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关图表,构成一种新的问题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
总之,主观性试题的这种命题方式,变以往的单纯性材料解析题和单纯性问答题为材料、图表、文字结合型综合问答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致力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倾向,有利于选拔学习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样解答这种新型的历史学科主观性综合题呢?
第一,要认真审“材”
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
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
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
第二,要认真审“问”
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仍以上题为例,其第二问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这一问中有两个小问。
第一小问之指向是要检验考生观察、分析材料即魏晋墓砖壁画,从中发掘信息以印证历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逻辑语言的能力。第二小问之指向则是要考生参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学课本知识,分析汉长城对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因此,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
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
第三,要认真审“答”
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消化、对问题的理解,精心组织答案。现在文综试题的答案,要求具有简明、扼要、本质、概括性强的特点。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突出关键,突出重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即通常所说的要答在“得分点”上,因为高考评卷就是采点给分。
“点”得其所就有分,“点”而不当就无分。如前所举问题之“点”是:“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
六个答案要点,表述简练明确,没有虚言废语。做这类题目时,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东扯西拉,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书写潦草,惹人生厌。考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总之,高考主观性历史综合问答题考查的是考生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而且,年年均有变化,年年均有新意。考生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解答历史主观题提供保证。
(邯郸市第四中学)
总之,主观性试题的这种命题方式,变以往的单纯性材料解析题和单纯性问答题为材料、图表、文字结合型综合问答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致力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倾向,有利于选拔学习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样解答这种新型的历史学科主观性综合题呢?
第一,要认真审“材”
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
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
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
第二,要认真审“问”
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仍以上题为例,其第二问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这一问中有两个小问。
第一小问之指向是要检验考生观察、分析材料即魏晋墓砖壁画,从中发掘信息以印证历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逻辑语言的能力。第二小问之指向则是要考生参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学课本知识,分析汉长城对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因此,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
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
第三,要认真审“答”
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消化、对问题的理解,精心组织答案。现在文综试题的答案,要求具有简明、扼要、本质、概括性强的特点。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突出关键,突出重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即通常所说的要答在“得分点”上,因为高考评卷就是采点给分。
“点”得其所就有分,“点”而不当就无分。如前所举问题之“点”是:“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
六个答案要点,表述简练明确,没有虚言废语。做这类题目时,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东扯西拉,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书写潦草,惹人生厌。考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总之,高考主观性历史综合问答题考查的是考生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而且,年年均有变化,年年均有新意。考生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解答历史主观题提供保证。
(邯郸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