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预习其实就是自学,不仅仅是掌握字词;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吸收消化过程,读、查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 语文 预习 自学 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大家对课堂上这样的课例或许并不陌生吧─-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
导入新课后,老师往往这样表白:"今天,咱们学习《孔乙己》。下面我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然后或板书,或小黑板出示,或多媒体显示一些词语─-基本上是课下注释(还美其名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或读,或个别查词典解释,有可能的话,还要进行"重点"处理(所谓"重点"处理,也只不过是老师再重复的讲而已)几个词语。完了以后,便说:"好,预习就先检查到这里,下面学习课文内容……"
如此预习。常常令我疑窦丛生。
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样进行预习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预习仅仅就是理解、积累词语吗)读一读、查一查就算是学习了词语吗?就以上两点,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实践和体会。
一、 预习其实就是自学,不仅仅是掌握字词。
把预习课文简单的等同于掌握词语,是对于预习的窄化认识。其实掌握字词只是预习的任务之一,其价值往往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应该有所淡化,特别是到了初中,不应再成为预习的主要任务。预习主要应该是对作品的一种整体感知,从读书的角度看,预习应立足于以下四点:①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主要是词语)─-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②大致了解做平内容(能复述);③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④认识作品最明显的特色。若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看,对传统的预习还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拓宽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从预习走向自学。
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自学,我认为可以采用四遍读的策略。
四遍读的总体要求是: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刻独立读、可小组轮读,因文因人因班情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读书收获,可文字、可符号─-教师所提要求,应尽可能的板书在黑板上或者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不至于过多的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其正常的学习。
1.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集中精力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2.全程读:全程默读全文。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学习作品;三是借助各种资料,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作品。
3.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可以增加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所提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①遴选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可积累这些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③结合上下文和读者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④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⑤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⑥质疑问难,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语言评头论足,给作品挑毛病。
4.鉴赏读:品味鉴赏作品的美。既然是属于拿来教学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东西,特别是韵味浓厚的课文。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品味、去鉴赏(广义的)─-包括对语言的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自学以后呢?当然是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反馈了─-这可按下列环节实施:
1.读书一遍。边读边找回自学时产生的感觉,充实自己的读书收获,独立探究所疑所惑。
2.合作讨论。四人小组就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彼此启迪,生发灵感。
3.笔录答案。将思考讨论后的理解、认识、感悟写在学习记录本上。
4.抽查提问。采取三种方式抽查提问学生:①主动问,给主动学习者以参与的机会;②指名问,让平常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意识者有崭露头角的机会;③抽签问,机会均等,把每个学生都置于学习的情景中,使之思维高度集中。
5.学生回答。学生或侃侃而谈,或朗读自己的事先准备的手写稿,或再度發问。坚持解读无错误,并做到"三允许":允许学生不会、允许学生失误、允许学生改正。在评价学生答题质量时,从这样六个方面进行评价:①评价其思维广度;②评价其认识或知识水平;③评价其语言运用能力;④看其是否积极主动;⑤看其口语表达怎样;⑥看其是否答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
6.教师参与。①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读书与问题理解;②当学生不知所云时,给学生示范和点拨;③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或通过商榷,指明其症结所在,帮助其加以完善;④收交部分作业,以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整个反馈环节中,教师的参与可见机行事,穿插进行,以便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敞开心扉。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的、反复的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和感受。紧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重点内容的深化学习了。
二、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吸收消化过(转下页)
【关键词】 语文 预习 自学 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大家对课堂上这样的课例或许并不陌生吧─-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
导入新课后,老师往往这样表白:"今天,咱们学习《孔乙己》。下面我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然后或板书,或小黑板出示,或多媒体显示一些词语─-基本上是课下注释(还美其名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或读,或个别查词典解释,有可能的话,还要进行"重点"处理(所谓"重点"处理,也只不过是老师再重复的讲而已)几个词语。完了以后,便说:"好,预习就先检查到这里,下面学习课文内容……"
如此预习。常常令我疑窦丛生。
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样进行预习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预习仅仅就是理解、积累词语吗)读一读、查一查就算是学习了词语吗?就以上两点,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实践和体会。
一、 预习其实就是自学,不仅仅是掌握字词。
把预习课文简单的等同于掌握词语,是对于预习的窄化认识。其实掌握字词只是预习的任务之一,其价值往往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应该有所淡化,特别是到了初中,不应再成为预习的主要任务。预习主要应该是对作品的一种整体感知,从读书的角度看,预习应立足于以下四点:①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主要是词语)─-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②大致了解做平内容(能复述);③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④认识作品最明显的特色。若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看,对传统的预习还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拓宽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从预习走向自学。
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自学,我认为可以采用四遍读的策略。
四遍读的总体要求是: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刻独立读、可小组轮读,因文因人因班情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读书收获,可文字、可符号─-教师所提要求,应尽可能的板书在黑板上或者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不至于过多的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其正常的学习。
1.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集中精力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2.全程读:全程默读全文。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学习作品;三是借助各种资料,知人论世,深入理解作品。
3.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可以增加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所提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①遴选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可积累这些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③结合上下文和读者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④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⑤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⑥质疑问难,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语言评头论足,给作品挑毛病。
4.鉴赏读:品味鉴赏作品的美。既然是属于拿来教学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东西,特别是韵味浓厚的课文。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品味、去鉴赏(广义的)─-包括对语言的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自学以后呢?当然是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反馈了─-这可按下列环节实施:
1.读书一遍。边读边找回自学时产生的感觉,充实自己的读书收获,独立探究所疑所惑。
2.合作讨论。四人小组就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彼此启迪,生发灵感。
3.笔录答案。将思考讨论后的理解、认识、感悟写在学习记录本上。
4.抽查提问。采取三种方式抽查提问学生:①主动问,给主动学习者以参与的机会;②指名问,让平常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意识者有崭露头角的机会;③抽签问,机会均等,把每个学生都置于学习的情景中,使之思维高度集中。
5.学生回答。学生或侃侃而谈,或朗读自己的事先准备的手写稿,或再度發问。坚持解读无错误,并做到"三允许":允许学生不会、允许学生失误、允许学生改正。在评价学生答题质量时,从这样六个方面进行评价:①评价其思维广度;②评价其认识或知识水平;③评价其语言运用能力;④看其是否积极主动;⑤看其口语表达怎样;⑥看其是否答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
6.教师参与。①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读书与问题理解;②当学生不知所云时,给学生示范和点拨;③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或通过商榷,指明其症结所在,帮助其加以完善;④收交部分作业,以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整个反馈环节中,教师的参与可见机行事,穿插进行,以便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敞开心扉。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的、反复的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和感受。紧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重点内容的深化学习了。
二、 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吸收消化过(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