养、学识、才能和与学生的感情。就初中阶段来说,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励和影响更為明显和突出。语文教师要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上下功夫。
1.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崇高的师表风范
乌申斯基把教育者的人格视为“基础”,称为“教育事业的一切”。蔡元培先生也曾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师的榜样。”从理论上讲,语文教师要上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传统美德,下扬当今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心胸豁达、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鞠躬尽瘁的师表风范。而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用古往今来正直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高尚的信仰和追求,去熏陶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都能推崇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夙愿,都能颂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气,都能欣赏渣滓洞烈士们“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铮铮誓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其超越功利的无私关爱,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显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如此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
2.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渊博的学识
作为教师,除“德高为范”之外,还要“学深为师”,即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的天职就是把人类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知识加以选择和概括,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以最快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语言和文化”涵盖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从先秦的《诗经》、《离骚》、史传散文,到汉魏晋的诗歌、辞赋;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中外现当代诗歌、小说和戏剧,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如此宏大的教材,如语文教师读书不多、不“杂”,文化底蕴不厚,对有关知识没有独特的领悟,怎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如坐春风?怎能慷慨陈词,让学生悄然动容?又怎能亦庄亦谐,使学生既得乐趣又得理趣呢?可见,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还应学习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相关知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应是语文教师的指导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是语文教师的精神写照。
3.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下的好课标准,是看教师能否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完成没完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换;能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是否还给了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起来融洽、自主,平等与教师对话,交流情感,完成学习目标。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授学生以“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可以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熏陶的优势,把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传递给学生,用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创新情趣、有创新韵味的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将是永恒的。
4.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与时俱进的魄力
当今信息时代,语文学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尤其要有与时俱进的气度和魄力,努力把自己磨练成新时代的“新”教师。《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阅读书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学参考书”,远远超过了小说、教育理论和文史类、时事类、科技类书籍。不少语文教师竟然不知道王蒙和刘心武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总之,新形势下,语文教师面临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严峻的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力争做充满人格魅力的新时代语文教师。
1.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崇高的师表风范
乌申斯基把教育者的人格视为“基础”,称为“教育事业的一切”。蔡元培先生也曾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师的榜样。”从理论上讲,语文教师要上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传统美德,下扬当今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心胸豁达、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鞠躬尽瘁的师表风范。而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用古往今来正直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高尚的信仰和追求,去熏陶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都能推崇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夙愿,都能颂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气,都能欣赏渣滓洞烈士们“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铮铮誓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其超越功利的无私关爱,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显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如此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
2.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渊博的学识
作为教师,除“德高为范”之外,还要“学深为师”,即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的天职就是把人类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知识加以选择和概括,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以最快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语言和文化”涵盖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从先秦的《诗经》、《离骚》、史传散文,到汉魏晋的诗歌、辞赋;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中外现当代诗歌、小说和戏剧,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如此宏大的教材,如语文教师读书不多、不“杂”,文化底蕴不厚,对有关知识没有独特的领悟,怎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如坐春风?怎能慷慨陈词,让学生悄然动容?又怎能亦庄亦谐,使学生既得乐趣又得理趣呢?可见,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还应学习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相关知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应是语文教师的指导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是语文教师的精神写照。
3.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下的好课标准,是看教师能否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完成没完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换;能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是否还给了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起来融洽、自主,平等与教师对话,交流情感,完成学习目标。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授学生以“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可以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熏陶的优势,把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传递给学生,用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创新情趣、有创新韵味的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将是永恒的。
4.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与时俱进的魄力
当今信息时代,语文学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尤其要有与时俱进的气度和魄力,努力把自己磨练成新时代的“新”教师。《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阅读书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学参考书”,远远超过了小说、教育理论和文史类、时事类、科技类书籍。不少语文教师竟然不知道王蒙和刘心武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总之,新形势下,语文教师面临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严峻的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力争做充满人格魅力的新时代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