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回归“原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2日,在县教育局理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庄浪一中、庄浪二中、紫荆中学、庄浪四中、朱店中学、阳川中学、韩店中学的校长和部分科任教师在朱店中学举行了全县区域性的新课程教学理论研讨活动。这次区域教研活动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个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县教育局希望通过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检验我县高中教育新课改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共识,为我县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深入课堂听了一节高一诗歌鉴赏课和一节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课,感触颇深,现将这次听课、评课活动中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语文”是“人学”,是“生命”教学。
  所谓“人学”是指语文是关于“人”的学问,所有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都在关注一个问题:人——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悲欢离合、人的反抗挣扎、人的堕落毁灭,守望生命,守望灵魂是语文的永恒追求。特别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读一篇好文章,可以使我们躁动的心灵得到安宁,还生命一片蔚蓝的天空。当我们阅读经典、触摸经典的时候,我们就进行着一次与古之圣人穿越历史的对话,我们在审视历史,拷问人类良知的同时,也在拷问我们人类的灵魂和道德底线。从这一高度切入,我们就不会简单的将语文教学定义为背几句经典诗句,认几个汉字,然后机械的掌握几条所谓的解题技巧,然后对号入座,解几道高考题。这种功利的语文学习理念的形成,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只有回到语文的原点——语文的本质上,我们才能把“语文”这门课教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向“高效”接近。
  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只有零距离靠近“文本”,才能零距离接近“高效”。
  关于语文教学的“主体”,我的理解是:语文教学就是对古代和现当代经典文本的“解构”,语文课上,我们只有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那些冰冷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然后建构我们自己的文学文本。这是一个艰难而艰苦的过程,这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专业的语文知识,更要求老师能将素养和专业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转化成现实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学文本”,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文本解读。但是,一些老师在进行文学鉴赏时,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文本阅读,挤占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更有甚者,一些老师的一堂语文课变成了图片、视屏的大杂烩,一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不读一句课文,只是大量的图片展示和视屏播放。这种舍弃文本阅读的语文教学,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引向歧途。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字阅读教学,就是在一定的语法辅助下,阅读者充分调动阅读者本身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提炼、组合,还原文字符号中包含的意象、情感、思想。
  所以说,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文字敏感力、感受力,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建构学生自己的汉语言语法和修辞系统。要达到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在阅读中逐步掌握这些这些技能。
  三、从语文学科的使命看,语文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上。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生命”是人的生命,生命是个体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描写和表现作者自己对生活理解和感受的。生活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长和成长环境,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故事和结局。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条线段,有起点和终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生命便会演绎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人间悲欢离合。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始终牢牢把握“生活”这根主线,训练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这次研讨中,朱店中学九年级的朱文娟老师就很好的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冰心的《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朱老师从文本阅读开始,然后回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谈体会、谈感受,然后结合文章中的重点句,浓缩和升华文章的主题。所以,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点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要求。
其他文献
“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物”就是文章内容,它是靠材料来体现的,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我们的高考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才会写出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的佳作来。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因为生活空间狭小、知识储备少等原因,造成素材积累不够,以至于作文没有材料可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  一、立足课堂,在教材中挖掘素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专
随着高考大幕的拉开,作为第一场的语文考试一直备受关注。而语文考试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作文。高考过后,各地区作文形式与立意的分析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今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考题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隐身含义引发人们的深思。其实漫画作文考题总是在循规蹈矩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但与高考的主题保持永恒的一致,将社会现象、时代气息融入其中,实现高考服务于生活,作文联系生活的初衷。本文主要以2016年全国
艾·巴·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于1904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在一个犹太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爸爸是一个贫寒的哈西德教派拉比,他的妈妈是一个犹太拉比的女儿,同样笃信宗教。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认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他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之中,无论善恶美丑,都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而传
语文教学要“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不能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贯彻诱导性原则,让学生“乐学、会学”,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诱导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索问题、独创思维的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过程注重质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弥儿》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深为他根据爱弥儿的年龄而提出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而受到启发。卢梭说:“只有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宜人的性情,才能收获幸福;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使人服从;只有自我尊重,才值得别人给的尊重。”这全然是对教师乃至人类提出的美好目标、做人的准则,它闪耀着卢梭的真知灼见之光彩。就教师这个职
《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版块中的一篇小说,它出自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讲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于手工业作坊的冲击,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悲惨地饿死了的故事。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诚信敬业,坚守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小说的主旨似乎也一望而知,翻译过来的文
李晓奎  每每读到《马说》“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目光总是来回审视,逡巡不前:“祇”“骈”“称”之读音,句子的正解,究竟若何?  文章开头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终身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那么,作为两个状语后置句前面的谓语动词“祇辱”和“骈死”二者是什么关系?是因为“祇辱”所以才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的问题将关乎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介入并参与课堂教学,如何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联系课堂进行了以下反思,以求取得实际性的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角色 反思     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来,一直忙着做题评卷,领着学生一路走来,上的都是清一色的复习课和评讲课,没有太多新知识的注入,课堂真是有点波澜
现代教育的拓展使得教育形式朝向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微课就是其中的创新手段之一。这种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授课的全新的教育形式必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现代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微课的产生冲击了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将更真实的课堂情景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微视频和歌曲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解决疑难问题,感受作者的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所選入的七首词都是词作中的精品。本人以为本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课内互动,还有课外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践准备  1.比赛分六大项目:朗读、质疑、讲解、背诵、填词、改写。  2.操作说明  (1)将全班分为7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