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放”不等于“放开”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引导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范式。它所要求的是,学生学得要轻松灵活,教师教得既有高度、宽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
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是老师心中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教学方案,最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要有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我讲《戊戌变法》这一课时,在讲到“戊戌六君子”事件时,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没走这一问题甚是不解,针对这一情况,我给同学们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引导学生在认真思考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就此展开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全班形成了如下几种观点:观点一,他在当时情况下能逃走却选择留了下来,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谭嗣同认为“不以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这说明他有忠君的思想,他是为皇帝一个人留下来的,不是为国家也不是为了民族。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白嗣同始!”这说明他还有点愚蠢。观点二:他在那种情况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兴衰,他认为国家之所以不昌,其原因是没有人愿意为国家民族流血牺牲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更多中国人的觉醒,你不觉得他更伟大吗?不是他对生命不珍惜,而是给生命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观点三:谭嗣同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不可取的。就奸像愚公移山一样,他完全可以把家搬到山的前面,没有必要把山移走。这里主要是肯定其信念。
二、“创新”不等于“废旧”
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的否定,而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扬弃中去继承和创新。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要知道“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否则,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是否是一堂好课关键是看它有没有上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而不是只看教者是不是用了什么先进的设备。创新的实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当然,我并不反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认为怎样上才能将课上出创意是最有价值的。综上所述,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那么,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第一,历史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首先要明确这一堂课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利用什么样的素材进行思想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什么地方进行能力培养,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用什么方式去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才能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等等。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不仅心中要有教材,还要有方法,更要有学生。因为教学的最后归宿是把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第二,历史教学要有灵活性。“开放式”教学不仅要有开放的思想,更要有灵活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大有出入。当然,教者首先要有这种思想准备。其次,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果遇到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请记住,切忌不假思索地应付过去。若为了你一时的“面子”,你很可能丢更大的面子。
第三,历史教学要有情境性。历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头绪纷繁,内容庞杂,历史久远,而我们有限的课时内,要使历史教学达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目的,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其情趣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向学生提供一种新情境,如提供一种新材料,阐述一种新观点,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扮演一种新角色等等,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对更好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运用历史、服务社会大有裨益。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引导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范式。它所要求的是,学生学得要轻松灵活,教师教得既有高度、宽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
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是老师心中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教学方案,最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要有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我讲《戊戌变法》这一课时,在讲到“戊戌六君子”事件时,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没走这一问题甚是不解,针对这一情况,我给同学们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引导学生在认真思考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就此展开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全班形成了如下几种观点:观点一,他在当时情况下能逃走却选择留了下来,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谭嗣同认为“不以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这说明他有忠君的思想,他是为皇帝一个人留下来的,不是为国家也不是为了民族。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白嗣同始!”这说明他还有点愚蠢。观点二:他在那种情况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兴衰,他认为国家之所以不昌,其原因是没有人愿意为国家民族流血牺牲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更多中国人的觉醒,你不觉得他更伟大吗?不是他对生命不珍惜,而是给生命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观点三:谭嗣同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不可取的。就奸像愚公移山一样,他完全可以把家搬到山的前面,没有必要把山移走。这里主要是肯定其信念。
二、“创新”不等于“废旧”
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的否定,而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扬弃中去继承和创新。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要知道“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否则,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是否是一堂好课关键是看它有没有上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而不是只看教者是不是用了什么先进的设备。创新的实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当然,我并不反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认为怎样上才能将课上出创意是最有价值的。综上所述,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那么,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第一,历史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首先要明确这一堂课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利用什么样的素材进行思想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什么地方进行能力培养,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用什么方式去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才能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等等。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不仅心中要有教材,还要有方法,更要有学生。因为教学的最后归宿是把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第二,历史教学要有灵活性。“开放式”教学不仅要有开放的思想,更要有灵活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大有出入。当然,教者首先要有这种思想准备。其次,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果遇到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请记住,切忌不假思索地应付过去。若为了你一时的“面子”,你很可能丢更大的面子。
第三,历史教学要有情境性。历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头绪纷繁,内容庞杂,历史久远,而我们有限的课时内,要使历史教学达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目的,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其情趣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向学生提供一种新情境,如提供一种新材料,阐述一种新观点,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扮演一种新角色等等,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对更好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运用历史、服务社会大有裨益。