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种场合有机会听到吴伟局长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演讲,每次感觉都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此次采访,更深切地感受到她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下简称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专注及付出的不懈努力。
数字彰显成绩
推广计划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经资助了27个国家的108个出版社,包括645个项目,893本书,16种文字,总资助金额达到3000万元。
2007年,推广计划同19个国家56家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图书项目242个,涉及文种15个,资助金额1300余万元。吴伟笑谈“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是走出去的先锋队。”成员单位实行申办制,现有29家出版机构,其中既有一些已经占据一定优势的出版社,像高教、人教、中国国际、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等,也不断有新军进入,像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五州传播出版社等,他们在2007年也都有不俗的表现。这29家成员单位2007年共向国外输出版权1397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06年增加200多项。
穿越走出去的瓶颈
中国图书走出去要取得实际效应,要看推出的图书在海外到底能不能产生影响力,企业能不能获得经济效益。谈及面临的困难,吴伟认为“最主要的困难还是翻译问题。”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逐步扩大,但翻译方面的问题仍然阻碍着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可以这样说,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作品走向海外的瓶颈。
目前,翻译问题的难点在于缺乏大量高水平中译外的翻译人才。因此,如何把优秀的中文作品翻译成地道的外文,成为中国图书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关键。推广计划的主要措施是向国外出版机构资助翻译费,这样可以降低国外出版机构的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提高国外出版机构对中国图书的兴趣。吴伟说:“条件成熟的话,会在国内一些翻译力量比较强的机构建立翻译基地,培训翻译人才,提高我国中译外的翻译水平,解决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难题。”
寻找作者与作品
每次在与国外出版巨头交流的过程中,吴伟说他们总会问:“你希望我们出你们的什么书?”她这时总是有些无奈,因为可以推荐的好书并不多,有号召力的作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她希望国内的出版社能出版更多的值得推广的好书。
在合作的过程中,目前的趋势是鼓励深度的合作项目,从选题策划就开始,一步步在磨合中推进。鼓励国外作者写中国主题的图书,因为国外的作者更了解国外读者的需求与阅读习惯,而且有些大牌作者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像写过《软实力》、《大趋势》的约瑟夫·耐和约翰·奈斯比特就对中国比较了解,希望他们能写有关中国的图书会非常好。
中国图书推广过程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像《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已经推出五六个版本,2008年2月在美国举行了美国版首发式,首印14000册。《江边对话》记录了赵启正与美国神学家路易·帕罗之间的思想交流。历史上曾有许多传世之作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但记录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有神论者对话和交流的书可以说是首创。因此,此书被出版界誉为填补空白之作,它的热销也再次证明,真正的好书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欢迎。
吴伟说,现在很多出版社是坐在家里想国外,存在很多主观臆断的成分,只有真正走出去,亲身了解国外的市场,找到合适的经销商,才能策划出适销对路的作品。
后奥运时代的努力
与国外知名的出版机构相比,我国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无论在资本规模、选题策划和营销渠道方面,还是在国际化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奥运会的圆满结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因此,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还要加快,不断满足国外读者对中国的信息需求。据吴伟介绍,推动中国出版机构与国外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出版将是推广计划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今年,推广计划已经将合作出版的项目纳入资助范围。同时推广计划还鼓励中国的出版机构加快“本土化”的步伐,走出国门,开展资本运作,与国外出版机构在当地合作,真正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影响主流社会。据了解,现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国内出版单位的前列。
数字彰显成绩
推广计划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经资助了27个国家的108个出版社,包括645个项目,893本书,16种文字,总资助金额达到3000万元。
2007年,推广计划同19个国家56家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图书项目242个,涉及文种15个,资助金额1300余万元。吴伟笑谈“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是走出去的先锋队。”成员单位实行申办制,现有29家出版机构,其中既有一些已经占据一定优势的出版社,像高教、人教、中国国际、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等,也不断有新军进入,像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五州传播出版社等,他们在2007年也都有不俗的表现。这29家成员单位2007年共向国外输出版权1397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06年增加200多项。
穿越走出去的瓶颈
中国图书走出去要取得实际效应,要看推出的图书在海外到底能不能产生影响力,企业能不能获得经济效益。谈及面临的困难,吴伟认为“最主要的困难还是翻译问题。”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逐步扩大,但翻译方面的问题仍然阻碍着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可以这样说,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作品走向海外的瓶颈。
目前,翻译问题的难点在于缺乏大量高水平中译外的翻译人才。因此,如何把优秀的中文作品翻译成地道的外文,成为中国图书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关键。推广计划的主要措施是向国外出版机构资助翻译费,这样可以降低国外出版机构的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提高国外出版机构对中国图书的兴趣。吴伟说:“条件成熟的话,会在国内一些翻译力量比较强的机构建立翻译基地,培训翻译人才,提高我国中译外的翻译水平,解决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难题。”
寻找作者与作品
每次在与国外出版巨头交流的过程中,吴伟说他们总会问:“你希望我们出你们的什么书?”她这时总是有些无奈,因为可以推荐的好书并不多,有号召力的作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她希望国内的出版社能出版更多的值得推广的好书。
在合作的过程中,目前的趋势是鼓励深度的合作项目,从选题策划就开始,一步步在磨合中推进。鼓励国外作者写中国主题的图书,因为国外的作者更了解国外读者的需求与阅读习惯,而且有些大牌作者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像写过《软实力》、《大趋势》的约瑟夫·耐和约翰·奈斯比特就对中国比较了解,希望他们能写有关中国的图书会非常好。
中国图书推广过程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像《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已经推出五六个版本,2008年2月在美国举行了美国版首发式,首印14000册。《江边对话》记录了赵启正与美国神学家路易·帕罗之间的思想交流。历史上曾有许多传世之作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但记录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有神论者对话和交流的书可以说是首创。因此,此书被出版界誉为填补空白之作,它的热销也再次证明,真正的好书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欢迎。
吴伟说,现在很多出版社是坐在家里想国外,存在很多主观臆断的成分,只有真正走出去,亲身了解国外的市场,找到合适的经销商,才能策划出适销对路的作品。
后奥运时代的努力
与国外知名的出版机构相比,我国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无论在资本规模、选题策划和营销渠道方面,还是在国际化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奥运会的圆满结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因此,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还要加快,不断满足国外读者对中国的信息需求。据吴伟介绍,推动中国出版机构与国外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出版将是推广计划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今年,推广计划已经将合作出版的项目纳入资助范围。同时推广计划还鼓励中国的出版机构加快“本土化”的步伐,走出国门,开展资本运作,与国外出版机构在当地合作,真正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影响主流社会。据了解,现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国内出版单位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