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中有句谚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翻译成汉语就是“仁爱始于家”。近年来,出身农村的有志之士在家乡和其他农村地区支援农村教育的义举日益增多。2011年11月21日,搜狐“平凡良心”报道了出身国家级贫困县的普通农家,毕业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树鹏的事迹。他通过为本地的高职高专院校做招生代理走出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步——他凭借自己的真诚赢得了两三百名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民子弟的信任,说服他们走进了大学校门。后来他与母校共享资源,创办了漯河“商道学院”。创业成功后,他开始考虑怎样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和他一样的农家子弟。在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免费培训了7 000名农民工和企业人员,并因此荣膺“漯河市十佳市民”荣誉称号。2011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的《为家乡立人》一文报道了北京大学生硕士在农村建图书馆的事迹。据该文介绍,4年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几年过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其他8个省份共建起了13座图书馆。他雄心勃勃,想在更多的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图书馆。2008年,《潮商》杂志刊发了陈友义副教授的《海外潮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的文化动因》一文。文中说,“在潮汕,最漂亮的建筑物就是学校”,而这些漂亮的学校大都是海外潮人捐资兴建的。海外潮商除了捐资兴办学校外,还出资设置奖学金,建实验室等等。其首要原因就是海外潮商对家乡及其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热爱,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情谊。其次是海外潮商深知,送给乡亲万贯家财,不如送给他们的孩子以赚钱的智慧,智慧才能使他们安身立命,才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后,光宗耀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受这一文化心理的影响,他们慷慨解囊,支援家乡教育事业,造福桑梓。
在农村走出去的其他行业的人士积极支援家乡教育,城市学校纷纷支援农村学校,各地政府频出政策激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同时,那些从农村考出去,毕业后在城市的教育系统工作的大学生有没有向家乡伸出援手?他们做得怎样?如果没有的话,是什么使他们没有伸出援手?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有责任关心家乡的青少年,也愿意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家乡教育,部分人表示他们愿意通过网络等沟通形式引导乡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家乡青少年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他们希望村委会能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无心顾及”“缺乏相应能力”。
一、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对985院校、二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县教育局的干部、教师和部分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对河北省、湖南省部分地市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士176名,占37.29%;女士296名,占62.71%;按工作单位统计,小学教师占63.13%,中学教师占33.47%,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占3.4%。筛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48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4.91%。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乡亲们咨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乡亲们主动请教的情况还不太普遍,将来有必要专门调查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与乡亲的心理距离、乡亲们求询的意愿等方面的情况。
对样本群体家乡的青少年咨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群体家乡的青少年在很多问题上还是需要向外界请教,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
现实中有的农村家长视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为旁门左道,有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读书万能……因此生涯辅导是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非常需要,也是出身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最有可能起作用的方面,尤其是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尚未取消的文理分科。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例,有些普通学校的个别专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看上去处于同一个档次的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可能相差悬殊,即使是同一所院校的不同院系也是如此。但农村家长由于信息闭塞,几乎不可能知晓。这些问题对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却非常值得付出。
二、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帮扶家乡青少年的意愿
问卷设了一道开放式问题“您怎么看待您在促进家乡青少年教育中的责任?您将来准备采取什么好的做法?”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纷纷表示“原来没太考虑过,以后会关注家乡的青少年,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要“多跟乡亲谈心”“多走訪,多宣传,做正面引导”“开展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情况”“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多向乡亲宣传教育理念和动态信息”“组织部分教育工作者送教下乡”“抽时间教给家乡的青少年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多为家乡的青少年开拓学习渠道”。还有校长表示“将与家乡学校建立联系,把本校的教育资源与家乡学校共享”。但也有受访者坦承“自己刚能保证生活温饱,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指导家乡青少年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登门拜访主动提供帮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表3和表4的数据表明,尽管样本群体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会登门拜访,主动为乡亲们和家乡的青少年提供帮助,但总体而言在指导乡亲和家乡的青少年方面还没有蔚成风气,与他们在开放式问题中对责任感的表达不太相符。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题目“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的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希望村委会的干部们能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能通过组织茶话会之类的活动为他们和乡亲们以及家乡的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好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支援家乡教育。他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学习他人经验、获得有针对性的资料提高指导家乡青少年的能力。QQ群作为最便捷的沟通方式颇受青睐。
最令人遗憾的是,在调查和访谈中也发现,有的被访者愿意积极支持家乡教育,但由于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而不了了之。阻碍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帮扶农村青少年的原因还包括“怕说错话了被埋怨”“乡亲们不重视教育,而且极度固执”等。可见,全国各地的村委会都要积极开展动员工作,让早已有心支援家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能毫无顾虑地“抛头露面”,让广大有乡土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多关心家乡教育。
三、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的困难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超过1/4的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方法缺乏深入研究,这表明其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加强。此外,他们感到最难提出建议的方面都涉及重大决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提类似建议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另一方面表明其自身能力的欠缺。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在支援家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等形式,交流、传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这样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援家乡教育。
四、结语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教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也有支援家乡教育的责任感和意愿,但在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人对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有限。但由于村委会没有进行组织、缺乏可借鉴的经验等原因,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此前的实际作为并不太多。在将来,基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使其为家乡建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更多贡献。此外,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应该放下“包袱”,即使无人组织,哪怕碰过钉子也要积极行动支援家乡教育。
针对上述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引导和组织。教育局等行政部门和村委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唯有加强引导和组织,才能更好地把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更好地整合起来,以发挥更大作用。
(2)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些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已经行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要全面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推广。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组成群体,定期或不定期讨论如何更好地支援农村教育。
(3)创新形式,提高实效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支援农村教育的发展,如同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自己提及的那样,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通过家访、茶话会、QQ群等形式多和乡亲及家乡的青少年学生谈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可以采取结对帮扶、专题讲座等形式助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基层教育部门等各方把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在力所能及的方面积极为家乡的青少年教育施以援手,做尽职的“咨询师”和“辅导员”,农村教育的腾飞值得期待!
