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策略初探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有效激发学生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必须根据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借助图表、绘图讲解、知识竞赛、制作海报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发现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就会由此被大大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才有可能。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本书第三辑是《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铅笔、钢笔、墨水、灯泡、眼镜、车轮等物品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可对于它们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学生却知之甚少。了解这些日常用品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是阅读本辑内容的主要任务。阅读前可先让学生来猜猜每天都在用的最熟悉的铅笔的制作过程,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去看,兴趣顿时被激发。看完后,又如何来介绍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一两种物品设计制作海报,可以用图、表格、文字、名片等多种形式来提取信息并介绍。看,这就是学生制作的海报。一张张海报就是一个个知识,就是一份份阅读成果,借助物化的成果,交流就更加形象,效果就更好,并以团队的力量激发着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体验到增长知识的快乐。
  以上是笔者在跟五年级学生共读科普读物《大自然的文字》时所运用的阅读交流的策略,通过知识提取、绘图讲解、知识竞赛、绘制海报等多元阅读交流,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科学不再是难懂的名词,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当然,科普类读物的阅读交流策略还有很多,我们在关注阅读交流策略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年龄特点、实际阅读水平等,有选择地推荐科普类读物,真正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科学探究兴趣。
其他文献
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有自己的实践土壤,在成长和发展中都有独特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教育情怀。但教学主张的生成并非闭门造车,因为“教学主张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  作为苏派小学语文教学的代表人物,马建明老师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与探索“言意互转,浑然一体”的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并提出了“言意转换”的阅读教学主张,形成了“虚静、体悟与升华”阅
我们的祖先留下丰厚的典籍、教训,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去继承这份遗产,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传承前人的智慧、才艺和累积。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现行人教版教材第一次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编入了文言文,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奕》《两小儿辩日》。另外,教材中古白话文体裁的文章也为数不少,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猴王出世
【案例呈现】  师:林冲武艺高强,有礼貌,是好汉。但他的为人,最可贵的是什么?请大家认真地默读第三、四、七自然段。在字里行间找一找,想一想林冲的为人、人品、性格,他与梁山其他好汉的不同之处。静下心来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在宁静中,在思考中,读而思,思而读。(生默读)  师:林冲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他的为人怎样?表现在他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边读一边画,做记号。做了记号,就会引起你的思考,这是读
朗读训练一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和意义无须多作阐述。但在实践操作中不少专家、教师谈“练”色变。究其原因是在当下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朗读训练被异化,存在着知识化、指令化等问题。如何让朗读训练这棵老树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新“朗读训练”观:通过“隐性朗读”这条大道追求训练的无痕境界。  周一贯老师在《新“训练”观:贴近生命的“无痕”之境》一文中提出以讨人喜欢的面目
当前的阅读教学有一种“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倾向。在笔者近年来所听的观摩课中,许多都有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不够,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大容量,快节奏,教师汗流浃背,学生疲惫不堪……  语文课堂能否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中,努力从冗繁走向凝练?我们能否创建出清晰、明快的教学节律?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开始了“简约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实践行动。  一、教学目标简约而清晰  一堂阅读课,在时
《回声》一文充满童趣,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教学中,笔者将小青蛙以学习伙伴的角色引入课堂,创设了与小青蛙一同学习、体验、感悟的情境。那么,如何让写字教学穿插其中,又不至于打破原有的境地,呈现出一脉相承的课堂气势。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  再看《回声》一文的生字书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颇具难度,因此笔者在本课的写字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三步走”策略,下面就这三个写字片段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片段一】指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74-01  如何站在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审视和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是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教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教学目标】  1.识记“蝉”“铺”“刷”等字。读准“丁冬,丁冬”“知了,知了”“刷刷,刷刷”“呼呼,呼呼”等拟声词。借助逗号读出节奏。  2.通过句子比较、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理解诗中将词语“悄悄地”进行前置的作用。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3.通过想象和仿写,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有趣问答:四季妈妈有四个孩子,你知道是哪四个孩子吗?(生答,师板书:
【背景介绍】  2012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
一直以来,我以为阅读总是应该先静静地走进字里行间,在徜徉文字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所带来的意境美、内涵美、情感美,从而感受阅读的快乐!多年来,我自身的阅读实践,就是这样做的。  回到教学中,我却发现让孩子如我这样去阅读整本书并非易事。首先带来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孩子能够静下来呢?靠纪律,靠说教?实践起来似乎都不理想。其次,就算孩子静下来读书了,如何让孩子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升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