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主题,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本文从老师、家庭、社会、学生自身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厌学 成因分析 对策
在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社会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背景下,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厌学现象,故意旷课或借故不上课,上课迟到、早退,白天吃饱睡足,晚上网吧通宵,考场上想尽一切手段舞弊,甚至还有人萌生退学的念头。大学生厌学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67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另外,从入学状况来看,许多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一笔之误,就决定了一生命运殊途。而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入学调配而学习非理想的专业,待到他们发现所学并非所好时,又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厌学风由之大盛。
(二)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
大学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显示有近56.4%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1]。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格,有些学生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多门功课不及格,应及早退学,但学校或院系出于多方面考虑,对他们采取纵容的态度,在学生当中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又如考试作弊,按照学校的规定,一经发现,要取消学籍,但一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同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久而久之,败坏了学风。一些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的现象。
(三)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
“权威”不是指学生对老师的绝对的服从,而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71.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1],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非认知因素,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只重视强制性的措施,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因此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活动的机会,以活动促发展。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根据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
2.“关系”的误区。这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即使学习不好,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里,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问题。
3.文凭“价值”的误区。有些同学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以后好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
(五)学生自身因素。
一些学生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价值目标短期化,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其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其自我发展背离了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挫折与失败[2]。进入大学后,首先大学生的优越感消失,再者脱离了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束,面对丰富多彩且松散式的大学生活,容易思想松懈,只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常常放松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1.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引导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以有说服力的理性魅力征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清除消极文化影响,引导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增强学习动力。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认清商战表面下的投机和欺诈现象,崇尚现代经济领域所应该拥有的才华、诚实、公正、奉献、务实、创新的时代素质。
3.引导大学生认清大学求学与今后创业的本质联系。克服“近视”毛病,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等长远考虑来认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懂得历史的重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完善教育体制。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存在厌学情况的学生直接交流,有利于掌握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和动态,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赢得同学的信任;随堂听课,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掌握同学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主动家长联系,实现家庭学校联动,共同努力,分担责任;加强与班导师的交流,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优势,同时分解压力,细化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树先进,带后进,齐头并进;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组织学风建设讨论、趣味学习活动等;提升自身素质。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增加实践,增强能力,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风尚保持足够的敏感,寻找与学生更多的共同语言,消弭与学生间的代沟,与学生共同成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3.培养研究探讨问题的学术空气,从政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学术活动,参与学术研讨,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组织的号召优势,共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空气,改变学生活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倾向。
4.完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地实施,从而确立良好的考风、学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提升其人格魅力、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转变其旧的教学模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结构,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课程结构。
(三)以全面发展为方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首先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明确努力学习的意识,树立信心;放下大学生的优越感,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冷静的审视自我,吸取经验,重新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正视各种压力,增强抗挫、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进取态度;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计划或人生发展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四)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引导大众传媒宣传积极、健康的主流旋律,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健康的精神食粮。
(五)关心自己的孩子,传递家庭的温暖。
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不要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风气或观念教育孩子;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适时帮助孩子调节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厌学并非社会的必然现象,而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中的综合反映。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大学生厌学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蔓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贵,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胡启先,易法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大学生厌学 成因分析 对策
在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社会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背景下,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厌学现象,故意旷课或借故不上课,上课迟到、早退,白天吃饱睡足,晚上网吧通宵,考场上想尽一切手段舞弊,甚至还有人萌生退学的念头。大学生厌学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67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另外,从入学状况来看,许多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一笔之误,就决定了一生命运殊途。而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入学调配而学习非理想的专业,待到他们发现所学并非所好时,又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厌学风由之大盛。
(二)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
大学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显示有近56.4%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1]。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格,有些学生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多门功课不及格,应及早退学,但学校或院系出于多方面考虑,对他们采取纵容的态度,在学生当中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又如考试作弊,按照学校的规定,一经发现,要取消学籍,但一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同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久而久之,败坏了学风。一些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的现象。
(三)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
“权威”不是指学生对老师的绝对的服从,而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71.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1],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非认知因素,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只重视强制性的措施,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因此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活动的机会,以活动促发展。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根据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
2.“关系”的误区。这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即使学习不好,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里,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问题。
3.文凭“价值”的误区。有些同学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以后好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
(五)学生自身因素。
一些学生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价值目标短期化,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其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其自我发展背离了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挫折与失败[2]。进入大学后,首先大学生的优越感消失,再者脱离了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束,面对丰富多彩且松散式的大学生活,容易思想松懈,只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常常放松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1.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引导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以有说服力的理性魅力征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清除消极文化影响,引导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增强学习动力。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认清商战表面下的投机和欺诈现象,崇尚现代经济领域所应该拥有的才华、诚实、公正、奉献、务实、创新的时代素质。
3.引导大学生认清大学求学与今后创业的本质联系。克服“近视”毛病,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等长远考虑来认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懂得历史的重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完善教育体制。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存在厌学情况的学生直接交流,有利于掌握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和动态,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赢得同学的信任;随堂听课,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掌握同学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主动家长联系,实现家庭学校联动,共同努力,分担责任;加强与班导师的交流,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优势,同时分解压力,细化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树先进,带后进,齐头并进;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组织学风建设讨论、趣味学习活动等;提升自身素质。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增加实践,增强能力,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风尚保持足够的敏感,寻找与学生更多的共同语言,消弭与学生间的代沟,与学生共同成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3.培养研究探讨问题的学术空气,从政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学术活动,参与学术研讨,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组织的号召优势,共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空气,改变学生活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倾向。
4.完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地实施,从而确立良好的考风、学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提升其人格魅力、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转变其旧的教学模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结构,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课程结构。
(三)以全面发展为方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首先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明确努力学习的意识,树立信心;放下大学生的优越感,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冷静的审视自我,吸取经验,重新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正视各种压力,增强抗挫、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进取态度;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计划或人生发展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四)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引导大众传媒宣传积极、健康的主流旋律,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健康的精神食粮。
(五)关心自己的孩子,传递家庭的温暖。
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不要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风气或观念教育孩子;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适时帮助孩子调节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厌学并非社会的必然现象,而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中的综合反映。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大学生厌学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蔓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贵,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胡启先,易法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