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2日,在县教育局理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庄浪一中、庄浪二中、紫荆中学、庄浪四中、朱店中学、阳川中学、韩店中学的校长和部分科任教师在朱店中学举行了全县区域性的新课程教学理论研讨活动。这次区域教研活动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个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县教育局希望通过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检验我县高中教育新课改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共识,为我县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深入课堂听了一节高一诗歌鉴赏课和一节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课,感触颇深,现将这次听课、评课活动中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语文”是“人学”,是“生命”教学。
所谓“人学”是指语文是关于“人”的学问,所有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都在关注一个问题:人——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悲欢离合、人的反抗挣扎、人的堕落毁灭,守望生命,守望灵魂是语文的永恒追求。特别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读一篇好文章,可以使我们躁动的心灵得到安宁,还生命一片蔚蓝的天空。当我们阅读经典、触摸经典的时候,我们就进行着一次与古之圣人穿越历史的对话,我们在审视历史,拷问人类良知的同时,也在拷问我们人类的灵魂和道德底线。从这一高度切入,我们就不会简单的将语文教学定义为背几句经典诗句,认几个汉字,然后机械的掌握几条所谓的解题技巧,然后对号入座,解几道高考题。这种功利的语文学习理念的形成,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只有回到语文的原点——语文的本质上,我们才能把“语文”这门课教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向“高效”接近。
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只有零距离靠近“文本”,才能零距离接近“高效”。
关于语文教学的“主体”,我的理解是:语文教学就是对古代和现当代经典文本的“解构”,语文课上,我们只有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那些冰冷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然后建构我们自己的文学文本。这是一个艰难而艰苦的过程,这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专业的语文知识,更要求老师能将素养和专业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转化成现实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学文本”,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文本解读。但是,一些老师在进行文学鉴赏时,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文本阅读,挤占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更有甚者,一些老师的一堂语文课变成了图片、视屏的大杂烩,一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不读一句课文,只是大量的图片展示和视屏播放。这种舍弃文本阅读的语文教学,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引向歧途。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字阅读教学,就是在一定的语法辅助下,阅读者充分调动阅读者本身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提炼、组合,还原文字符号中包含的意象、情感、思想。
所以说,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文字敏感力、感受力,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建构学生自己的汉语言语法和修辞系统。要达到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在阅读中逐步掌握这些这些技能。
三、从语文学科的使命看,语文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上。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生命”是人的生命,生命是个体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描写和表现作者自己对生活理解和感受的。生活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长和成长环境,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故事和结局。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条线段,有起点和终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生命便会演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人间悲欢离合。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始终牢牢把握“生活”这根主线,训练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这次研讨中,朱店中学九年级的朱文娟老师就很好的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冰心的《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朱老师从文本阅读开始,然后回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谈体会、谈感受,然后结合文章中的重点句,浓缩和升华文章的主题。所以,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点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要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深入课堂听了一节高一诗歌鉴赏课和一节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课,感触颇深,现将这次听课、评课活动中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语文”是“人学”,是“生命”教学。
所谓“人学”是指语文是关于“人”的学问,所有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都在关注一个问题:人——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悲欢离合、人的反抗挣扎、人的堕落毁灭,守望生命,守望灵魂是语文的永恒追求。特别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读一篇好文章,可以使我们躁动的心灵得到安宁,还生命一片蔚蓝的天空。当我们阅读经典、触摸经典的时候,我们就进行着一次与古之圣人穿越历史的对话,我们在审视历史,拷问人类良知的同时,也在拷问我们人类的灵魂和道德底线。从这一高度切入,我们就不会简单的将语文教学定义为背几句经典诗句,认几个汉字,然后机械的掌握几条所谓的解题技巧,然后对号入座,解几道高考题。这种功利的语文学习理念的形成,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只有回到语文的原点——语文的本质上,我们才能把“语文”这门课教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向“高效”接近。
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只有零距离靠近“文本”,才能零距离接近“高效”。
关于语文教学的“主体”,我的理解是:语文教学就是对古代和现当代经典文本的“解构”,语文课上,我们只有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那些冰冷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然后建构我们自己的文学文本。这是一个艰难而艰苦的过程,这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专业的语文知识,更要求老师能将素养和专业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转化成现实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学文本”,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文本解读。但是,一些老师在进行文学鉴赏时,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文本阅读,挤占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更有甚者,一些老师的一堂语文课变成了图片、视屏的大杂烩,一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不读一句课文,只是大量的图片展示和视屏播放。这种舍弃文本阅读的语文教学,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引向歧途。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字阅读教学,就是在一定的语法辅助下,阅读者充分调动阅读者本身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提炼、组合,还原文字符号中包含的意象、情感、思想。
所以说,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文字敏感力、感受力,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建构学生自己的汉语言语法和修辞系统。要达到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在阅读中逐步掌握这些这些技能。
三、从语文学科的使命看,语文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上。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生命”是人的生命,生命是个体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描写和表现作者自己对生活理解和感受的。生活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长和成长环境,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故事和结局。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条线段,有起点和终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生命便会演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人间悲欢离合。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始终牢牢把握“生活”这根主线,训练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这次研讨中,朱店中学九年级的朱文娟老师就很好的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冰心的《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朱老师从文本阅读开始,然后回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谈体会、谈感受,然后结合文章中的重点句,浓缩和升华文章的主题。所以,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点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