注:为了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文中均没有提及受访者的姓名。
(责任编辑:孙立人)
在农村走出去的其他行业的人士积极支援家乡教育,城市学校纷纷支援农村学校,各地政府频出政策激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同时,那些从农村考出去,毕业后在城市的教育系统工作的大学生有没有向家乡伸出援手?他们做得怎样?如果没有的话,是什么使他们没有伸出援手?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有责任关心家乡的青少年,也愿意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家乡教育,部分人表示他们愿意通过网络等沟通形式引导乡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家乡青少年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他们希望村委会能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无心顾及”“缺乏相应能力”。
一、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对985院校、二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县教育局的干部、教师和部分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对河北省、湖南省部分地市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士176名,占37.29%;女士296名,占62.71%;按工作单位统计,小学教师占63.13%,中学教师占33.47%,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占3.4%。筛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48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4.91%。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乡亲们咨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乡亲们主动请教的情况还不太普遍,将来有必要专门调查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与乡亲的心理距离、乡亲们求询的意愿等方面的情况。
对样本群体家乡的青少年咨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群体家乡的青少年在很多问题上还是需要向外界请教,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
现实中有的农村家长视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为旁门左道,有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读书万能……因此生涯辅导是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非常需要,也是出身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最有可能起作用的方面,尤其是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尚未取消的文理分科。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例,有些普通学校的个别专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看上去处于同一个档次的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可能相差悬殊,即使是同一所院校的不同院系也是如此。但农村家长由于信息闭塞,几乎不可能知晓。这些问题对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却非常值得付出。
二、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帮扶家乡青少年的意愿
问卷设了一道开放式问题“您怎么看待您在促进家乡青少年教育中的责任?您将来准备采取什么好的做法?”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纷纷表示“原来没太考虑过,以后会关注家乡的青少年,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要“多跟乡亲谈心”“多走訪,多宣传,做正面引导”“开展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情况”“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多向乡亲宣传教育理念和动态信息”“组织部分教育工作者送教下乡”“抽时间教给家乡的青少年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多为家乡的青少年开拓学习渠道”。还有校长表示“将与家乡学校建立联系,把本校的教育资源与家乡学校共享”。但也有受访者坦承“自己刚能保证生活温饱,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指导家乡青少年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登门拜访主动提供帮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表3和表4的数据表明,尽管样本群体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会登门拜访,主动为乡亲们和家乡的青少年提供帮助,但总体而言在指导乡亲和家乡的青少年方面还没有蔚成风气,与他们在开放式问题中对责任感的表达不太相符。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对于题目“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的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希望村委会的干部们能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能通过组织茶话会之类的活动为他们和乡亲们以及家乡的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好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支援家乡教育。他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学习他人经验、获得有针对性的资料提高指导家乡青少年的能力。QQ群作为最便捷的沟通方式颇受青睐。
最令人遗憾的是,在调查和访谈中也发现,有的被访者愿意积极支持家乡教育,但由于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而不了了之。阻碍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帮扶农村青少年的原因还包括“怕说错话了被埋怨”“乡亲们不重视教育,而且极度固执”等。可见,全国各地的村委会都要积极开展动员工作,让早已有心支援家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能毫无顾虑地“抛头露面”,让广大有乡土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多关心家乡教育。
三、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的困难
对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超过1/4的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方法缺乏深入研究,这表明其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加强。此外,他们感到最难提出建议的方面都涉及重大决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提类似建议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另一方面表明其自身能力的欠缺。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支援家乡教育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在支援家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等形式,交流、传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这样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援家乡教育。
四、结语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教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也有支援家乡教育的责任感和意愿,但在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部分人对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有限。但由于村委会没有进行组织、缺乏可借鉴的经验等原因,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此前的实际作为并不太多。在将来,基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使其为家乡建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更多贡献。此外,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应该放下“包袱”,即使无人组织,哪怕碰过钉子也要积极行动支援家乡教育。
针对上述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引导和组织。教育局等行政部门和村委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唯有加强引导和组织,才能更好地把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更好地整合起来,以发挥更大作用。
(2)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些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已经行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要全面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推广。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组成群体,定期或不定期讨论如何更好地支援农村教育。
(3)创新形式,提高实效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支援农村教育的发展,如同样本中的教育工作者自己提及的那样,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通过家访、茶话会、QQ群等形式多和乡亲及家乡的青少年学生谈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可以采取结对帮扶、专题讲座等形式助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基层教育部门等各方把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出身农村的城市教育工作者在力所能及的方面积极为家乡的青少年教育施以援手,做尽职的“咨询师”和“辅导员”,农村教育的腾飞值得期待!
注:为了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文中均没有提及受访者的姓名。
(责任编辑:孙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