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有效激发学生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必须根据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借助图表、绘图讲解、知识竞赛、制作海报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发现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就会由此被大大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才有可能。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本书第三辑是《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铅笔、钢笔、墨水、灯泡、眼镜、车轮等物品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可对于它们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学生却知之甚少。了解这些日常用品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是阅读本辑内容的主要任务。阅读前可先让学生来猜猜每天都在用的最熟悉的铅笔的制作过程,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去看,兴趣顿时被激发。看完后,又如何来介绍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一两种物品设计制作海报,可以用图、表格、文字、名片等多种形式来提取信息并介绍。看,这就是学生制作的海报。一张张海报就是一个个知识,就是一份份阅读成果,借助物化的成果,交流就更加形象,效果就更好,并以团队的力量激发着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体验到增长知识的快乐。
以上是笔者在跟五年级学生共读科普读物《大自然的文字》时所运用的阅读交流的策略,通过知识提取、绘图讲解、知识竞赛、绘制海报等多元阅读交流,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科学不再是难懂的名词,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当然,科普类读物的阅读交流策略还有很多,我们在关注阅读交流策略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年龄特点、实际阅读水平等,有选择地推荐科普类读物,真正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科学探究兴趣。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本书第三辑是《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铅笔、钢笔、墨水、灯泡、眼镜、车轮等物品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可对于它们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学生却知之甚少。了解这些日常用品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是阅读本辑内容的主要任务。阅读前可先让学生来猜猜每天都在用的最熟悉的铅笔的制作过程,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去看,兴趣顿时被激发。看完后,又如何来介绍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一两种物品设计制作海报,可以用图、表格、文字、名片等多种形式来提取信息并介绍。看,这就是学生制作的海报。一张张海报就是一个个知识,就是一份份阅读成果,借助物化的成果,交流就更加形象,效果就更好,并以团队的力量激发着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体验到增长知识的快乐。
以上是笔者在跟五年级学生共读科普读物《大自然的文字》时所运用的阅读交流的策略,通过知识提取、绘图讲解、知识竞赛、绘制海报等多元阅读交流,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科学不再是难懂的名词,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当然,科普类读物的阅读交流策略还有很多,我们在关注阅读交流策略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年龄特点、实际阅读水平等,有选择地推荐科普类读物,真正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科学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